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运用丰富多彩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使他们从感悟中体验美,获取美,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直观;感染;探究
语文教育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审美教育,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要有的放矢,寓教于乐,让学生入情入境,运用联想、想象或推理等进行情绪体验,得到精神的升华与超越。阅读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是:
1.形象直观法
审美总是首先从对形象的感受开始,儿童对形象的偏爱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1.1 借助幻灯、录像、音响、挂图、模型、实物、语音设备、多媒体电脑,使认知活动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苍白走向多彩,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激起强烈的美感。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如何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题的理解。
1.2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激发形象思维,使认识更清晰、更透彻,激发创造美的思维。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落叶》课文时,让学生到课堂外捡来了落叶,教师说:“落叶能告诉我们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可美了,你们看了落叶,你知道美在哪里吗?”学生纷纷说:“我知道,秋天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飘落下来,很美。”“我知道,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要去旅行,它们很高兴,很美。”“树叶像手掌、像扇子、像海星、像飞镖、像色彩斑斓的花蝴蝶、像金鱼的尾巴、像跳舞姑娘穿的花裙子……很美。”“树叶在空中飞舞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落下来,真美。”“树叶落在地上,像洒了一片金子。”“秋天到了,树叶脱去了绿衣裳,换上了黄衣裳,一阵秋风吹过,他们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在地上跳来跳去。”几片树叶给孩子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无穷的乐趣。
2.情绪感染法
儿童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天真活泼、感情丰富。情动才能心动,入情才能入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一种亲情美,体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神情亲切动人,从而渲染起情感化的氛围,让儿童的心沉醉于情的旋律中,产生喜悦和神往的心理态势,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江上渔者》这一首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捕鱼人的辛苦,利用动画和声音,生动地把一叶小舟在汹涌的风浪中出没的情景表现出来了,让学生体味出劳动人民为了生计而经历的危险和艰难,从而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美的情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如,有位教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讲到“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时,教师出示了邱少云被火烧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巨石稳如泰山,邱少云一动不动;巨石经烈火不化,邱少云身体虽化,但精神永不灭,激发了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受到了美的熏陶。
3.情境表演法
入情入境地体验、想象、表演,可加深认知活动,将认知推向创造阶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表演法来渗透审美教育,其表现为:
3.1 角色表演。例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时,教师让小学生扮演小白兔和小灰兔,通过它们如何看待“劳动”来教育学生“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个道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又如,在教学《看黄果树瀑布》课文时,让学生扮演引人入胜的小导游、情趣盎然的旅游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表演中寻找美,在感知中体验美。
3.2 角色转换。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领悟不同的心理。如,在教学《司马光》课文时,可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学生说:“我是司马光,就叫小朋友过来,大家手拉着手,像小猴子捞月亮那样,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我是司马光,就用一根绳子放进缸里,套住那个小朋友,把他拉上来。”“我是司马光,就叫来另外两个小朋友,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随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砸缸用的石头”,学生说:“我是一块不大也不小的石头,住在一口大水缸的脚下。一个小朋友踩着我的头顶掉进缸里了。眼看小朋友就要淹死,这时,司马光把我搬起来,高高举起,朝大水缸使劲砸去,几下子就把大水缸砸了一个大窟窿,我也被大水缸碰得鼻青脸肿,头昏眼花,可我们都很高兴,因为那个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这样在学生反复体验不同的角色时,感受到了人物的智慧美、机智美。
4.互动探究法
从信息原理看,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的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收、再生、反馈中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互动探究就是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这就是美的表现,在唯美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了责任心、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安全感、成功感,提高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并充满创造美的热情。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逆着作者的思路探究:“假如小女孩没有死,结果会怎样?”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除了课文中写的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办法以外,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学生从正面、反面,用发散、收敛等方式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美、鉴赏到美。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美育,只有方法生动丰富、活泼有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此,我们一定要努力研究,深入探索。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直观;感染;探究
语文教育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审美教育,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要有的放矢,寓教于乐,让学生入情入境,运用联想、想象或推理等进行情绪体验,得到精神的升华与超越。阅读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是:
1.形象直观法
审美总是首先从对形象的感受开始,儿童对形象的偏爱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1.1 借助幻灯、录像、音响、挂图、模型、实物、语音设备、多媒体电脑,使认知活动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苍白走向多彩,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激起强烈的美感。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如何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题的理解。
1.2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激发形象思维,使认识更清晰、更透彻,激发创造美的思维。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落叶》课文时,让学生到课堂外捡来了落叶,教师说:“落叶能告诉我们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可美了,你们看了落叶,你知道美在哪里吗?”学生纷纷说:“我知道,秋天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飘落下来,很美。”“我知道,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要去旅行,它们很高兴,很美。”“树叶像手掌、像扇子、像海星、像飞镖、像色彩斑斓的花蝴蝶、像金鱼的尾巴、像跳舞姑娘穿的花裙子……很美。”“树叶在空中飞舞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落下来,真美。”“树叶落在地上,像洒了一片金子。”“秋天到了,树叶脱去了绿衣裳,换上了黄衣裳,一阵秋风吹过,他们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在地上跳来跳去。”几片树叶给孩子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无穷的乐趣。
2.情绪感染法
儿童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天真活泼、感情丰富。情动才能心动,入情才能入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一种亲情美,体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神情亲切动人,从而渲染起情感化的氛围,让儿童的心沉醉于情的旋律中,产生喜悦和神往的心理态势,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江上渔者》这一首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捕鱼人的辛苦,利用动画和声音,生动地把一叶小舟在汹涌的风浪中出没的情景表现出来了,让学生体味出劳动人民为了生计而经历的危险和艰难,从而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美的情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如,有位教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讲到“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时,教师出示了邱少云被火烧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巨石稳如泰山,邱少云一动不动;巨石经烈火不化,邱少云身体虽化,但精神永不灭,激发了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受到了美的熏陶。
3.情境表演法
入情入境地体验、想象、表演,可加深认知活动,将认知推向创造阶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表演法来渗透审美教育,其表现为:
3.1 角色表演。例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时,教师让小学生扮演小白兔和小灰兔,通过它们如何看待“劳动”来教育学生“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个道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又如,在教学《看黄果树瀑布》课文时,让学生扮演引人入胜的小导游、情趣盎然的旅游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表演中寻找美,在感知中体验美。
3.2 角色转换。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领悟不同的心理。如,在教学《司马光》课文时,可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学生说:“我是司马光,就叫小朋友过来,大家手拉着手,像小猴子捞月亮那样,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我是司马光,就用一根绳子放进缸里,套住那个小朋友,把他拉上来。”“我是司马光,就叫来另外两个小朋友,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随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砸缸用的石头”,学生说:“我是一块不大也不小的石头,住在一口大水缸的脚下。一个小朋友踩着我的头顶掉进缸里了。眼看小朋友就要淹死,这时,司马光把我搬起来,高高举起,朝大水缸使劲砸去,几下子就把大水缸砸了一个大窟窿,我也被大水缸碰得鼻青脸肿,头昏眼花,可我们都很高兴,因为那个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这样在学生反复体验不同的角色时,感受到了人物的智慧美、机智美。
4.互动探究法
从信息原理看,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的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收、再生、反馈中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互动探究就是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这就是美的表现,在唯美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了责任心、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安全感、成功感,提高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并充满创造美的热情。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逆着作者的思路探究:“假如小女孩没有死,结果会怎样?”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除了课文中写的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办法以外,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学生从正面、反面,用发散、收敛等方式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美、鉴赏到美。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美育,只有方法生动丰富、活泼有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此,我们一定要努力研究,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