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头戏。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中,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均出现了围绕“……在文中的作用”设置的问题。
(2012·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1(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下文简称“题一”)
(2011·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1(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下文简称“题二”)
(2010·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1(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下文简称“题三”)
【易错简析】
题目中出现的“意图”和“作用”,考查了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以及是否全面、深入地把握了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能否欣赏作品中的形象、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等。
对这类题型,多数考生能进行基本分析,但分析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没有找准答题点,容易错答漏答。
【名师详解】
考生答题时易错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没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小说,另一方面没有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没有掌握答题规律。找到答题规律,考生才能在答题时切中要害、准确全面。我们可用逆向分析法——通过答案找到解题规律——来研究。
题一答案为: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①点从人物的角度作答,衣着折射人物的特点;第②点从情节、结构的角度作答,结构上是铺垫的作用,还要说清楚是为哪些情节作铺垫;第③点从艺术效果的角度作答,写怪异的衣着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题二答案为: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第①点还从人物的角度作答,“南腔北调”可见对话的人物用着各种方言,来自祖国各地;第②点从小说主题的角度作答,“南腔北调”提示了故事冲突发生在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冲突的解决暗示着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主旨;第③点是从小说结构的角度作答,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题三答案为: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第①点仍从人物的角度思考,指出人物和情节的关系;第②点着眼于情节的发展,结构上的呼应;第③点是从艺术效果的角度作答,“留下想象空间”“平中见奇”都是艺术表现上的效果。
不难发现,赋分为6分的题,应尽量从三个角度来答题,只答到单个或两个方面的作用,就可能不够全面。答题时应调动知识经验,认真思考还可从哪些角度来解答。
【纠错对策】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涉及“意图”“作用”时,应围绕“人物”“情节”“主旨”“结构”和“艺术效果”五个方面来思考。一般来说,找出特征鲜明典型的三个方面作答,就能够抓住得分点,不容易漏答、答偏。
更多避错技巧,同学们可参阅《求学·高考易错题破解》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从解读命题形势、总结考纲要点、整理知识清单、分析高考典题、归纳考生错因、突破专题训练等多个角度切入,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帮助考生识破考题陷阱、力避常见错因、掌握正确方法。在复习备考时,结合丛书指导,多归纳分析,深入研究命题意图、答题规律,提升自己的答题水平和语文素养。我们读懂了经典文本,找到了答题规律,不仅提升了分数,更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欣赏水平。
抢购热线:400-080-2366
(2012·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1(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下文简称“题一”)
(2011·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1(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下文简称“题二”)
(2010·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1(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下文简称“题三”)
【易错简析】
题目中出现的“意图”和“作用”,考查了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以及是否全面、深入地把握了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能否欣赏作品中的形象、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等。
对这类题型,多数考生能进行基本分析,但分析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没有找准答题点,容易错答漏答。
【名师详解】
考生答题时易错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没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小说,另一方面没有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没有掌握答题规律。找到答题规律,考生才能在答题时切中要害、准确全面。我们可用逆向分析法——通过答案找到解题规律——来研究。
题一答案为: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①点从人物的角度作答,衣着折射人物的特点;第②点从情节、结构的角度作答,结构上是铺垫的作用,还要说清楚是为哪些情节作铺垫;第③点从艺术效果的角度作答,写怪异的衣着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题二答案为: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第①点还从人物的角度作答,“南腔北调”可见对话的人物用着各种方言,来自祖国各地;第②点从小说主题的角度作答,“南腔北调”提示了故事冲突发生在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冲突的解决暗示着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主旨;第③点是从小说结构的角度作答,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题三答案为: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第①点仍从人物的角度思考,指出人物和情节的关系;第②点着眼于情节的发展,结构上的呼应;第③点是从艺术效果的角度作答,“留下想象空间”“平中见奇”都是艺术表现上的效果。
不难发现,赋分为6分的题,应尽量从三个角度来答题,只答到单个或两个方面的作用,就可能不够全面。答题时应调动知识经验,认真思考还可从哪些角度来解答。
【纠错对策】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涉及“意图”“作用”时,应围绕“人物”“情节”“主旨”“结构”和“艺术效果”五个方面来思考。一般来说,找出特征鲜明典型的三个方面作答,就能够抓住得分点,不容易漏答、答偏。
更多避错技巧,同学们可参阅《求学·高考易错题破解》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从解读命题形势、总结考纲要点、整理知识清单、分析高考典题、归纳考生错因、突破专题训练等多个角度切入,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帮助考生识破考题陷阱、力避常见错因、掌握正确方法。在复习备考时,结合丛书指导,多归纳分析,深入研究命题意图、答题规律,提升自己的答题水平和语文素养。我们读懂了经典文本,找到了答题规律,不仅提升了分数,更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欣赏水平。
抢购热线:400-080-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