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思考(二)一颗危险的信号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5年开始,笔者从秦巴山区某市一所重点高中学校获悉,一进入高二年级文理分科后,理科班政治课被砍掉了,大约7/10的理科生不学政治课了,接着全市的一些一般中学进入高二的年级也都把政治课砍掉。是不是有上级教育部门取消政治课的红头文件,现在寻查还没有。那么这些高中学校砍政治课的理由是什么?回答是,因为高考理科生不考政治了。既然高考理科生不考政治了,那么学生学它有何用?砍掉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面对广大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日益增多,高中生砍掉政治课这一“危险信号”让一切关心教育和有良知的人们揪心。
  
  政治课流泪了
  
  政治课所担负的培养合格接班人、合格合格劳动者的任务,是任何课目都代替不了的。我们只要认真剖析一下当前中学生现状,就能看出中学政治课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是何等重要!
  21世纪的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幼稚的,而是多变的,是正在成熟的新一代。用中学生自己的话说:“我们是长大的孩子。”他们像一团清新的空气清洗着尘污。他们用各种方法向束缚自己的陈旧教育方法,向禁锢学生的考试制度挑战,渴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期望在社会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价值,检验自己的能力。他们愿以独特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多彩的性格,去拥有世界,不愿轻信、不愿被人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充满幻想,忧虑困惑,不断追求,日益成熟。这就是21世纪中学生的基本特征。
  我国每年大约有2000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而10—20岁的青少年已达3亿以上。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出现偏离行为,因此被人们称为“危险人群”。我们怎样面对这样一个缺乏正确认识和控制能力,独立意识和性意识在逐渐萌发的庞大群体?如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劳动者?
  缩短这两者之间的距离!这就是我们对政治教改基础的基本认识。
  然而,政治教改的步履却显得缓慢迟滞,到今天更是就被人为地赶出教坛。
  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据公安机关统计,平均11名犯罪人员,有一名是中、小学生。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性犯罪案件占18%—25%。吉林省少管所对百名违法少年调查,发现有56%的人是从13—16岁开始犯罪,以15—16岁为高峰。2006年底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座谈会公布调查资料: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达12.99%,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等问题的大学生占总数16%以上,我国17岁以下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5.2%中学生承认有过严重的自杀行为。中学生轻生及出走现象增多。
  上述对中学生状况的剖析,向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提出了严肃的拷问。
  “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而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政治课改革变成高考得高分的手段;政治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窄,脱离中学生思想实际”的状况;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政治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中学政治课的不作为现象让人揪心。因为高中生最需要的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良知教育、感恩教育、传统品德教育、美育等,政治课内容中又少之甚少。
  
  对中学政治课功能的剖析
  
  新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颁布了“课程性质”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政治新课程每模块学时为36课时,高中五个学期(毕业学期为高考复习)共180个课时完成。
  高中教育是普通教育,绝非是“精英”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劳动者。政治课脱离了这一教育目标,那将一事无成。
  既然我们的高中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主要目标,那么高中政治课的内容就需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我们高中教育不是培养政治家、哲学家、公务员,那么高中政治课的必修的1—4册中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则需大胆压缩课程内容和课时,将上述的理论移至高校再讲。而对16—20岁年龄段(即“危险年龄段”)这个群体急需的心理的、思想的、品德的、法律的等知识,则要充实、扩大、延伸,使这一群体达到“安全度汛”,这是政治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高中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当今社会热门话题热切关注,而我们的政治课却对此置之不理,或故意回避,或冷若冰霜。比如:国内外重大事件,海峡两岸统一,国内重大社会矛盾认知,就业问题、腐败问题、民主政治、环境保护等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如腐败、医保、工资待遇等民生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与广大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也是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中学生融在其中。我们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合格的公民,那么中学政治课内容能游离于这些热门话题之外吗?
  特别是近几年香港大学面对内地大学生招生,增设面试以及大陆、港、台、澳一些重点大学每年举办大学生辩论比赛,这其中面试试题和辩论话题大都是“敏感”、“尖锐”的社会热点,对中学生思想撞击不小。比如:“赌博是否应该在中国推广?”“建‘鸟巢’是不是太浪费材料?”“如果你跟胡锦涛总书记见面,你会和胡书记讲些什么?”“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和弊?”“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怎样看待在13亿人口的伟大中国至今还未评出一位‘诺贝尔奖’?”“你怎样理解巴金先生说‘毁誉各半’就是好作家?”“你怎样认识邓小平先生说的‘对我三七开评价就很高兴’?”“如何评价毛泽东先生其人其事?”“如何评价邓小平先生‘猫论’?”以上所列的热门社会话题,大都是中学生在“私下”热烈议论的,而我们又未能在“桌面上”通过政治课教学来引导。
  议论到中学政治的功能时,我们必然要对高中理科班砍掉政治课的根源,进行深刻的剖析。根子在中央吗?不能这样武断地说。因为中央对于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近十年来发了不少红头文件,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所有的红头文件都强调狠抓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口气之硬,措施之有力,可谓空前。可是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了,我们中学校园还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甚至发展到从一个学校到一个地区,到一个省,再到全国的高中理科班都砍掉了政治课!
  笔者曾采访了一位高中政治教师,问及近几年高中分科后,理科班砍掉政治课一事时,他一脸的无奈,“只要你看看每年高考结束后,各高中学校校门口的公布栏,横幅标语:某某同学考进北大、清华啦,一本多少,二本多少,特别是将全市参加高考的学校、录取情况排名公布等情况,你就知道应试教育已经到了极至。学生、家长、全社会都让‘黑色’的六、七、八月搅得天昏地暗。既然高考理科生不考政治,砍掉政治课则是十分自然的事。再猛的‘红头文件’都挡不住,我们政治课教师也落得‘清闲’。”笔者哑然。
  
  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加大中学政治课教改步伐、力度已势在必行,特建议如下:
  建议一: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在中学生所开的课目中是十分重要的,也占着重要的位置,这是不言而喻的事。笔者认为中学政治课必须大刀阔斧改革,但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根基在哪里呢?首先将政治课教学改革与中学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中学生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的社会长远的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当前中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发展,主动发展”。
  而应试教育偏重智育、忽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偏重考试科目的教学、忽视非考试科目的教学。所以应试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顽症”。中学政治课面对素质教育应该作出积极贡献。
  建议二:政治课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课目。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把中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做一名合格的公民”——使每一个中学生成一名“爱党、爱国、爱民、热爱家乡”的人。这就是政治课教学的根基。
  在中学教育阶段,我们要使全体中学生有5种基本能力: 一是决策能力,二是经济头脑,三是实际能力,四是文化科学,五是吃得起苦。每一个中学生具备这五种基本能力就可以走进社会闯荡了。教育部原部长柳斌说:有人问我,教育部为什么不提倡精英教育?我告诉他,素质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素质教育为更多英才的出现提供了沃土。为英才而教育其结果是失去了英才,为提高国民素质而教育,其结果是得到英才。我们的基础教育如果不能成为大众教育,普通教育,那我们就忽视了鲜花赖以成长的沃土。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李家声说:“我们一直在讲,教育是要培养人才,我说别那么高调了。少出坏人,不出坏人,培养出平和诚实的劳动者,就是成功的教育了。育人,就是育好人,把可能成为坏人的人,变成好人。”这些对我们当前政治教学改革提出有益的警示。
  建议三:在中学校园里将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心理科学紧密结合,已是迫在眉睫。“5·12”汶川大地震后,数以千计的心理工作者投身灾区,特别是为受灾的中、小学生中去做刻苦细致的心理辅导,产生良好的效应,尽管这是在特殊情况下的短期行为。我们为什么不在中、小学校园里将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给广大青少年将心理科学这美妙而营养丰富的乳汁输进孩子们的心灵里,使他们健康成长呢?心理科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属认识过程。能力、气质、性格等统称个性心理特征。而当前广大中学生的心理受到方方面面强大压抑,以及本身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从而产生了种种悲哀。孩子们是多么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支撑啊!
  世界上任何一种民族,当它把“危机感”注入国民意识,尤其是注入青少年意识中,那就在蕴含着新一轮的发奋图强。一位教育家说:人的智能远没有在学生时代被开发出来。所得到的智能,对于成功人士人生的支撑被认为只有15%,而其他智能(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人生成功的支撑率多达85%。比照一下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等人的成功,主要都不是得益于读书所得到的智能,而 是得益于社会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实践活动,认识整个社会就非常重要了。在人的一生中,多数成功者并非是智力因素超群,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勇气、毅力、勤奋、善于向别人学习,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一位老教师说:“我教过的学生,那些调皮捣蛋、学习不好的,现在多数在当经理老板,那些学习好的,大部分在经理手下打工。”对广大中学生来说将政治课融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绝不可忽视的。
  建议四:高考“指挥棒”的威力不容质疑。高考试题的导向更不可小视。以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高考试题内容,在贯彻教育方针,在培养中学生成为合格接班人,提高中学生素质上,都作了较大的改进,这对于当前中学校园素质教育是一个推动。以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为例:全国卷Ⅰ“抗震救灾”内容,上海是以“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命题作文“他们”,四川命题作文“坚强”,湖北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山东命题作文“春来草自青”,安徽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重庆命题作文“在自然中生活”,广东命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江苏命题作文“好奇心”,浙江命题作文“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天津命题作文“人之常情”,海南命题作文“小鸟放生”等。上述省市和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对于培养中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中学生自身的素质都有着积极的、良好的导向作用。
  我们从2007年、2008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政治试题的含量导向,已经看到了对中学校园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但是政治试题导向的力度,与广大中学生政治思想品质教育密切配合上,还需要作更大更深刻的变革,使中学政治课的强大生命力,在高考政治试题改革的导向下,深深地印在广大中学生的心里。笔者建议,从高中一年级始,学校规定中学生必须坚持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这与培养合格接班人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已不需赘言。可悲的是不少中学把这个项目挤掉了。
  建议五:我们就当前中学政治课本身功能应该重新认识,笔者采访许多中学政治教师,大家一致认为中学政治课程内容繁、难、偏、深、旧、窄,未能密切结合中学生思想实际的状况十分严重。学生大都达不到政治大纲的要求,导致给学生负担太重。在采访中,中学政治教师表达可从三条基本途径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并使广大中学生把政治课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是通过激发中学生对政治课题(热门话题)的兴趣,既使课程难度降下来,又使课堂上中学生们争论的很热烈;二是让中学生与生活经验、现实需要与政治相联系,不光使课程难度降下,又使政治课内容都讲到中学生心里去;三是通过提高中学生学习能力,开展对社会实践的探究,把中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想要奔小康,孩子先要上学堂”。当我们的中学生毕业走进社会后,我们的政治课到底教会了广大中学生哪些“奔小康”的知识呢?
  建议六:在中学校园里,政治和历史课程对“公民”教育内容的缺失,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情况。长期以来,我们对广大中学生应该进行的公民、权利、自由、正义这些实质性的内容,在教育中漏掉了,在中学校园里剩下都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出人头地,为高考而奋斗。教育从来就是被当作实现某具体目标的手段。从来没有任何人喊出过,教育什么也不为,教育就是目的,是为培养广大中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成为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的过程。
  2003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的理念”;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些理念都要求我们在中学校园里对广大中学生把新公民教育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对中学生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之所在曾有人对在中学校园中开展公民教育讳莫如深,那是对公民教育理解上的偏差。公民教育是国家个体的基石,公民教育对公民个体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公民教育也是振兴中华最现实的举措,也是解开一些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们的思想教育必须和世界接轨——培养有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精神,具有团体精神和祖国民族意识的好公民。
  建议七: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崇尚“忠孝”感恩的民族。而当前广大中学生的感恩情绪淡漠,往往觉得他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们的政治课一定要教育广大中学生懂得感恩,将感恩情结深深地印在他们心里。让他们学会爱,爱父母、爱社会、爱周围的人、爱国家。当我们的中学生树立起这样的感恩情怀,我们的中华大地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而我们的政治课也才能完成自己担负的光荣责任。
  建议八:将中学政治改革与语文、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综合教学改革实行融合,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趋势。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与当今中学政治课的结合,必将对中学生素质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对历代都奉为“圣人”的孔孟之道,我们从积极的、有益的“古为今用”的观点看,孔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芒,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我们对中学政治课大胆的教学改革寄予无限期望。(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教育系 安康学院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王波
其他文献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教育是近年国际理科教育改革的方向,无论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内容,均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对STS教育的关注。自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是我国目前分科教学占主导的国情下进行STS教育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一、融合STS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特点    1.强调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如
期刊
对足球运动员和喜欢此项运动并可身体力行者。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水平的高低。对于初学者来说技术的掌握更为重要,有许多初学者老是踢不好球。停不住球。在比赛中就更严重。而且比例甚大,还有因技术不当受伤或伤心者也极常见。怎样使初学者克服这些现象,使学校足球运动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并使我们的教学、课外活动及竞赛得以顺利地开展,找出病症,对症下药。是我们的责任。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和培养学生进行足球运动的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错误,有些教师往往不能正确面对,常常严厉地斥责,使得很多学生“谈数色变”,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教学机遇,把学生的错误化成美丽,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态度养成——教师应正确面对数学课堂的错误    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正是由于对于
期刊
编者按:2010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改高考的第一年,因此今年的高考引起广大教师、考生、家长的高度关注。为此,本刊特邀请汉中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万敏杰及汉中市四位高三语文骨干教师,对2010年语文高考作出一些前瞻性分析和建议,希望能拓展思路,给广大高三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现就2010年全国课改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的一些变化和近年来语文课改高考试题的发展变化作一些梳理和比较,对2010年我省语
期刊
审视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需要自己的独特见解,更不需要进行批判性阅读。事实昭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激发起学生的批判精神,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培养。那么,如何点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    如:《小学语文教师》介绍:齐兆生老师在教学《颐和园》时,当一生提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期刊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斯大林在希特勒兵临城下的时候在莫斯科地铁站里演讲:“希特勒要消灭俄国,但不可能战胜俄国,因为他面临的是一个普希金的俄国,一个托尔斯泰的俄国,一个契诃夫的俄国。”是啊,民族精神不是比谁的血更旺,比的是伟大传统的凝聚力。今天,我们大力提倡重读经典,这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提倡阅读中华经典,关键是要引导人民行动起来,不
期刊
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心在于知识的传授,近年来,则多倾向于把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进步。但是如何培养能力的问题并未取得很好解决。在这篇短文里,笔者依据最近十几年来的心理研究成果试图提出第三重教学模式,以期引起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探讨。  高能力不等于高成就: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性假设,是认为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必将是最有成就的人物。遗憾的是,这种观点
期刊
“情境—发现”教学法是教师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依据课程内容和要求,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交流反馈、应用提高四个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有目的、有计划、有兴趣地自主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一、 情境创设环节    1.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展示实验事实、现象
期刊
鱼儿离不开水,水中没有了鱼儿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教师想要拥有成功的教学与教师基本功之间的关系也如同鱼儿和水,相辅相成。一名优秀的教师想要拥有成功的教学,最关键的是要基本功过硬。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功呢?    一、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如果要上好每一节课,那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材就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认真钻研教材。这时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扎实的语言文学
期刊
一个真实合理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语文作为学校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最富有生命意蕴,最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最能彰显人的生命力量的。相比其他课程而言,语文在提升人的精神和价值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程对生命的关怀,就是要达到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健康的体魄,是生命发展的基础,意义的追求,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基于此,语文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