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园里观“牡丹”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ter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值三月春暖花开时,我们踏上了白茶日探寻之旅,在寻茶园、访茶人的同时,大家收罗了福鼎与政和两地一、三、六、九年份的白牡丹茶样。回福州后,我们便邀请原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陈荣冰等人前往茶乐轩茶馆,共同感受两地白茶的特色。
  此次品鉴会共八款茶,取3克的茶样,以一、三、五分钟时间出汤,分别从汤色、香气、滋味等方面对几款白茶进行品鉴。
  福鼎与政和的地理条件不同,而制作白牡丹的树种也差异较大,不同的树种决定了它们的制法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福鼎、政和走访期间,我分别针对两者的传统工艺差别采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梅相靖与隆合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丰,揭示了两种白茶在萎凋工艺上的重要区别。
  福鼎白牡丹
  福鼎白牡丹是以福鼎大白茶为原料,传统制法多采用日光萎凋,特别是在阳光充裕的北风天,晒到七至九成,便可转入室内烘焙。茶叶采后,若遇阴雨连绵,则采用全烘干法。
  一年
  外形:干茶芽头肥壮挺拔,毫香鲜嫩纯爽,芽叶相连完整。
  内质:第一道,汤色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甘甜,入口沁人心脾;第二道,汤色转浓,略转橙黄,茶汤醇爽,回甘持久;第三道,由于时间较久,此泡茶汤析出量大,但入口醇和,无苦涩感,盖香清新芬芳,喉感温润。
  叶底:黄绿软亮,舒展而有光泽,杯底香纯正。
  三年
  外形:芽叶完整,芽头较肥壮,千茶墨绿,略有陈香,毫香显。
  内质:第一道,汤色橙黄,香气毫香间有陈香,汤水醇滑有酸意;第二道,水中陈香淡雅,入口清幽甘甜,韵味十足;第三道,陈香渐落,盖碗甜香显,滋味醇厚,饮罢让人有置身山野之感,阳光刚刚爬上树梢,和煦而温柔。
  叶底:软亮有甜香,芽叶完整肥厚。
  六年
  外形:干茶芽叶紧细,色泽以褐绿见多,问杂黑褐色芽叶,陈昧重,略有茶梗。
  内质:第一水,茶汤橙黄,入口略有酸涩感,药香显;第二水,茶汤橙红,杯盖香是愈加纯正的药陈香,涩感消失,茶汤醇爽,茶汤略有酸意,入口生津,回甘强劲有力;第三水,香气陈纯平和,茶汤人口绵绸,但瞬间便化作满口甘甜。老茶茶气泰然,绵柔中带着丝丝气息。
  叶底:这款白牡丹叶张略摊张,缺乏斧性,色泽黑褐有光泽。
  九年
  外形:干茶黑褐色,芽叶较为细碎,药香显,茶梗较多。
  内质:第一水,热嗅杯盖,药香显,略有杂昧,汤色橙红;第二水,杂味消失,汤色转红,滋味厚重,水中药香尽显;第三水,汤水绵滑甜腻,喝完这道汤水再倒回去喝年份少于它的,原本不涩的茶汤竟感觉有些许涩感。
  叶底:粗硬带红梗,色泽黑褐亮。
  政和白牡丹
  政和白牡丹选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多选择将茶叶均匀摊放于水筛上自然阴干,达七至九成后,再晒干或者进入室内文火烘干。有时也可用先晒后风干的方式,但茶叶香气较低。
  一年
  外形:芽毫多而显壮,叶张较为细嫩,叶面灰绿,色泽调和,叶背茸毛显。
  内质:第一水,汤色杏黄,滋味纯爽,特殊花香溶于水中;第二水,汤色转深,滋味鲜活有劲,汤水入口,花香、豆香交织其间,回味怡然:第三水,特殊花香贯穿整道茶汤,优雅而不失厚度,汤色浅橙黄,滋味醇和带甜香。
  叶底:鲜活而有斧性,杯底香清新纯净。
  三年
  外形:条索匀整肥壮,色泽铁青,叶张微舒而优美,干茶带有淡淡豆奶香。
  内质:第一水,杯盖豆香显,汤色杏黄,滋味醇滑;第二水,汤水人口愈加丝滑,与福鼎白牡丹同等年份对比,相同时间内含物析出量更大。第三水,汤色橙黄,滋味醇和甘甜,喉底顺滑,回味隐约带有凉意。
  叶底:叶底肥厚完整,散发阵阵豆香。
  六年
  外形:灰毫壮叶,叶片黄褐有光泽,隐约有类豆奶香,微微有陈味,叶片略有破张,干香稍带火焦味。
  内质:一分钟,闻盖香略有火味,茶汤入口略有涩感,汤色浅橙黄;三分钟,汤色转浓,汤水更加厚实,但火昧涩感略有加强;五分钟,汤色橙红,汤色浓厚,与四款不同年份的政和白相比涩感略重,喉底回甘略有不爽。
  叶底:叶张不够舒张,缺乏弹性,杯底香略杂。
  九年
  外形:条索较为粗松,毫显而梗多,略有铁板片,陈香显,类药香。
  内质:一分钟,陈香显,略有普味,汤水析出速度较快,水中略有果酸香;三分钟,汤色深橙红,水中药香显,滋味纯净醇厚,强回甘;五分钟,汤色红浓而迷人,透亮的色泽折射着它身上岁月的光辉,药香沉稳持久,茶汤滑口,九年陈韵沉淀着忘我的回味。
  叶底:黑褐粗硬,药香显。
  专家点评:
  陈荣冰:从两系类品鉴来比,政和白牡丹萎凋较足,福鼎白牡丹萎凋相对较轻。萎凋轻,则干茶色泽更翠绿优雅,滋味更鲜活;萎凋足则干茶色泽偏暗,滋味更熟更醇厚。但这几款茶虽同为白牡丹,而级别却不太统一,保存也各存差异,故品质也不能一概而论。
  后记
  在品鉴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树种与制作工艺对两地白茶造成的不同口感体会。另在这两地白牡丹的品鉴过程中,相同年份的福鼎白牡丹转化程度均深于政和白牡丹,茶叶出现的陈香也略早于政和白牡丹,除去后期的存储条件影响,与它们的树种与工艺又有何关联?再过十年的转化又将产生什么变化?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品鉴考证。
  (以上茶品由品品香茶业与大闽聚福茶业提供)
其他文献
政和,这座曾因白茶而博得宋徽宗赐名的闽北山城,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白茶生产、出口基地,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50%以上,内销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白茶热”的兴起,白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需求量亦是与日俱增。作为中国白茶核心产区之一的政和县自然也躬逢其盛,积极地投入到这股热潮中来,并借助自身的产业优势与特色,开辟一条发展的新路子。  竹、茶、旅并行  走进县长黄爱
期刊
在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可以说是福建独有的。它主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市县。其制法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毫,色泽银白灰绿,故名“白茶”。  长期以来,白茶都是作为外销的特种茶之一,因其清甘醇和的口感和特殊的保健功效而深受欢迎,声名也得以远播海外。然而,在国内,多数人对它知之甚少,加之受文献记载、茶名表述、茶树品种、产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它很容易被人们混淆。  古今“白茶”相同?
期刊
当中国红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格局走到今天,当其典范金骏眉开始在市场上被大肆泛滥以至于可能就要惨遭破坏的时候,当市场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时候,对工艺品质的坚持,对经典文化的尊重,显然是如今茶业经营者和爱茶品茶者的奢侈。  早在1610年,中国红茶从发源地武夷山桐木关第一次出口欧洲。再到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饮红茶之风从英国宫廷风靡至整个皇室贵族阶层,奠定英国上层人仕的生活方式,
期刊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杜子美的诗勾勒出的是难以被定格的美,其心事的苍凉一览无遗。一组茶席构建一方天地,彰显主人的品味与茶于主人的滋养。在画家林深的渊渊堂,一件件渗透着历史气息的器物所构之席,将隽逸的华美牢牢定格。于此安然闲静的席间,心淡泊辽远,茶、不沁心入神。  大梦  茶品:纯种奇丹  茶具:老泥料紫砂壶、宋代粗陶茶海、清代酱釉建水、仿汝窑茶杯、日本全利老店锡制盏托、清代青花缠枝壶承、
期刊
很多讲究生活品质、热哀于考古和怀旧的人,喜欢温习80年代的国产译制片,为里面的配音味道着迷,《王子复仇记》、《追捕》等可以随口来上几段,这跟资深茶友喝老茶、追老茶,追有时间沉淀的稀缺茶品有些类似,他们都是像追一门手工艺品一样执着,因其需要雕琢,需要时间淬炼,属于细嚼慢咽的慢生活,让人放松冥想,和商业化生产线有些格格不入。然而,老茶常有。配音这门艺术却即将消失。  配音这门工艺是和有声电影的出现一起
期刊
我熟识的茶人圈里,在白茶这个领域,年纪尚轻的林陈君有着无可争议的资质。她的资深,源于十年如一日对白茶的坚守。黄庭坚在他的《寄黄几复》中写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林陈君将青春的十年蕴藏在白茶温润的茶汤中,也把对白茶的倾慕演绎到了极致。  “咱们先用壶喝泡3年的寿眉润润口,然后再煮10年的白牡丹。”每次见到林陈君,她总能很贴切地安排好每一款要品饮的白茶。在南方的梅雨季节里,这两款
期刊
中学语文老师杨扬似乎有点“不务正业”。她很爱茶,除了深情的书写,还热衷于做茶。每年春天,她都会亲手做几份茶,送给亲友品尝,而且还会在包装袋的封口处钤上自己的私章。当亲友们喝到她的私房茶时,她就很有成就感。  “竹新”  杨扬的家在政和县城关的一栋有些老旧的单元房里。我们到她家门口时,她正在批改卷子。她的书房并不大,陈设也十分简单,一柜书、一台电脑、一个茶盘,就是她业余生活的全部。  她找来两只颇为
期刊
喝茶是饮食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饮”摆在“食”前面,可以想见“饮”比“食”还重要。但“饮”虽重要,也不能无限地释放、不断地释放,要有所节制;没有节制的喝茶,反而会带来害处,所谓“过犹不及”,甚至于会把喝茶变成玩茶:玩茶虚耗,产生“负能量”,终至玩物丧志的地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论时间、能力或财物,都是很有限的,不能无限地释放,不要做“负能量”的事。  中国饮食文化里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指饮食生活方式
期刊
有个角落,无人无声无尘埃,如同梦境般一尘不染,有本书,披着温暖的外衣,装着丝绒般轻盈纯洁的爱情,还有一杯茶,指尖划过冰凉温润的杯沿,闻见流淌的芳香,看见自己得到满足安放的灵魂。  这是一杯名唤为“空谷幽兰”的武夷山岩茶,名字很美,应是如幽兰般珍稀。兰花的香气如“幽灵”般,时隐时现,时远时近,飘荡在山谷中,那撩人而带神秘感的幽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花卉的香气不能比拟。有诗曰“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
期刊
目前我们最着急的是茶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定位得不够正确,那继续发展的道路就不知道如何开拓。要有人专心探讨这个问题,最适当的是高等院校成立茶文化研究中心从事这项研究,一方面研究工作本来就是学校的职责(包括私立院校),一方面有这样的研究工作才能带动有机的教学功能。  一、茶文化学科的基本架构:茶文化是以茶为核心,这里的茶包括泡茶、奉茶、品饮三部分,即吾人说到“茶”这回事所包含的内容。要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