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8525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可以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视角的基础上,从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在创新创业中的价值和意义;开发大学生领导力基础课程;借助社团及竞赛平台锻炼大学生领导力;建立激励奖励制度方面着手。
  关键词: 共青团 大学生领导力 创新创业路径
  一、 大学生领导力内涵及作用
  (一)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
  大学生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要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尽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的活力已经被激发,但创业公司存活率却非常低,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团队领导力。要有效破解创新创业的困局,实现创业企业从无到有、从1到N的突破,需要加大对领导力教育的推广力度[1]。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领导力的解释存在比较多的争议,但也有共通的地方。有学者将大学生领导力的众多说法归纳为两种观点:一是“能力说”,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在学习与生活中担任领导角色的学生具备或需要掌握的一系列能力[2]。二是“过程说”,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一种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目标和团体目标的过程[2]。“能力说”的问题在于其研究对象只限于担任领导角色的学生,范围相对狭窄。“过程说”的问题在于并未指出大学生领导力的具体落脚点。理清大学生领导力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
  以“大學生领导力培养为视角”,这有别于其他以商业领袖、管理者、军官和其他成年人为对象的领导力研究。鉴于年龄阶段、社会阅历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要求及内容与之也有区别。与大多数其他成人领导力相比,大学生领导力是非权力性的,并非基于职位权力开展讨论的。探讨大学生领导力须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阶段、环境及发展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大学生领导力的定义,笔者比较赞同邹媛基于学界关于大学生领导力认识而给出的定义,即在一定环境中,大学生通过充分整合自身与周围的资源养成能实现自我、团队或组织目标的能力[3](12)。上述定义包含两个信息:第一,学校是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主要场所;第二,关系是大学生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正是在这种关系互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得到培养。笔者也认同邹媛提出的,大学生领导力更多地表现为关系领导力这一观点,即体现为自我与自我、他人、群体的关系,大学生领导力可以划分为自我认知与管理维度、社会实践与交往维度和人格维度对应相应的能力[4](12)。
  (二)大学生领导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1.大学生领导力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了方向。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中最具活力和潜质的群体,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一直致力于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尤为重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4]。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迫切需要能够承担社会发展责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领导者,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具备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潜质和价值。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领导者,必须加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契合点,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为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既符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又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
  2.大学生领导力为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从内容来看,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建立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能力。这些教育培训对于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来说非常有价值,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则有难度和挑战,因为多数大学生基于有限的能力和资源望而却步。从大学生领导力结构层次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更加注重大学生素质及大学生与外界交往能力的建设,这与大学生的诉求、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大学生领导力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开辟新途径。
  二、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困境
  (一)现状
  1.创新创业观念日渐普及。
  共青团有着完善有序的组织体系。高职院校共青团纵向组织结构有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总支、团支部。从校团委到团支部的纵向组织体系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广泛。全面覆盖工作对象的组织体系使高职院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具备优势。自承担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任务后,高职院校共青团就积极动员各级团组织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掌握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的意义等,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位大学生未来立足于社会的必备素质。
  2.创新创业比赛日渐活跃。
  共青团是善于策划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是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凝聚和吸引大学生关注创新创业;二是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实务操作等融入活动中,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创新创业内涵理解。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的活动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因为创新创业竞赛吸引校外企业关注的同时,创新创业项目也有可能实现落地,这正是大学生期待的。近年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类型竞赛活动日益活跃,在大学生中掀起了报名热潮。
  3.创新创业氛围日渐升温。
  高职院校共青团是党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桥梁,与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团组织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共青团致力于利用组织优势善于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开展以下工作:一是邀请社会企业界优秀创业者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定期到校举办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及讲解企业实际运营实务等;二是积极邀请社会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是搭建高职院校间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交流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日渐升温。   (二)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共青团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层次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科学性不足。一直以来,共青团都是高职院校服务大学生的有力组织。思想、就业、实践、权益、健康、社团活动等都是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起步较晚,对大学生该掌握哪些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缺乏深层次思考,难以清晰定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燕玉霞指出,共青团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相对较少,没有真正发挥力量[5]。
  第二,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色功能定位不清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大多由就业办、团委负责,也有高职院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但这些机构并没有清晰界定自身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的角色功能,工作思路不清晰,未能营造“团委、就业办、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叶正孩等指出团委、就业办都有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但两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并未达成共识[6]。
  第三,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一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缺乏连续性。高职院校共青团大多以开设短期创新创业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创业“速成班”。高等教育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质,为创新创业储蓄后备力量。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知识内容缺乏系统性。不少高职院校共青团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创业导师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比较松散,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团队。创业导师团进行教学的知识内容各自为营,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内容体系。盛继前等指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整及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缺乏持续性[7]。
  三、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
  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党赋予高职院校共青团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群团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共青团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共青团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为视角,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学习,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国家改革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一)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在创新创业中的价值和意义
  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实现以思想自觉引领创新创业行动自觉,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焕发持续生命力。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在创新创业中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追求,发挥自觉能动性追求创新创业。构建方向体现在:一是强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能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这也是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必备素质。创新创业可以是一项个人发展活动,也可以是一项团队活动,大学生作为个人发展活动或团队活动的带路人,必须培养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在个人发展或创新创业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对自身成长成才及就业都有积极作用,这可成为吸引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动机。二是强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能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大學生无论在创新创业抑或就业都需要与不同人打交道。在社会实践和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激励、规划、协调、执行、应变等能力能够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这可成为吸引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三是强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能够提升个人魅力。人格魅力是凝聚和吸引优秀人才的基础,能够让支持力量规模日益壮大,也能够让支持力量愿意共同追求愿景,还能够让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改善人际关系,这可成为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
  (二)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在创新创业中的培养体系
  1.整合校内外优秀人才资源,开发大学生领导力基础课程。
  师资是大学生领导力基础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高职院校共青团密切联系着广大优秀青年人才,这为大学生领导力基础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首先,整合校内有志于从事大学生领导开发、研究及教学的优秀师资开发大学生领导力基础理论教材。教材内容以“自我认知、社会实践与交往、人格”为主。教材编写需要遵守大学生成长发展阶段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其次,整合校外各行各业优秀青年骨干开发大学生领导力实践教材。校外各行业领域的优秀青年骨干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他们对“自我认知、社会实践与交往、人格”的功能与作用有着体验与深思,对大学生领导力实践教材的开发具有说服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社团及竞赛平台,对接大学生领导力实践锻炼。
  社团及竞赛平台是大学生开展实践锻炼的重要空间。高职院校共青团直接联系着众多社团及竞赛平台,为大学生领导力实践锻炼提供了有效的载体。首先,推动社团营造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为价值导向的育人氛围。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引导社团树立以发展大学生领导力为目标和方向,能够让学生在组织、管理社团及开展社团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锻炼“自我认知、社会实践与交往、人格”,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社团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大学生运用领导力的试验场。其次,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平台,检验领导力培养效果,唤醒学习需要、激发学习欲望。竞赛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活动,在相互对抗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加深对“自我认知、社会实践与交往、人格”的认识,并自觉发展和提高领导力。
  3.建立激励奖励制度,实现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可持续发展。
  激励奖励是激发大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共青团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力量,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奖励评价制度,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是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的使命。首先,将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学生领导力学习纳入学分管理,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行学分管理,还有利于规范教学,确保学习成效。其次,将大学生平时参加的校内各项大学生领导力活动列为综合测试中文体类的加分项,调动他们参与大学生领导力实践锻炼的积极性。最后,将大学生自行参加校外与领导力主题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进行认定、记录,作为大学生评优的参照项,激发大学生领导力学习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刘文贤.加强对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EB/OL].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8/0307/c1006-29854174.html,2018-03-07.
  [2]沈胜林,沈胜刚.大学生领导力及其发展动态述评[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6):136-140,14.
  [3]邹媛.大学生领导力多场域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2010.
  [5]燕玉霞.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研究——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2):69-74.
  [6]叶正孩,李琳.高职院校团组织服务学生创新创业途径研究[J].黑河学刊,2014(12):130-131.
  [7]盛继前,赵丙阳.吉林省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路径研究[J].时代农机,2017(4):191-192.
  基金项目:广东青年职业学院2016—2018年度学院科研项目(YB201606);广东省高职教育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7年度教学改革项目(CYYB2017050)。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研究以Swales的语类模型为分析框架,选用40篇中美两国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前言为分析对象,对前言中各语步及步骤进行分析,探讨中美硕士论文前言的语类结构特征及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中美学生前言的语类结构与Swales的语类模型相一致,但在语步循环次数,以及文献引用、反面论证、小结研究方法和陈述研究价值等步骤的使用上还存在较大区别。差异表明语类结构的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
摘 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落实到具体方法上就是“读”“品”“说”“写”。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到文章的精妙。在对语言的细琢深究中探究文字的神韵,体悟文字背后的意蕴。在写的训练中强化文言感受,习得言语。在说的训练中熟稔文言字词,贯通文言语法,形成文言语感。“读”“品”“说”“写”应相辅相成,互相穿插渗透,从而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摘 要: 作为人才选拔的方式,研究生招生考试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推行的分类招生考试综合改革受到招生单位和考生的关注。本文以在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调查考生对硕士研究生分类招生考试的意见并进行汇总分析,得出考生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分类考试持赞同意见,提出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重点考查创新能力及基础知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重点考查专业知识及动手能力,英语水平考查在学术学位和
摘 要: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做好高职教育是每个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暖通专业为例,通过对学生、企业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生源、课程建设、教师工作、目标实现的情况,发现存在招生生源的下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实践类课程开展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按需调整课程设置等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暖通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摘 要: 随着我国院校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竞赛,教学设计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就我国高职院校而言,近几年增加了很多与实践操作相关的课程,对教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为例,对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 高职院校 课程教学 设计研究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  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其中对
摘 要: 汉语言文化传播,可以增进我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广泛争取到认同与支持,创造出有合有同、差异性和多样性并存的语言环境氛围。充分利用这一历史契机,加强东北亚地区的汉语言文化传播,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汉语言文化圈优势,推进东北亚地区汉语言文化传播,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东北亚地区 汉语言文化传播  一、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霍尔
摘 要: 我国校训大多来自儒家经典及名人语录。校训多遵循互文性、传意性及简洁性原则。这种方式固然好,却影响了校训语言在音韵及形式上的美感。许渊冲提出了“三美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这种诗歌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校训翻译。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校训的来源、原则、分类、内涵等,以湖北应用型本科校训为例,探讨“三美理论”用于校训翻译的可行性。  关键词: 校训 翻译 三美理论 许渊冲  一、文献综述  
摘 要: 问题是课堂的生长点,一个好问题可能就是一节好课堂。好的问题来源于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以生为本,问计于生,深入发现核心问题的力量之源;探究生成,科学形成核心问题的真实架构;辨析提炼,准确定位核心问题的终极目标。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中真实、关键、核心的问题,找到学生思维的“痛点”,深入剖析,对症下药,将问题设计贯穿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整个过程,让教师教得简明、实用,学生学
摘 要: 随着多校区高校的日益增多,文化建设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结合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总结常州大学在多校区格局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及成果,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校 多校区 校园文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和国际化,传统的高校单一办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国家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很多高校采用合并整合
摘 要: 本文从书法批评的方法论角度入手,阐述开展书法批评应具备的三种意识:问题、思辨、策略。这三种意识贯穿于书法批评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文中还提出问题意识是书法批评的内在缘起、思辨意识是书法批评的公允保证、策略意识是书法批评的根本目的,并以“博士书法”某一现象批评为例展开论证,以期从书法批评的方法论和实证角度,对书法批评有序开展、健康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 问题 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