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肝外胆管畸形一例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isn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囊因其解剖变异较多,胆囊切除术仍是一种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的手术.笔者2004年10月诊治1例罕见胆道变异病例,现介绍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aPKC-ι和E-cadherin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肝外胆管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例良性胆管组织、35例肝外胆管癌及6例胆管源性转移癌中aPKC-ι和E-cadherin表达,分析两者与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侵袭性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生存率行单因素预后分析,并经Log-rank检验;
早在1910年,Clairmont曾描述过梗阻性黄疸(简称阻黄)病人术后死于急性肾衰竭的病例,此后这一问题逐渐受到临床关注.后来Dawson、Pitt等大批学者先后发表了这方面的临床报道[1,2],阻黄术后并发急性肾衰竭的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从而在世界范围掀起了研究阻黄的热潮。
期刊
胆道手术中大出血虽不常见,但很严重,处理不当将带来更为复杂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于1983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遇胆道术中大出血25例,经紧急处理后结束手术,除术后围手术期死亡3例外,余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期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尽管随着技术的成熟,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已有下降,但至今仍是尚未解决的外科问题,在美国,胆管损伤在消化外科中是引起法律诉讼的最常见原因[1].目前文献报道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5%~0.72%[2,3],其中"胆道错认损伤"是导致严重胆管损伤的重要原因.笔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应用"安
期刊
目的 提高对胆总管末段穿通伤的认识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2例胆总管末段穿通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6例,年龄45~65岁,全组均为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并探查术后发生胆漏者;其中6例术中发现当即处理,6例术后才发现胆漏并伴发热、局限性右上后腹膜炎症.结果 9例治愈存活,3例死亡,总死亡率为25%,若以术后发现6例中3例死亡计算,则死亡率高达50%.结论 术中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胆总管末段穿
期刊
胰腺部分切除病人术后存在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对于病变位于胰腺颈部或体部病人,传统的切除性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胰腺远端切除术)必须扩大胰腺切除范围达肿瘤清除,更增加了术后血糖增高的危险性。该文作者通过实施胰腺实质节制性切除术(胰腺中央切除+胰腺胃吻合术),减少了由于胰腺切除术后内分泌不足的危险性。
期刊
目的 通过观察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在大鼠不同程度AP及AP发病后不同时间肝组织的表达,及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与肝实质酶水平,研究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与AP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先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即A、B、C、D组,分别于胆总管内逆行注入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牛磺胆酸钠溶液,3h后处死动物,留取血清、肝脏组织.另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即E、F、G、H、I
目的 分析甲胎蛋白-IgM免疫复合物(AFP-IgM)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含量,探讨AFP-IgM对诊断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对103名正常人、74例肝癌、43例肝硬化和58例脂肪肝病人血清AFP-IgM与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应用ROC曲线确定AFP-IgM和AFP的最佳切割值分别为300 Au/ml和10μg/
目的 构建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方法 在经典"二袖套"法的基础上,利用24G静脉留置针外鞘管制作动脉支架管吻合供体腹腔动脉及受体肝总动脉.结果 共进行肝移植26次.所有手术均单人操作完成.手术成功率(存活24 h以上)为92.3%(24/26).动脉吻合时间仅需(1.70±0.46)min.经解剖发现术后第1天及第30天所有动物肝动脉均通畅,搏动良好,各肝叶入口处动脉亦充盈良好.未发现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