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广府有感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app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随湖北旅游团一行600多人,对广府进行了短暂的游览,时间虽短,感触颇多。
  广府是邯郸市的一张旅游名片,有古城、水城、太极城之美誉。古城墙长达九里十三步,城外水域有四万六千多亩,而杨禄禅、武禹襄两位太极大师均出自广府。太极拳正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出了邯郸市区约半个多小时,车队停了下来,抬头一看,雄伟的广府古城已矗立在我们面前,左边的空地上,有许多的外国朋友在学练太极拳,而右边这座古香古色的宅子,则是大名鼎鼎的杨禄禅故居。
  杨禄禅故居为两进院落,第一进为正房三问,左右偏房各两间,正房内有杨家父子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左边为卧室,右边为兵器陈列室,门上有副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这副对联只有放在这里才合适,是对杨先生武功的高度评价。
  二进院落是练武场和杨氏太极拳学校,里面碑刻不少。院落的后面是宽广的水面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而武禹襄的故居在广府城内,东门附近。进东门后左拐,只见右边的广场上立有一照壁,照壁上刻有“武禹襄故居”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故居的大门在广场的西边,穿过大门又是一个青砖铺就的小广场。广场的西侧,靠左手的一处宅子为轿房,阔三问,内放有轿子等实物。轿房的对面为故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依次为仪门、客厅、过厅和居室。
  穿过仪门,两旁各有厢房三间,北屋客厅墙上挂着梅、兰、竹、菊四幅图画,摆有高大的木质八仙桌和太师椅,是武禹襄先生会见客人的地方。
  二进院落,也是东西厢房各三问,过厅五问。院内长有两棵茂盛的石榴树,据说是武先生亲自所栽。这两棵石榴树所结果实,一棵是甜的,另一棵是酸的,是不是连武先生所
  栽种的石榴树,也暗含太极拳的虚实、动静、阴阳之哲理呢。
  第三进院落就是武禹襄的内宅了,东西三问厢房为儿子们的卧室,北屋五问则是武禹襄的住处了。最西边的一问是卧室,紧靠卧室的是书房,是用隔扇将房屋隔开的。书房中间摆放着一张不大的方桌和两把靠背椅。这个小书房令我肃然起敬,驻足良久,先生就是在这里博览群书,潜心研究拳理拳法,结合自身体会,反复斟酌,不断验证,写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式的太极拳论著。
  故居西部建筑不多,辟有太极文物陈列室等,其余处空地为练武场,场东北角有武式太极拳先贤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李圣瑞四人的汉白玉半身塑像。
  广府,这个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小城,竞涌现出杨禄禅、武禹襄两位太极大师,成为杨式、武式两大太极拳流派的发源地,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杨武二人,一个出身在贫穷的小商贩之家,一个出身于富有的书香门第,两人出身背景,文化程度,性格习俗大不相同。却因太极而结缘,在太极拳领域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巨匠们是如何炼成的?让我们沿着先贤的足迹去追寻,也许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迪。
  杨禄禅很小的时候,就帮助父亲卖煤土,摆粮摊,练就了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善于把握商机等特点。有一次杨禄禅经过太和堂药店时,看见有人在店内闹事,只见店内的伙计把手一扬,就把闹事者轻松摔到店门外,跌倒在地。杨禄禅看到这种技法,非常羡慕,便产生了要学习此种技法的念头。自古以来就是穷文富武,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没钱又想学武,可不是件容易事,但杨禄禅凭着执着与诚意,打动了太和堂药店的掌柜王昶先生,有时间就到药店打杂并跟王先生学拳。
  座落在广府西大街的太和堂中药店,房屋是武禹襄家的产业,而药店的东家则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德瑚。有一次陈先生到太和堂来办事,见到杨禄禅聪明伶俐,非常喜欢,当年陈老先生已年近半百,膝下无子,在药店掌柜一干人的撮合之下,收杨禄禅为义子,并将其带回陈家沟居住。
  陈德瑚本人不练太极拳,但有钱,乐善好施,他高薪聘请本家的太极高手陈长兴来其家,教授族人太极拳,而且来学拳者都有奖赏。杨禄禅遇到陈长兴,那是如鱼得水,练的异常勤奋。陈长兴也很喜欢杨禄禅,毫无保留的将技法都传给了杨禄禅。民间传说的“杨禄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正是其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成长经历。对此《永年县志》也有记载:“杨以聪明勤俭,故得主人欢,特荐之于陈家沟”。
  杨禄禅艺成之后,回到广府,在太和堂药店院内设场教拳。在这里得已和武家三兄弟澄清、汝清、河清(禹襄)相识。后武汝清与陈德瑚同年(1840年)考入进士,陈德瑚晚年喜得一子,又认武汝清为义父,杨武两家的关系更进了一步。后来武汝清在京做官至奉天司主事,有京西某富豪要请一护院武师,汝清立马就推荐了杨禄禅,以后又保荐杨禄禅到旗营充任武术教习,从此杨禄禅就定居北京教拳。
  杨禄禅过人之处在于,不光是功夫好,而且能够根据客观需要,市场变化,对太极拳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之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能练,都喜爱练的一个拳种。经过杨家父子的努力,太极拳很快就风靡于北京。
  再说武家兄弟三人,虽说都是文人,但都兼习武术。作为太和堂药店的房东,对太极拳也有所了解。杨禄禅艺成后回广府教太极拳,兄弟仨也去学习过。但那时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谋取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武禹襄年轻时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没考中。随着二哥和大哥先后考中进士,外出作官去了,武家偌大的家产,总得有一个人来打理,武禹襄就逐渐把学习的兴趣转移到太极拳方面来了。这时武禹襄已经四十多岁了,跟着杨禄禅学拳一段时间后,总感到杨有所保留,就决定到陈家沟去,从源头上去学。到陈家沟后,陈长兴已老,不能教了,又到赵堡找到另一太极拳师陈清平。去见陈清平时,陈因官司缠身,正烦着呢,而武禹襄恰好与知府是旧交,很快将陈清平的官司了解清了,陈很感谢,就把自己平生所学都传给了武禹襄。
  武禹襄在赵堡学习月余后,又去看望在舞阳当县令的大哥,在大哥处得到一本王宗岳编写的钛极拳谱》,如获至宝,回乡以后,悉心研究,并根据自身特点,创编出一套别有神韵的武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功夫远近闻名,连杨禄禅的二儿子班侯也拜入其实门下。
  武禹襄对太极拳的巨大贡献还表现在,其奠定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写出了《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要论》、《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气、练体的高级拳术。
  纵观巨人们的成功之路,我觉的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要具备四点才行。这四点是:实力、机遇、市场和动力。陈长兴和陈清平,就他们的拳技来说,是有实力的,但机遇不是很大,所以他们所教授的太极拳只能局限在小圈子里。像以前曾热议过的宋书铭先生,作为袁世凯大总统的幕宾,论权力可谓不小,论功夫,连京城享有盛名的纪子修、许禹生、吴鉴泉都败在其手下,功夫不谓不高。如果他要推广其所练的宋式太极拳,是有很多便利条件的,可是整整一百年过去了,全国绝大多数人仍都不知道宋式太极拳为何物。因为宋书铭没有传播太极拳的动力,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罢了。
  反观杨禄禅,论实力,号称“杨无敌”,论机遇,得到了王昶、陈德瑚、陈长兴、武汝清等人的大力帮助。论动力,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穷苦人,迫切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身创造的社会价值,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市场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因为这个市场太广阔了。杨禄禅是位非常成功的人杰。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府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会有更多的人喜爱太极拳。
其他文献
在中国武坛罕有人知晓马金镛这个人,19年前他的无声离世并没有引起爱好武术人士们的惋惜,时至今日也没人能够细数他对武术的贡献。虽然曾有人声称隐隐地听说过这个名字,但追问起来他们却说那是《书剑恩仇录》的作家金庸(查良镛),周恩来总理的形意拳老师韩金镛(韩慕侠)……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位马金镛先生是正统的形意八卦传承人,日本陆军仕官学校骑科学员,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国术馆教师,华北第四集团军骑兵教官,尤其
期刊
2002年,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退休后的王培锟教授,虽有多项文化、体育、艺术等项目期待他的加入,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为武术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不遗余力。仅是2015年上半年就应邀到美国、成都、扬州等地讲学或是担任裁判工作。  王培锟生于1942年,算起来应该是73岁的老人了,但他给人的感觉确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言谈举止,文质彬彬,颇有几分书生气。特别是他的演武拳架,沉稳有力,柔中带刚,娴熟而韵味十足
期刊
学练太极拳,要想提高层次,练出内功,就需要全身摧僵化柔。要想身体摧僵化柔,先要知道太极拳的几种劲。杨澄甫弟子李雅轩先生曾把太极拳劲分为5种,有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他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但每种劲的感觉体会没有讲,怎样练出来的也没有讲。我结合练拳过程中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希望能对学练太极拳的朋友有所帮助。  硬劲。也是
期刊
21报雕和尚  孙如林逆着门外的比,看不甚分明。但观其轮廓分明是一个妙龄少女!  孙如林停下弹琴,用双手揉了揉眼睛,确信不是幻觉。  她来了!  孙如林欣喜地起身迎了上去。  却说那个报信的根雕和尚此时止住寺里一处僻静的耳房中揉搓着一段黑黢黢但又油光闪亮的木棍一样的东西。  仔细看才能分辨出是一截老竹根。  那是一段一尺许的竹根,竹筋紧密,两端比中间深,想是他常年用两手把摩形成的包浆,隐约泛着一种
期刊
编者:刘晚苍先生(1906-1990),原名刘培松,著名武术家,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祖籍山东省蓬莱市大辛店镇东许家沟村。后随家人赴北京谋生,在东匹七条复兴粮店学徒。拜刘光斗(时武坛名家王茂斋、唐兴福、张玉莲的高徒)为师,学习谭腿、长拳、器械等,继而又学了吴氏太极拳、宋式八卦掌等。1929年代师授拳,1930年参加中央公园武术汇演。1932年随师去西安,在陕西国术馆教拳。曾获陕西国术比赛大枪第一名
期刊
咸丰元年抄本《鄂王武论》中的“倚山武全集”(他本有不同命名,如王质抄本,命名为“倚山武论叙”),是康熙三十八年倚山(姬龙峰)的发小、上官理存天先生为姬公所作的序。意义十分重大。  从此序中,我们可以了解姬公龙峰的大致生平事迹。如姬公文才武略,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弟子多是书生(他本记载,姬公弟子八百)。  对照它本,可知,由于历史的局限,文字狱的环境,上官理存天在介绍姬龙风的时候,许多事情未提,只能是
期刊
第二步问答劲。所谓问答。即我有所问,彼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既存动静又分虚实。在推手时,以意探之,以劲问之,俟其答复,再听其虚实。若问而不答(不会走化),则可进而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辩别出对方真正的虚实和变化,这都要通过实践中的问答训练而得到。问答劲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所谓听其劲,即权其轻重虚实的意思,在推手为侦察敌情。听之于心,凝之
期刊
《搏击》杂志2015年第5期总49l期上,刊登了对《武术是我的信仰——金玉铮老师的访谈录》,深读细品之后,再联想平时在公园里就听到的金老师传播的诸多武学观点,感受颇多。由于金老师家族的影响,国学功底很深,他把国学理念融入到了武术当中,提出了许多高精深奥的武学观。他把武术提到个人信仰的高度,可说是语出惊人,大家风范。  我认识金老师也就四五年时间,第一次见到金老师是在朝阳区某公园一群练摔跤的人中。听
期刊
八卦掌技击四十八法之“身法”日:“手法步法要相随,手到步落力必微。手脚俱到腰欠力,去时迟缓难抽回”。  浅释:此诀讲的是八卦掌在瞬息万变的技击中步法、身法、掌法相互配合的重要作用。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步法、身法、掌法少协调,缺配合给技击时带来的窘迫之相。有的朋友练了几十年,可功夫上身否?反正一伸手就被人打出去了。何故?原因固然很多,其主要一条就是不懂技击之法,不会练技击技法,练的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
期刊
2015对于刘绥滨来说是一个累并快乐着的一年,先是赴深圳出席中国实用企业总裁管理论坛“智和汇”峰会发布会,和马云等人出任智和汇的汇师。赴法国东方文化中心教授青城太极,并带领法国三十个城市的教练在法国的艾菲尔铁塔下打起了青城太极,并荣登欧洲时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头版。法国《太极》杂志又将刘绥作为封面人物专题报道,这是目前该杂志将中国武术家入选的两名人物之一。春节期间紧接着随政府赴澳洲宣传都江堰的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