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胡杨在中国,又有90%的中国胡杨在新疆,而90%的新疆胡杨在塔里木盆地。过了中秋,塔里木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变成一簇簇金色的火焰在荒芜的戈壁上燃烧。
胡杨,是杨树的一个种类,生长于沙漠地带,系地质时期(上新世)古地中海残遗物种。它是由法国植物分类学家葛·阿·奥利维尔于1809年首先发现并命名的新种植物。从新疆库车千佛洞和敦煌的地层中发现的胡杨化石推算,它距今已约有6500万年的光辉历史。因此,有人把胡杨称为沙漠活化石。胡杨叶子长得与众不同,其树体下半部的叶子长得狭长细小,如柳树叶;树体上半部的叶子呈阔卵形或心脏形,似白杨叶。合抱之粗的老树,株株粗矿苍劲;一盈之握的细枝,条条横逸竖斜。
植物界的“骆驼”
胡杨在植物学上属于杨柳科,外观上,胡杨树长得“杨不杨柳不柳”的。在《后汉书》《水经注》等古籍中被称为“胡桐”,是中亚腹地荒漠中唯一的乔木,中国大西北标志性的珍奇树种。考古发现,胡杨是地质年代第三纪的子遗植物。正是从第三纪开始,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抬升,改变了地球大气环流的格局,阻止了北上的印度洋气流。中国大西北被干旱的内陆西风气流控制,降雨不断减少,蒸发量不断上升,地表逐渐裸露,成为巨大的风蚀荒漠区。在越来越恶劣的环境中,大量的生物消失了,迁徙了,只有极少的生物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不断进化,不断完善,成为大自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奇迹”和“神品”:动物界有“沙漠之舟”骆驼,植物界则有“荒漠之雄”胡杨。
胡杨对恶劣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抗干旱、抗高温、抗寒冷和抗风沙的能力令人吃凉。塔里木盆地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0~40毫米,最少年降雨量还不足20毫米,而年水分蒸发量却是年降雨量的60倍,空气十分干燥;极端最高气温达40℃以上,夏季沙层表面最高温度竟可达70℃,而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却在-30℃以下。在如此干旱、夏酷热、冬严寒而又多大风和沙尘暴的沙漠环境中,只要有些许地下水滋润,胡杨即能生存下来,而且长得枝繁叶茂,寿命特别长。沙漠中成片的胡杨林,即可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沙区气候生态环境,也可为生活其中的大批飞禽走兽提供生存繁衍的空间。所以,胡杨被誉为“沙漠勇士” “荒漠之雄”等。
生存有绝技
胡杨幸存于极旱的荒漠里,磨难于漫长的进化中,练就了不少神一样的绝技,创造了许多神一样的奇迹。为对付奇旱奇干、风沙无常的荒漠,胡杨练成了既深又广的根系:胡杨树的根系特别发达,主根可伸向地下数十米,竭力地汲取深层地下水;侧根长达20~30米,贪婪地汲取周围地表的水分。有了如此扎实的“根底”,天旱地燥之时,胡杨可以汲取沙漠深处的水分;飓风、沙暴、洪水扑来,胡杨也能直立不倒。为了在天寒地冻、风狂土燥的荒漠上繁衍后代,胡杨在种子繁殖之外,更练就了“根蘖繁殖”的本领:它能在方圆数十米的根系上萌生出几十株甚至更多的根蘖苗。这些根蘖苗和母体连接,比种子繁殖的生长条件更好,生命力更强,成为胡杨自然繁殖的主要方式。只要条件不太差,根蘗苗得以长大,就是一片团状的茂密次生林。
为了适应极旱荒漠,保持体内水分,防止过分蒸发,胡杨的幼树嫩枝上密生柔毛,树叶表面革质化。更奇的是,胡杨苗期或嫩枝的树叶初生时细长如线条,以适应干旱,长大后狭长如柳叶,再长则椭圆如杨树叶,且边缘有缺口,小的似银杏叶,大的似枫叶、梧桐叶。甚至同一棵胡杨树上,兼有各形叶子,十分奇特。由此胡杨又有“变叶杨”和“异叶杨”之称,胡杨古称“胡桐”,原因也在于此。
为适应高度盐碱化的荒漠,胡杨的细胞还练成了透水性极强的本领,主根、侧根、躯干、树皮和叶片都能吸收盐分,储藏体内。成年胡杨的细枝富含盐碱,呈泥黄色,咸味较重。胡杨还能通过茎叶的泌腺、树干节疤和裂口把体内积累的盐碱排出体外,凝固为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碱,民间又称“胡杨泪”。清乾隆年间刊印的《新疆舆图风土考》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夏日炎蒸,其(胡杨)津液自树干流出,凝结如琥珀者为胡桐泪;自树身流出,色如白粉者为胡桐碱。”有此独门绝技,胡杨得以对付高合盐量的地下水,在荒漠中顽强成长。
戈壁的“生命之魂”
胡杨林对研究中国大西北荒漠地区气候变化、河流变迁、植物区系的演化和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从一个地区胡杨林的大小、迁移,生树和死干的分布,可以看出一個地区对胡杨林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沙漠河流和地下水资源的变迁、土地盐碱化的高低等。
大片胡杨林对于稳定绿洲生态平衡十分重要。戈壁,处于干旱、风沙威胁之下,自然条件非常严酷。而胡杨也不辱使命,倾尽全力,抗旱抗沙,以一树而坚守200多年,其间根部幼苗丛生,老树倒下之时,一片胡杨又环绕而生,号称“生来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又有“万年胡杨” “不死胡杨”之誉。正因为如此,胡杨就成了沙漠戈壁的“生命之魂”,大西北生态环境的重要“标杆”。
胡杨是世界上正在濒临灭绝的稀世珍贵树种,在中亚、北非这些历史上胡杨生长很多的荒漠地区,现今仅有少量生存。塔里木盆地里连片茂密的胡杨林长得高大而苍劲,有的树干粗大得需两个人合抱、达到几层楼高,有的形似巨龙腾舞,有的壮如虬蟠千姿,有的树干笔直挺拔。它们巍然屹立于沙漠戈壁滩上,暴戾的狂风吹不倒,翻滚的沙浪吞不掉。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由神态各异的胡杨树组成的林区,在秋阳的照耀下,简直是一片金黄色的、金红色的、金桔色的世界,与湛蓝色的天空竞相辉映,置身其中,确实让人如醉如痴,乐而忘返。每逢这个时节,当地的居民总会举办“金秋胡杨节”,一批批对胡杨林情有独钟的人们,总要从各地来到这里,深入林区融入大自然,风餐露宿,拍摄采风。
胡杨,是杨树的一个种类,生长于沙漠地带,系地质时期(上新世)古地中海残遗物种。它是由法国植物分类学家葛·阿·奥利维尔于1809年首先发现并命名的新种植物。从新疆库车千佛洞和敦煌的地层中发现的胡杨化石推算,它距今已约有6500万年的光辉历史。因此,有人把胡杨称为沙漠活化石。胡杨叶子长得与众不同,其树体下半部的叶子长得狭长细小,如柳树叶;树体上半部的叶子呈阔卵形或心脏形,似白杨叶。合抱之粗的老树,株株粗矿苍劲;一盈之握的细枝,条条横逸竖斜。
植物界的“骆驼”
胡杨在植物学上属于杨柳科,外观上,胡杨树长得“杨不杨柳不柳”的。在《后汉书》《水经注》等古籍中被称为“胡桐”,是中亚腹地荒漠中唯一的乔木,中国大西北标志性的珍奇树种。考古发现,胡杨是地质年代第三纪的子遗植物。正是从第三纪开始,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抬升,改变了地球大气环流的格局,阻止了北上的印度洋气流。中国大西北被干旱的内陆西风气流控制,降雨不断减少,蒸发量不断上升,地表逐渐裸露,成为巨大的风蚀荒漠区。在越来越恶劣的环境中,大量的生物消失了,迁徙了,只有极少的生物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不断进化,不断完善,成为大自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奇迹”和“神品”:动物界有“沙漠之舟”骆驼,植物界则有“荒漠之雄”胡杨。
胡杨对恶劣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抗干旱、抗高温、抗寒冷和抗风沙的能力令人吃凉。塔里木盆地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0~40毫米,最少年降雨量还不足20毫米,而年水分蒸发量却是年降雨量的60倍,空气十分干燥;极端最高气温达40℃以上,夏季沙层表面最高温度竟可达70℃,而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却在-30℃以下。在如此干旱、夏酷热、冬严寒而又多大风和沙尘暴的沙漠环境中,只要有些许地下水滋润,胡杨即能生存下来,而且长得枝繁叶茂,寿命特别长。沙漠中成片的胡杨林,即可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沙区气候生态环境,也可为生活其中的大批飞禽走兽提供生存繁衍的空间。所以,胡杨被誉为“沙漠勇士” “荒漠之雄”等。
生存有绝技
胡杨幸存于极旱的荒漠里,磨难于漫长的进化中,练就了不少神一样的绝技,创造了许多神一样的奇迹。为对付奇旱奇干、风沙无常的荒漠,胡杨练成了既深又广的根系:胡杨树的根系特别发达,主根可伸向地下数十米,竭力地汲取深层地下水;侧根长达20~30米,贪婪地汲取周围地表的水分。有了如此扎实的“根底”,天旱地燥之时,胡杨可以汲取沙漠深处的水分;飓风、沙暴、洪水扑来,胡杨也能直立不倒。为了在天寒地冻、风狂土燥的荒漠上繁衍后代,胡杨在种子繁殖之外,更练就了“根蘖繁殖”的本领:它能在方圆数十米的根系上萌生出几十株甚至更多的根蘖苗。这些根蘖苗和母体连接,比种子繁殖的生长条件更好,生命力更强,成为胡杨自然繁殖的主要方式。只要条件不太差,根蘗苗得以长大,就是一片团状的茂密次生林。
为了适应极旱荒漠,保持体内水分,防止过分蒸发,胡杨的幼树嫩枝上密生柔毛,树叶表面革质化。更奇的是,胡杨苗期或嫩枝的树叶初生时细长如线条,以适应干旱,长大后狭长如柳叶,再长则椭圆如杨树叶,且边缘有缺口,小的似银杏叶,大的似枫叶、梧桐叶。甚至同一棵胡杨树上,兼有各形叶子,十分奇特。由此胡杨又有“变叶杨”和“异叶杨”之称,胡杨古称“胡桐”,原因也在于此。
为适应高度盐碱化的荒漠,胡杨的细胞还练成了透水性极强的本领,主根、侧根、躯干、树皮和叶片都能吸收盐分,储藏体内。成年胡杨的细枝富含盐碱,呈泥黄色,咸味较重。胡杨还能通过茎叶的泌腺、树干节疤和裂口把体内积累的盐碱排出体外,凝固为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碱,民间又称“胡杨泪”。清乾隆年间刊印的《新疆舆图风土考》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夏日炎蒸,其(胡杨)津液自树干流出,凝结如琥珀者为胡桐泪;自树身流出,色如白粉者为胡桐碱。”有此独门绝技,胡杨得以对付高合盐量的地下水,在荒漠中顽强成长。
戈壁的“生命之魂”
胡杨林对研究中国大西北荒漠地区气候变化、河流变迁、植物区系的演化和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从一个地区胡杨林的大小、迁移,生树和死干的分布,可以看出一個地区对胡杨林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沙漠河流和地下水资源的变迁、土地盐碱化的高低等。
大片胡杨林对于稳定绿洲生态平衡十分重要。戈壁,处于干旱、风沙威胁之下,自然条件非常严酷。而胡杨也不辱使命,倾尽全力,抗旱抗沙,以一树而坚守200多年,其间根部幼苗丛生,老树倒下之时,一片胡杨又环绕而生,号称“生来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又有“万年胡杨” “不死胡杨”之誉。正因为如此,胡杨就成了沙漠戈壁的“生命之魂”,大西北生态环境的重要“标杆”。
胡杨是世界上正在濒临灭绝的稀世珍贵树种,在中亚、北非这些历史上胡杨生长很多的荒漠地区,现今仅有少量生存。塔里木盆地里连片茂密的胡杨林长得高大而苍劲,有的树干粗大得需两个人合抱、达到几层楼高,有的形似巨龙腾舞,有的壮如虬蟠千姿,有的树干笔直挺拔。它们巍然屹立于沙漠戈壁滩上,暴戾的狂风吹不倒,翻滚的沙浪吞不掉。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由神态各异的胡杨树组成的林区,在秋阳的照耀下,简直是一片金黄色的、金红色的、金桔色的世界,与湛蓝色的天空竞相辉映,置身其中,确实让人如醉如痴,乐而忘返。每逢这个时节,当地的居民总会举办“金秋胡杨节”,一批批对胡杨林情有独钟的人们,总要从各地来到这里,深入林区融入大自然,风餐露宿,拍摄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