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广播剧音乐特别是原创音乐作品案例。广播剧属于小众艺术体裁,广播剧音乐是广播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纯音乐有很大区别,因此对广播剧音乐的研究与评价都基于广播剧这个艺术形式展开。
长期以来,广播剧研究深度有待拓展。研究者多为广播理论方面的专家,或精通剧本写作,或洞晓导演艺术,或专注录音制作,或长于音乐编辑,各有创见,但对广播剧音乐的整体研究在广播剧研究领域比较欠缺。本课题负责人积极参与广播剧音乐创作,同时广泛搜集广播剧资料,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广播剧音乐进行梳理。在过去30年间,广播剧音乐创作的重要作者焦虎林担任作曲的精品广播剧屡获大奖,但是关于其广播剧音乐创作研究的文章却几乎一片空白,这无疑是当下音乐创作与音乐研究的缺憾。该项目试图对广播剧音乐进行深入音乐本体层面的拓荒式研究。将广播剧题材分为11个类别:红色经典题材、儿童题材、农村题材、好人好事题材、历史题材、家庭伦理题材、先进人物题材、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现实题材、改革开放题材、戏曲题材。从中选取了50部广播剧音乐作为案例,重点分析其报题音乐、报尾音乐和重要乐段,详细的谱例分析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佐证。该项目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如作曲家手稿、导演音乐设计本、原始录音等,保证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广播剧的创作出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盛况。在内容题材、创作风格、音樂技法和民族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深化改革方针指引下,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广播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专业曲作家投入广播剧音乐的创作,使作品具有了较高的质量和多样化的风格,拥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广播剧音乐创作呈现以下特点:1.具有时代特征的符号化音乐主题被大量运用在广播剧中;2.凸显地域性的民间音乐像一张听觉地图将人们带入广播剧的声音世界;3.融入精神气质的人物主题在广播剧艺术表现中得到延展;4.抽象化的音乐创作成为未来广播剧音乐创作的一个新方向;5.广播剧音乐创作呼唤新生力量;6.美好入心的主题永远是广播剧音乐创作中的“主旋律”;7.合成器、采样技术等成为广播剧音乐创作的主要手段;8.多样化的音乐风格融汇构建出广播剧声音世界的新图景。
本项目试图立足音乐本体,开启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的大门,使音乐研究的阳光可以投射到这片少有人问津的土地,让80年代以来的广播剧音乐作曲家受到音乐理论研究者的关注。项目中罗列的50部广播剧音乐本体分析是广播剧音乐研究的一个“抓手”,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除去纯音乐以外,音乐作为配乐角色也存在于影视剧、纪录片、游戏和广告中,而广播剧中的音乐分量最为重要,因此音乐在广播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样的“礼遇”会吸引更多有情怀的作曲家进入广播剧音乐创作的队伍。
该项目案例选择不够全面,原因是很多罐头音乐的制作方法固然可以让某段剧情与音乐的结合相匹配,但是从全剧观照则显得支离破碎,甚至无法从音乐的整体性去考量,因此项目选择的广播剧音乐案例只保留了部分获得重要奖项的剧目。另外,对作曲家的研究也不够广泛。原因是广播剧从业者有限,大量精品广播剧集中于几位重要导演,相应的音乐创作也集中于少数作曲家。这种情况使得今天的广播剧音乐研究更为紧迫,必须要为老作曲家及时做一些抢救性研究工作;请年富力强的作曲家做好创作记录和整理乐谱等工作,为未来广播剧音乐研究留下宝贵资料。
鉴定意见(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广播剧音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典型广播剧的配乐,归纳总结了80年代以来广播剧音乐的特点。该项研究弥补了广播剧音乐研究的不足,对推动我国广播剧艺术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本成果创新之处:研究资料丰富。作者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如音乐设计手稿、谱例等,为所研究的课题提供了支撑;分析视角专业。作者具有直接参与广播剧音乐创作的经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对案例作品中的音乐创作设计、旋律特点等分析详尽深入、鞭辟入里。
成果不足之处及建议:部分概念界定不够清晰;分析了大量的案例,但是对于理论的提炼有待加强;建议明确研究问题,并增加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的论述。
责任编辑:王瑜瑜
长期以来,广播剧研究深度有待拓展。研究者多为广播理论方面的专家,或精通剧本写作,或洞晓导演艺术,或专注录音制作,或长于音乐编辑,各有创见,但对广播剧音乐的整体研究在广播剧研究领域比较欠缺。本课题负责人积极参与广播剧音乐创作,同时广泛搜集广播剧资料,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广播剧音乐进行梳理。在过去30年间,广播剧音乐创作的重要作者焦虎林担任作曲的精品广播剧屡获大奖,但是关于其广播剧音乐创作研究的文章却几乎一片空白,这无疑是当下音乐创作与音乐研究的缺憾。该项目试图对广播剧音乐进行深入音乐本体层面的拓荒式研究。将广播剧题材分为11个类别:红色经典题材、儿童题材、农村题材、好人好事题材、历史题材、家庭伦理题材、先进人物题材、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现实题材、改革开放题材、戏曲题材。从中选取了50部广播剧音乐作为案例,重点分析其报题音乐、报尾音乐和重要乐段,详细的谱例分析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佐证。该项目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如作曲家手稿、导演音乐设计本、原始录音等,保证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广播剧的创作出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盛况。在内容题材、创作风格、音樂技法和民族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深化改革方针指引下,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广播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专业曲作家投入广播剧音乐的创作,使作品具有了较高的质量和多样化的风格,拥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广播剧音乐创作呈现以下特点:1.具有时代特征的符号化音乐主题被大量运用在广播剧中;2.凸显地域性的民间音乐像一张听觉地图将人们带入广播剧的声音世界;3.融入精神气质的人物主题在广播剧艺术表现中得到延展;4.抽象化的音乐创作成为未来广播剧音乐创作的一个新方向;5.广播剧音乐创作呼唤新生力量;6.美好入心的主题永远是广播剧音乐创作中的“主旋律”;7.合成器、采样技术等成为广播剧音乐创作的主要手段;8.多样化的音乐风格融汇构建出广播剧声音世界的新图景。
本项目试图立足音乐本体,开启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的大门,使音乐研究的阳光可以投射到这片少有人问津的土地,让80年代以来的广播剧音乐作曲家受到音乐理论研究者的关注。项目中罗列的50部广播剧音乐本体分析是广播剧音乐研究的一个“抓手”,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除去纯音乐以外,音乐作为配乐角色也存在于影视剧、纪录片、游戏和广告中,而广播剧中的音乐分量最为重要,因此音乐在广播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样的“礼遇”会吸引更多有情怀的作曲家进入广播剧音乐创作的队伍。
该项目案例选择不够全面,原因是很多罐头音乐的制作方法固然可以让某段剧情与音乐的结合相匹配,但是从全剧观照则显得支离破碎,甚至无法从音乐的整体性去考量,因此项目选择的广播剧音乐案例只保留了部分获得重要奖项的剧目。另外,对作曲家的研究也不够广泛。原因是广播剧从业者有限,大量精品广播剧集中于几位重要导演,相应的音乐创作也集中于少数作曲家。这种情况使得今天的广播剧音乐研究更为紧迫,必须要为老作曲家及时做一些抢救性研究工作;请年富力强的作曲家做好创作记录和整理乐谱等工作,为未来广播剧音乐研究留下宝贵资料。
鉴定意见(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广播剧音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典型广播剧的配乐,归纳总结了80年代以来广播剧音乐的特点。该项研究弥补了广播剧音乐研究的不足,对推动我国广播剧艺术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本成果创新之处:研究资料丰富。作者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如音乐设计手稿、谱例等,为所研究的课题提供了支撑;分析视角专业。作者具有直接参与广播剧音乐创作的经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对案例作品中的音乐创作设计、旋律特点等分析详尽深入、鞭辟入里。
成果不足之处及建议:部分概念界定不够清晰;分析了大量的案例,但是对于理论的提炼有待加强;建议明确研究问题,并增加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的论述。
责任编辑:王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