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文化艺术的翅膀一展青年歌手之风采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ove5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CCTV青年歌手大赛综合素质考核环节自设置以来,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成的、反对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众说纷纭。文化涵养在歌手大赛中究竟应该占据何种角色、地位,这需要从文化与音乐表演的关系中来探寻答案;大赛中歌手的综合素质究竟该如何考核才会趋向科学合理,也需要从考核的内容与模式上来探索、创新。
  [关键词]CCTV 歌手大赛 艺术述评 综合素质
  
  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于3月16日拉开帷幕后连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赛事,2000多名从全国各大赛区脱颖而出的选手开始展开了激烈角逐。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青歌赛有三个新的变化。一是将“通俗唱法”更名为了“流行唱法”;二是将“组合演唱”类别,根据唱法属性归类到了美声、民族、流行和原生态四个类别中;三是新增设了“合唱”比赛,将这一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演唱形式搬上了青歌赛的舞台,这一举措也着实为大赛增色了不少。与形式上的创新不同,今年掌握选手生杀大权的依然是为大家所熟悉的老面孔。特别是在综合素质评委席上。余秋雨、徐沛东、赵易山仍在坐镇,这无疑又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比赛才开始,网上就有了关于综合素质环节的激烈讨论,人们对点评环节的关注度甚至远远高于对歌手演唱环节的关注度。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对于综合素质考核这一环节,观众们所持有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综合素质考核完全没有必要
  这种观点认为,青歌赛就是歌唱比赛,比的是歌手的演唱水平,而不是文化水平,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青歌赛,按道理是一场音乐的盛宴,但现场听不到对歌手本身歌唱水平的评价和建议,代之以对歌手文学、历史、政治、地理等其他知识的考核和评判,这未免有点“喧宾夺主”之嫌。更何况,有些选手比如原生态选手大都来自乡野田间,生活背景和受教育程度都无法和专业院校的选手相比,这样一来,用要求专业院校选手的知识水平来要求农民歌手或原生态歌手就显得不是很公平了。像有的观众就指出:“‘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口号’三选一这样的考题,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很容易,但是如果让农民兄弟和北大学生一起回答《人间喜剧》的作者、甚至说出其两部作品,这就有些不公平了。”因此,许多观众都要求取消这一环节。将焦点重新归还给歌唱比赛本身。
  
  观点二:综合素质考核非常有必要
  这种观点认为,青歌赛不仅仅是单纯的歌唱比赛,还肩负着传播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没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作为一个被公众喜爱的歌手,如果连最基本的文化修养都没有,是不配成为一个歌手的。有观众就认为“文化考核体现青歌赛的导向,不但坚持,还要深化。它昭示着全国的青年歌手也包括已经有些成就的歌手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走得更远更稳,这才是成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的正道。”因此,在青歌赛上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醒选手要注意平时文化知识的积累,朝着艺术家的方向发展而不只是局限于做一个“艺匠”;另一方面可以警示当今的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有文化修养的人。而不只是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因此,持这种观点的观众认为,青歌赛设置综合素质考核的意义和价值是深远和深刻的。
  
  观点三:综合素质考核有必要但要适度
  这种观点认为:歌唱选手确实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选手就必须具有包罗万象的知识结构。因此。综合素质考核应当以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为主,不宜涉及过广、过难、过偏的知识点。另外,对于专业选手和非专业选手的要求,和对于文化程度不同的选手的要求也应各有不同。这样才能确保公平。此外,综合素质考核虽然重要,但在青歌赛中充其量是个“配角”,如果过分强调它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音乐性这一青歌赛的根本的话,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所以,综合素质考核只有做到适度才合理,也就是说,无论在知识难度、广度,在对待不同选手的角度,还是在整个大赛中的态度上,都要做到适度,才能既体现青歌赛专业歌唱水平的风采,又完成了传播文化、宣扬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
  从以上几种观点来看,人们实际上是就音乐表演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在青歌赛这样一种歌唱比赛中,到底需不需要文化的参与,如果需要,文化又应参与到何种程度呢?一个好的歌唱演员究竟是应该遵循“术业有专攻”,只要张嘴唱歌就行,还是应该“用文化来歌唱”呢?
  什么是文化?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不下上百种,从广义上来说,它既包含了精神文化,也包括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了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为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体现形式,必然内在地展示了人类主体发展的自觉历程以及它在文化上的进步。同样,音乐表演也是一种文化,无论是从表演的形式、表演风格的变化,还是从表演内容的创新上来看,音乐表演最根本的动力,仍是来自于大众文化的变化,来自于身处大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审美情感、体验方式的变化。所以,要真正理解音乐艺术,从而很好地演绎它,就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因为各种文化艺术品种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内在的相互交合。也只有用文化的眼光来对待音乐艺术。才能使音乐表演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就曾指出:“钢琴表演艺术所体现出的,应该是高层次的文化修养。作为钢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钢琴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艺术修养。很难想象,假若你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却能演奏好贝多芬、莫扎特。事实上,有的学生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手指僵硬了,而是文化空白了。头脑空了。”对于歌唱艺术也是一样。一个文化素养贫乏、对音乐史论一知半解、对作品文化背景一无所知的人。即使演唱技巧纯熟,演唱难度颇高,也是不能很好地演绎音乐艺术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选手在技巧上挑不出毛病,但是演唱又无法打动人心的原因。所以,文化底蕴不足、艺术修养不足的选手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歌唱家的。就正如余秋雨评委所说的,“你可以不会唱歌,但不能没有文化”。这就回答了我们之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答案就是,青歌赛是需要文化参与进来的。
  透过上述分析与论述,我们不难明白,观众既需要甜美歌声的陶冶,也需要文化素养的滋润。造成争论的根源可能是歌手电视大赛中,现有的素质考核还有诸多的不够完善、不够公平、不够合理的地方。观众们在组委会连续多届没有改进考核的内容与模式的情形下。因而产生了热烈的反响。综合素质考核究竟要有怎样的创新,笔者试图从电视台、评委、歌手、观众等多个不同角色反复进行换位思考后,提出几点改革创新的建议。
  建议一:文化素质考题应改进现有内容
  “文化素质”究竟应参与到何种程度?任何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是有限的,要求选手对每一种文化都精通和了解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选手是否具有文化底蕴,应主要体现在与音乐文化相关的一些方面。比如,一个音乐表演者应对各流派、民族的审美意识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正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要将音乐艺术的文学性充分地展示出来,因为音乐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要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作品背后特定的民族、国度、区域、阶层的人们的感受方式、现实境遇和社会进程。并将这种蕴涵了特定精神风貌的艺术风格体现出来,等等。也就是说,音乐表演者是否具有文化底蕴,要看他是否能很好地诠释作品的深刻文化意蕴。而这种文化意蕴是与音乐作品紧密相连的。所以,青歌赛的综合素质考核如果是主要集中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可能就会更好地体现出歌唱比赛的特色,又不辱文化艺术传播的使命。
  建议二:文化素质测试应改进现有模式
  “文化素质”究该以何种形式来参与?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知识的盲点,就是评委席上的素质专家也不例外;选手面对现场直播全球的观众自然会有紧张的因素,而刚刚结束一首歌曲的入情演唱,人还在歌的意境之中尚未回过神来。因此,就如此这般来考核青年歌手的综合文化素质。显然不太“以人为本”。那么,电视媒体究竟该如何改进现有模式才会即满足了观众透过歌声的熏陶学习文化之想,又测试了歌手的文化水平呢?我想,最公平合理的考核模式就是将现场答题变为每场歌唱比赛结束后,利用30分钟选手集中在一个隔音的玻璃房中接受观众的监督下笔试,这样就不会造成紧张的心理和遇上知识盲点时的不公平与尴尬。而就在这一测试时将现场观众上台来回答问题,专家进行评论,同样能体现电视文化的可看性和参与性。
其他文献
摘要:二十二大明星是十七年电影当中的一道短暂又靓丽的风景,在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语境当中,二十二大明星的选定、产生、落幕都有明显的时代络印。  关键词:二十二大明星 历史语境 中苏关系 政治化符码  一、二十二大明星溯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各大影院都曾悬挂过22位中国电影明星巨大的黑白宣传海报。在那个运动不断激情万丈的年代里,给无数的中国影迷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也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角色被写进
[摘要]从电影《窃听风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没有自由,没有民主,一个畸形化的社会。人们的身上都披着一件带有浓厚色彩的政治厚衣来伪装自我。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国家安全局调查的对象,生活在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是监视、调查你的便衣,家里的每个角落中都可能藏有窃听器。影片所反映的社会和人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窃听风暴》 人性 释放  doi:10.3969/j.issn.1002-6916.2
[摘要] 晓苏的《花被窝》以反方言、反民俗、反文化的描写方式展现了新乡村小说的独特魅力。小说以平实简单的语言、独特的情节安排、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展现了晓苏一贯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 《花被窝》 乡土 回归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53    中国文坛讲故事高手、湖北作家晓苏在《收获》2011年第1期发表了其新作《花被窝》。《花被窝》以细致的
[摘要]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运用动态的影像世界、以视听的方式向观众诉诸一国的国家形象,潜移默化地输出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是一国对外宣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媒介。好莱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影视基地,通过多元化的取材、运用高科技和利用科学的营销模式等手段,以积极、开放的态势展开对外宣传交流活动,让世界观众领略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实现了宣传美国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
[摘要]作为不同的叙事媒介,文字与镜像有着美学与叙事的共通性,但二者的表意与叙事方式又存在着差异,电影《时时刻刻》的成功使我们看到,电影改编不是原著故事情节的简单浓缩或一对一式的从故事要素到形象的简单转换,小说叙事有小说叙事的魅力,而电影叙事也有电影叙事的魅力,无论是何种体裁,他们都扬长避短,依据各自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各自的交际语境中展现着自身的魅力。  [关键词]《时时刻刻》 改编 叙事对比   
【摘要】《雨人》不仅向我们描述了自闭症患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向我们揭露了现代人所具有的自我封闭现象。自我封闭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更多的消极面。  【关键词】现代人 自我封闭 心理防御机制    因教学的需要,近日重温了《雨人》这部电影。该片描述了一个手足情深的故事。查理和雷蒙两兄弟,一个正常人与一个自闭症患者,在两人相处的几天里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故
[摘要]电影《长江七号》通过底层叙事的策略,深深打动了观众,与此同时又稍显悲观迷离。  [关键词]《长江七号》底层叙事 悲凉 迷离    作为2008年的贺岁片,电影《长江七号》为周星驰带来了不光是几乎压倒性的赞誉,还有可观的票房收入。看完影片很多观众都留下了久违的热泪,哭过之后还有浅浅的笑意挂在脸庞《长江七号》是星爷人物转型、角色退后的标志性影片,它留给观众的不单是一份深深的震撼,还有一份淡淡的
[摘要]《斗牛》作为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一公映就引起不同的批评和争论;以《鬼子来了》与之进行比较,旨在讨论黑色幽默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  [关键词]《斗牛》 黑色幽默 民族性 喜剧    影片《斗牛》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共产国际给中国的抗日根据地送来了一头荷兰奶牛。为受伤的战士提供营养。但因为鬼子要进村了,所以根据地的同志不得不转移,就把奶牛托付给了一位名叫牛二的老乡照看,牛二起初不愿意接收这头牛
[摘要] 伏尔泰版和陈凯歌版《赵氏孤儿》的差异主要存在于“救孤”这个情节。陈凯歌版本《赵氏孤儿》的救孤是承启复仇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漏掉的孤儿,屠岸贾就可以一手遮天除尽后患,因此“救孤”是整件事情的关键。伏尔泰版《中国孤儿》的关键情节也是“救孤”,不仅牵扯出伊达美和成吉思汗以前的关系,也使伊达美成为整个复仇事件的焦点和主角。  [关键词] 《赵氏孤儿》 男人文化 女性意识 中国古代文化 法
[摘要] 电影《画皮II》在2012年暑期创造了华语片在内地上映的最高票房纪录,取得如此票房成功是与影片营销策划团队的努力分不开的,作为一部单纯的商业大片,《画皮II》取得惊人票房和成功的背后更多是注重科学合理的票房营销的结果。或许,《画皮II》的成功对国产电影来说更大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学到票房营销的精髓。  [关键词] 票房营销 《画皮II》  2012年6月28日,投资1.2亿人民币,由陈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