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可能存在的最大风险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k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设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决心和决策,也需要合理细致的规划,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规划不合理。如果只是象征性地往通州区迁入一些机构和单位,那么北京市的副中心建设就没有成功。
  【关键词】 北京   副中心   通州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在近日召开的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首次提出,将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并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全新的规划与发展重心的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标志意义和示范效应。通州在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进程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建设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又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建设北京中心城区之外的行政副中心迫在眉睫
  人民论坛:您认为为何要将通州区建成北京市的行政副中心?
  陈秀山: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所带来的环境、资源、公共服务等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简单的摊大饼式的扩张难以持续,建设北京中心城区之外的城市副中心迫在眉睫。
  对于通州而言,尽管目前通州区的房地产行业是北京周边几个新城当中规模最大、价格最高的,但它现阶段还只能被称作是一个庞大的“睡城”,每日往返通州区和北京中心城区的通勤人口至少十几万。除了房地产行业以外,通州区内的产业发展不稳定,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亟待寻找符合自身区域定位的产业和项目。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和企业对于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向外疏解的要求日益迫切,许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觉得在北京创业、运营等方面的成本难以承受,而北京中心城区的水、空气等自然资源也接近了承载力的极限,导致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降低。
  现如今虽然北京实施了严格的人口控制,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居住在北京周边、到中心城区享受优质公共资源的生活方式。北京中心城区各项功能的叠加和重合,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增大了城市管理成本。未来数年内,如果能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建设一个“职、住一体”的副中心,至少在公共资源和环境方面比中心城区更为优越,那么无疑将大大分流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因此,加快推进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人民论坛:通州区在承担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方面拥有哪些优势?
  陈秀山:通州区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当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物流、健康医疗、文化和新闻出版等行业实现了初步的聚集,而且大型商超和餐饮等配套设施也开始跟进。总之,基础设施比前些年大为改观。
  作为北京市唯一与天津、河北都接壤的行政区,通州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能够发挥对天津、河北等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通州区内路网密集,它是连接京哈、京沈、京津、京沪等高速公路和京津唐城铁的交通枢纽,如果在通州区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那么对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对沿海地区的资源利用都是大有好处的。
  北京副中心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民论坛:当前通州区被定位为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对于这一功能定位,您如何看待?
  陈秀山: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将北京的副中心打造成单一的功能区不太现实,因为单纯的功能区拥有众多的弊端,不是一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功能区最后往往变成了和外界缺乏联系的孤岛,导致其中的居民只能到中心城区享受城市的服务功能。
  我认为,有一条思路值得深入探讨,那就是将通州区打造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城市管理中心。通过将中央政府的部分非核心机构和北京市政府的大部分机构迁入通州区,带动一部分科技、教育、金融、文化、医疗机构等新兴服务业入驻通州区。这里所说的“综合性、多功能”,指的是通州不仅要承担北京的一部分政治性的功能,而且还要承担一部分中心城区不宜承担的管理职能,比如文化、金融、国际交往等方面的功能。
  人民论坛:在北京市副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陈秀山:建设北京市的副中心,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需要在空间选择、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等方面做好规划,还需要在副中心和中心城区的联络和互动方面做好安排,否则一旦中心城区的许多机构和单位迁移出去,而这些机构和单位的员工家庭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这样就会带来更多新的移动性人口。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决心和决策,也需要合理细致的规划,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规划不合理。我的担忧就是,未来如果只是象征性地往通州区迁入一些机构和单位,那么北京市副中心的建设就没有成功,反而会给中心城区和通州区之间带来更大的交通压力。北京建设副中心,应当是经过慎重讨论和规划之后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贸然仓促行事,期望在短时间内完成和解决所有问题,那么肯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对于北京的副中心建设而言,可能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选择,任何选择都有正面和负面的效应,能够达到相对较好的效果已是难能可贵。副中心的建设也是一个利益权衡的问题,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如果能够下定决心,破除利益阻隔,从城市长远发展和百姓切身利益出发,那么千家万户的生活将因此而受益。(人民论坛见习记者:张寒)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其他文献
【重要发现】  越是大国崛起的关键历史时期、重要时间节点,越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离不开引领时代的领袖人物。  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优势,在多元时代和复杂社会生态下有效凝心聚力、增强国家认同,离不开核心意识的进一步强化。  强化核心意识、明确领袖核心,是应对复杂战略环境、战胜多重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领袖特质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由衷认同,社会各界对进一
期刊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包括意识形态问题在内的各种公共议题的讨论是好事,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我国,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一出来就遭到很多网民的冷嘲热讽和围攻,尤其是个别知名专家学者也出来参与围攻,更是壮大了网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声势。虽然也有一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回击,但寡不敌众,基本上被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所淹没。  从网上意识形态的现状不难看出,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多重隐忧。在中国,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社会兴起“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新自由主义模式将成为全球普遍模式”、“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将最终消亡”三大预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力推销西方民主制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认定西方世界当年的“三大预言”已经落空。首先,西方民主制度并未
期刊
虽然我们在网络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主要还只是用了“防”的手段,与积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网络信息主流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网络信息正能量这些方面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十八大以后,党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全面加强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网上意识形态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最明显的是:  第一,网上各种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黄色淫秽信息得到有效治理,基本上
期刊
为了追求舆论共鸣或社会共享价值,“政治化”处理成为舆论扩散的经常性策略,将事件归因于体制问题,贴上政治意识形态标签,舆论扩散的广度、强度就成倍增加。  互联网作为社会的功能性结构要素,它在带来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方式显性变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政治生活领域产生隐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政治生活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政治意识形态的涵养环境、生成逻辑、存在方式、扩散路径、宣教效果等都迥异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既
期刊
网络传播具有鲜明的双刃剑效应,其“正锋”释放正能量的作用虽在加大,但其“反锋”的破坏性功能却也在发酵。相当数量的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都在借助互联网不断地炒作、放大和扩散,释放出不容忽视的负能量。  当前,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着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中国意识形态阵线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从特殊性上看,目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形势呈现出总体向好但挑战颇多、斗争依然激烈的基本态势。具体分析如下:  主流意识
期刊
在新媒体所营造的全球化传播平台,信息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与跨空间性,也有利于跨国界地宣传我国的文化、治国理念和价值观念,优化国家形象的塑造。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带来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变化  首先,新媒体技术缩短了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在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技术特征的传播形式遵循着由下而上的传播形式,显示出由点到点、由点到圆(意见领袖),多点多圆的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传播状态。近些年,中国网民
期刊
【摘要】“三严三实”的要求,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我们要深刻把握“三严三实”的丰富内涵,以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开展好专题教育;要深刻把握“三严”的核心要求,努力做到为民用权、秉公用权;要深刻把握“三实”的重要内容,脚踏实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以优良的作风推进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建设,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
期刊
就网络生态的长远发展而言,我们不能再走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模式,应该从现在起就把社会责任的道德基因植根于网络生态的内在气质中,真正树立“没有网络生态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网络生态发展就没有国家发展”的现代网络生态治理观。  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崛起,标志着我国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BAT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优化和改进了传统社会结构与秩序,另一方面也为实体特征与
期刊
【摘要】尽管工业化农业包含很多好的意图,但是,这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仅明显地不可持续,而且正在引起土地和人们自身的健康危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依靠好的生态科学和经济投资,传统农业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食物的产量,同时可保持乡村农业共同体的完整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城市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和未充分就业的人,也能为自己种植更多的食物。  【关键词】工业化农业 传统农业 城市农业 【中图分类号】F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