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现代化学化的情况下,人群中广泛使用化妆品物质导致过敏反应频频发生,对一些应用于化妆品和香料工业上的物质的致敏特性研究很有意义,这也是整个过敏性疾病研究课题中的重要部分.本文研究了在香料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合成芳香物质香草醇(geraniol)、异丁香酚(isoeugenol)、羟基香茅醛(hydoxycitronellal)类的致敏性,并推荐多次皮表外用法作动物实验,这样能同时揭示化学物质的原发性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化学化的情况下,人群中广泛使用化妆品物质导致过敏反应频频发生,对一些应用于化妆品和香料工业上的物质的致敏特性研究很有意义,这也是整个过敏性疾病研究课题中的重要部分.本文研究了在香料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合成芳香物质香草醇(geraniol)、异丁香酚(isoeugenol)、羟基香茅醛(hydoxycitronellal)类的致敏性,并推荐多次皮表外用法作动物实验,这样能同时揭示化学物质的原发性刺激作用.
其他文献
Sweet综合征(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白细胞性皮肤病)首先报导于1964年,其特征是隆起的疼痛性红色皮肤损害,发热,嗜中性白细胞增多,组织学表现为密集的多形核白细胞的皮肤浸润.全身性应用皮质类固醇则迅速好转.Matta等指出该综合征与全身疾病有关,并报道2例急性白血病.后陆续有人报道本综合征与恶性肿瘤如睾丸胚胎癌、转移性腺癌(未知原发部位)及5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关系.本文报告1例Sweet综合征发病
已知对表皮自身抗原发生免疫耐受性障碍并形成自身抗体为天疱疮病人的特征。致敏的表皮自身抗原为鳞状上皮细胞的正常表面成分。作者先前已报道在人的唾液中存在有天疱疮表皮自身抗原。本文报道关于从人的唾液中分离天疱疮表皮自身抗原的程序和结果。用天疱疮抗体与鼠舌上皮发生反应以使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反应被阻断的方法测定天疱疮表皮自身抗原。将新鲜的人全唾液与天疱疮病人血清进行孵育从而全部阻断了天疱疮抗体和鼠舌上皮产生间
本文目的在于使麻风工作者对近来报告的关于利福平和皮质类固醇合并治疗病人时,利福平能够降低皮质类固醇的药理学作用引起注意.Edwards等首次报告一例结核性阿狄森氏病病人用利福平和取代的可的松(replacement cortisone)治疗时,其皮质醇(Cortisol)的药理学半存留期降低.Buffington等报告用甲基强的松龙合并短期利福平治疗时,能够削弱同种异体移植肾的功能;有一例病人用类
脱氧米松(desoxymethasone,9-氟-11β,21-二羟-16α-甲基甾烷-1,4-二烯-3,20-二酮)是一个新的高效氟化类固醇,化学上与地塞米松密切有关.地塞米松C-17位上去掉羟基就增加了亲脂性而加强了局部活性。
肝脏损害并不被认为是PUVA疗法的禁忌症.PUVA疗法正被用于因为肝脏损害而不能继续应用MTX的银屑病病人.作者报告一例患30年银屑病的59岁白人妇女,在长期应用MTX后引起肝脏损害(经肝活检证实).其后患者接受每次口服甲氧补骨脂素50毫克的PUVA疗法,效果良好.
局灶性上皮增生(focal epithelial hyper-plasia)是口腔粘膜良性增生性损害,在1965年由Archard 等首先描述。此病多见于美洲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和南非黑人混血种。临床表现为多发的、无痛性、1~10毫米直径大小稍隆起的柔软丘疹或结节,呈淡白色或正常粘膜色。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作者报告一例56岁妇女;因口腔粘膜有多发无痛损害4个月而就诊。体检:在下唇和颊粘膜两旁大约
本文详细报道了用一种DNA试验来测定各种皮肤病的抗-DNA抗体滴度的结果。材料和方法:实验用皮肤科门诊和住院病人的血清进行的,并用健康者的血清作对照。血清抗-DNA抗体是用DNA标记的红细胞间接血凝集反应测定的。凡是稀释度≥1:80的为阳性结果。结果:1.正常人的抗DNA抗体:检查20人,15人完全阴性,5人稀释度是1:20,因为阳性反应稀释度在≤1:40时无特殊意义,所以均视为阴性。
作者见到两批伴发于低湿度工作环境的皮肤病患者.第一批发生于安装新国际电话交换设备的职工中.大约有500个职工在两层主楼工作.1975年4月开始工作,到1976年9月,有一组职工因发生相似的皮肤症状而就医.8例患者中,5例发生慢性瘙痒和荨麻疹,以非暴露部位为主.瘙痒性风团发生于工作周,特别是一天工作结束时.当工作至身体发热时,症状更为明显.其余3例中2例有皮肤刺激感,1例小腿有湿疹.
1963年Wade介绍用皮肤切刮法涂片查菌来估计麻风病人细菌情况.用细菌指数(BI)对涂片部位细菌作半定量的估计;以形态指数(MI)评价化疗效果和早期发现麻风杆菌对抗麻风药物产生耐药性.为了对药物疗效作出正确的评价必须使研究方法标准化.本文研究未治瘤型麻风病人不同部位涂片BI和MI的差别,并建议以BI和MI最高的6个部位作为皮肤切刮法涂片查菌的标准部位.
荨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是近年来国外文献陆续有所报告的一个新病,尽管其独立性还有争议,但也有很多关于本病的研究分析报告,迄今已超过50例①.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其历史命名、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免疫荧光所见等有关资料综合叙述如下:一、历史命名:1971年Agnello等首先报告1例,有多形红斑样皮损,血清中有低分子量C1q沉淀素(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