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值三月春暖花开时,我们踏上了白茶日探寻之旅,在寻茶园、访茶人的同时,大家收罗了福鼎与政和两地一、三、六、九年份的白牡丹茶样。回福州后,我们便邀请原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陈荣冰等人前往茶乐轩茶馆,共同感受两地白茶的特色。
此次品鉴会共八款茶,取3克的茶样,以一、三、五分钟时间出汤,分别从汤色、香气、滋味等方面对几款白茶进行品鉴。
福鼎与政和的地理条件不同,而制作白牡丹的树种也差异较大,不同的树种决定了它们的制法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福鼎、政和走访期间,我分别针对两者的传统工艺差别采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梅相靖与隆合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丰,揭示了两种白茶在萎凋工艺上的重要区别。
福鼎白牡丹
福鼎白牡丹是以福鼎大白茶为原料,传统制法多采用日光萎凋,特别是在阳光充裕的北风天,晒到七至九成,便可转入室内烘焙。茶叶采后,若遇阴雨连绵,则采用全烘干法。
一年
外形:干茶芽头肥壮挺拔,毫香鲜嫩纯爽,芽叶相连完整。
内质:第一道,汤色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甘甜,入口沁人心脾;第二道,汤色转浓,略转橙黄,茶汤醇爽,回甘持久;第三道,由于时间较久,此泡茶汤析出量大,但入口醇和,无苦涩感,盖香清新芬芳,喉感温润。
叶底:黄绿软亮,舒展而有光泽,杯底香纯正。
三年
外形:芽叶完整,芽头较肥壮,千茶墨绿,略有陈香,毫香显。
内质:第一道,汤色橙黄,香气毫香间有陈香,汤水醇滑有酸意;第二道,水中陈香淡雅,入口清幽甘甜,韵味十足;第三道,陈香渐落,盖碗甜香显,滋味醇厚,饮罢让人有置身山野之感,阳光刚刚爬上树梢,和煦而温柔。
叶底:软亮有甜香,芽叶完整肥厚。
六年
外形:干茶芽叶紧细,色泽以褐绿见多,问杂黑褐色芽叶,陈昧重,略有茶梗。
内质:第一水,茶汤橙黄,入口略有酸涩感,药香显;第二水,茶汤橙红,杯盖香是愈加纯正的药陈香,涩感消失,茶汤醇爽,茶汤略有酸意,入口生津,回甘强劲有力;第三水,香气陈纯平和,茶汤人口绵绸,但瞬间便化作满口甘甜。老茶茶气泰然,绵柔中带着丝丝气息。
叶底:这款白牡丹叶张略摊张,缺乏斧性,色泽黑褐有光泽。
九年
外形:干茶黑褐色,芽叶较为细碎,药香显,茶梗较多。
内质:第一水,热嗅杯盖,药香显,略有杂昧,汤色橙红;第二水,杂味消失,汤色转红,滋味厚重,水中药香尽显;第三水,汤水绵滑甜腻,喝完这道汤水再倒回去喝年份少于它的,原本不涩的茶汤竟感觉有些许涩感。
叶底:粗硬带红梗,色泽黑褐亮。
政和白牡丹
政和白牡丹选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多选择将茶叶均匀摊放于水筛上自然阴干,达七至九成后,再晒干或者进入室内文火烘干。有时也可用先晒后风干的方式,但茶叶香气较低。
一年
外形:芽毫多而显壮,叶张较为细嫩,叶面灰绿,色泽调和,叶背茸毛显。
内质:第一水,汤色杏黄,滋味纯爽,特殊花香溶于水中;第二水,汤色转深,滋味鲜活有劲,汤水入口,花香、豆香交织其间,回味怡然:第三水,特殊花香贯穿整道茶汤,优雅而不失厚度,汤色浅橙黄,滋味醇和带甜香。
叶底:鲜活而有斧性,杯底香清新纯净。
三年
外形:条索匀整肥壮,色泽铁青,叶张微舒而优美,干茶带有淡淡豆奶香。
内质:第一水,杯盖豆香显,汤色杏黄,滋味醇滑;第二水,汤水人口愈加丝滑,与福鼎白牡丹同等年份对比,相同时间内含物析出量更大。第三水,汤色橙黄,滋味醇和甘甜,喉底顺滑,回味隐约带有凉意。
叶底:叶底肥厚完整,散发阵阵豆香。
六年
外形:灰毫壮叶,叶片黄褐有光泽,隐约有类豆奶香,微微有陈味,叶片略有破张,干香稍带火焦味。
内质:一分钟,闻盖香略有火味,茶汤入口略有涩感,汤色浅橙黄;三分钟,汤色转浓,汤水更加厚实,但火昧涩感略有加强;五分钟,汤色橙红,汤色浓厚,与四款不同年份的政和白相比涩感略重,喉底回甘略有不爽。
叶底:叶张不够舒张,缺乏弹性,杯底香略杂。
九年
外形:条索较为粗松,毫显而梗多,略有铁板片,陈香显,类药香。
内质:一分钟,陈香显,略有普味,汤水析出速度较快,水中略有果酸香;三分钟,汤色深橙红,水中药香显,滋味纯净醇厚,强回甘;五分钟,汤色红浓而迷人,透亮的色泽折射着它身上岁月的光辉,药香沉稳持久,茶汤滑口,九年陈韵沉淀着忘我的回味。
叶底:黑褐粗硬,药香显。
专家点评:
陈荣冰:从两系类品鉴来比,政和白牡丹萎凋较足,福鼎白牡丹萎凋相对较轻。萎凋轻,则干茶色泽更翠绿优雅,滋味更鲜活;萎凋足则干茶色泽偏暗,滋味更熟更醇厚。但这几款茶虽同为白牡丹,而级别却不太统一,保存也各存差异,故品质也不能一概而论。
后记
在品鉴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树种与制作工艺对两地白茶造成的不同口感体会。另在这两地白牡丹的品鉴过程中,相同年份的福鼎白牡丹转化程度均深于政和白牡丹,茶叶出现的陈香也略早于政和白牡丹,除去后期的存储条件影响,与它们的树种与工艺又有何关联?再过十年的转化又将产生什么变化?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品鉴考证。
(以上茶品由品品香茶业与大闽聚福茶业提供)
此次品鉴会共八款茶,取3克的茶样,以一、三、五分钟时间出汤,分别从汤色、香气、滋味等方面对几款白茶进行品鉴。
福鼎与政和的地理条件不同,而制作白牡丹的树种也差异较大,不同的树种决定了它们的制法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福鼎、政和走访期间,我分别针对两者的传统工艺差别采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梅相靖与隆合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丰,揭示了两种白茶在萎凋工艺上的重要区别。
福鼎白牡丹
福鼎白牡丹是以福鼎大白茶为原料,传统制法多采用日光萎凋,特别是在阳光充裕的北风天,晒到七至九成,便可转入室内烘焙。茶叶采后,若遇阴雨连绵,则采用全烘干法。
一年
外形:干茶芽头肥壮挺拔,毫香鲜嫩纯爽,芽叶相连完整。
内质:第一道,汤色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甘甜,入口沁人心脾;第二道,汤色转浓,略转橙黄,茶汤醇爽,回甘持久;第三道,由于时间较久,此泡茶汤析出量大,但入口醇和,无苦涩感,盖香清新芬芳,喉感温润。
叶底:黄绿软亮,舒展而有光泽,杯底香纯正。
三年
外形:芽叶完整,芽头较肥壮,千茶墨绿,略有陈香,毫香显。
内质:第一道,汤色橙黄,香气毫香间有陈香,汤水醇滑有酸意;第二道,水中陈香淡雅,入口清幽甘甜,韵味十足;第三道,陈香渐落,盖碗甜香显,滋味醇厚,饮罢让人有置身山野之感,阳光刚刚爬上树梢,和煦而温柔。
叶底:软亮有甜香,芽叶完整肥厚。
六年
外形:干茶芽叶紧细,色泽以褐绿见多,问杂黑褐色芽叶,陈昧重,略有茶梗。
内质:第一水,茶汤橙黄,入口略有酸涩感,药香显;第二水,茶汤橙红,杯盖香是愈加纯正的药陈香,涩感消失,茶汤醇爽,茶汤略有酸意,入口生津,回甘强劲有力;第三水,香气陈纯平和,茶汤人口绵绸,但瞬间便化作满口甘甜。老茶茶气泰然,绵柔中带着丝丝气息。
叶底:这款白牡丹叶张略摊张,缺乏斧性,色泽黑褐有光泽。
九年
外形:干茶黑褐色,芽叶较为细碎,药香显,茶梗较多。
内质:第一水,热嗅杯盖,药香显,略有杂昧,汤色橙红;第二水,杂味消失,汤色转红,滋味厚重,水中药香尽显;第三水,汤水绵滑甜腻,喝完这道汤水再倒回去喝年份少于它的,原本不涩的茶汤竟感觉有些许涩感。
叶底:粗硬带红梗,色泽黑褐亮。
政和白牡丹
政和白牡丹选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多选择将茶叶均匀摊放于水筛上自然阴干,达七至九成后,再晒干或者进入室内文火烘干。有时也可用先晒后风干的方式,但茶叶香气较低。
一年
外形:芽毫多而显壮,叶张较为细嫩,叶面灰绿,色泽调和,叶背茸毛显。
内质:第一水,汤色杏黄,滋味纯爽,特殊花香溶于水中;第二水,汤色转深,滋味鲜活有劲,汤水入口,花香、豆香交织其间,回味怡然:第三水,特殊花香贯穿整道茶汤,优雅而不失厚度,汤色浅橙黄,滋味醇和带甜香。
叶底:鲜活而有斧性,杯底香清新纯净。
三年
外形:条索匀整肥壮,色泽铁青,叶张微舒而优美,干茶带有淡淡豆奶香。
内质:第一水,杯盖豆香显,汤色杏黄,滋味醇滑;第二水,汤水人口愈加丝滑,与福鼎白牡丹同等年份对比,相同时间内含物析出量更大。第三水,汤色橙黄,滋味醇和甘甜,喉底顺滑,回味隐约带有凉意。
叶底:叶底肥厚完整,散发阵阵豆香。
六年
外形:灰毫壮叶,叶片黄褐有光泽,隐约有类豆奶香,微微有陈味,叶片略有破张,干香稍带火焦味。
内质:一分钟,闻盖香略有火味,茶汤入口略有涩感,汤色浅橙黄;三分钟,汤色转浓,汤水更加厚实,但火昧涩感略有加强;五分钟,汤色橙红,汤色浓厚,与四款不同年份的政和白相比涩感略重,喉底回甘略有不爽。
叶底:叶张不够舒张,缺乏弹性,杯底香略杂。
九年
外形:条索较为粗松,毫显而梗多,略有铁板片,陈香显,类药香。
内质:一分钟,陈香显,略有普味,汤水析出速度较快,水中略有果酸香;三分钟,汤色深橙红,水中药香显,滋味纯净醇厚,强回甘;五分钟,汤色红浓而迷人,透亮的色泽折射着它身上岁月的光辉,药香沉稳持久,茶汤滑口,九年陈韵沉淀着忘我的回味。
叶底:黑褐粗硬,药香显。
专家点评:
陈荣冰:从两系类品鉴来比,政和白牡丹萎凋较足,福鼎白牡丹萎凋相对较轻。萎凋轻,则干茶色泽更翠绿优雅,滋味更鲜活;萎凋足则干茶色泽偏暗,滋味更熟更醇厚。但这几款茶虽同为白牡丹,而级别却不太统一,保存也各存差异,故品质也不能一概而论。
后记
在品鉴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树种与制作工艺对两地白茶造成的不同口感体会。另在这两地白牡丹的品鉴过程中,相同年份的福鼎白牡丹转化程度均深于政和白牡丹,茶叶出现的陈香也略早于政和白牡丹,除去后期的存储条件影响,与它们的树种与工艺又有何关联?再过十年的转化又将产生什么变化?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品鉴考证。
(以上茶品由品品香茶业与大闽聚福茶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