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条路径

来源 :现代营销·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实践。作为国之大计,教育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促进我国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和推进国家创新、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严格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政策。针对现阶段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尽快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优化教育结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本文将针对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探究,希望能够总结有效路径,落实好相关战略政策。
  关键词: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路径
  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浅谈如下看法。本文首先探讨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作用,之后分析现阶段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探讨了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的有效路径。
  一、探讨加快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需求,需要教育部门严格落实相关战略政策,做到思想、政治、行动的有机统一,加强对会议精神的贯彻传达。
  首先,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是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表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是新形势下我党对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深化创新。教育部门应当把握好全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加强对会议精神的有效落实,严格遵循中央的相关要求,把握好历史机遇,顺利承接优势资源,为教育现代化事业创造充足的动力。
  其次,落实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适应教育形势变化的必要步骤。伴随着我国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多样,人民群众对于现代化教育事业的诉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教育规模的扩展、教育经费的增加,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教育的质量水平和公平效益。除此之外,教育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的迫切需要、教育理念方式的信息化发展,这些都表明我国的教育形式面临着复杂的形势,需要紧跟形势进行变化调整。
  最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更加精准的破解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如此佳绩的原因在于,我国积极不断地切实有效推进教育管理方式改革。针对现阶段教育工作存在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不够完善等等相关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教育管理理念和体制的局限。理顺政府、社会、学校的相互关系,发挥好政府职能,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各级政府之间权责明确,解决好教育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局限,发挥好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针对性破解相关问题,需要深化落实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顺利完成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相关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深化落实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在价值,认识到推进其发展的紧迫性,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坚持不懈,更好的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
  二、当前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教育是国之大计,与每个人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变革创造了更充足的动力。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发展的优势更加明显。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更新变化,国家治理面临的时空境遇也发生了显著变革。人们对于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原有的教育供给机制越来越表现出不适应、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应当清晰地看到教育治理不能停滞不前,需要尽快突破管理和治理等方面的局限,有所转变,严格遵循教育本質和教育发展的切实需要。然而,现阶段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尚未有效解决。
  首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立法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教育治理制度创新的切实需要,也很难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地保障支持。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法治,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重要方法。科学完善教育立法,才能够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有关人员应当加强对教育公共治理的内在机制、内涵、实施途径等方面内容的分析,找寻优势资源,尽快推进教育治理法律制度的优化创新。社会为本位的法律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落实,权力缺少制约。针对教育治理主体的权利、责任等的规定不够完善,其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难以有效维系,各主体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难以整合。
  其次,多元主体之间存在互动障碍,有效的主体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政府作为教育治理的主体,需要为其他参与主体营造良好的环境,打造平等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同时,还肩负着引导其他参与主体发挥作用的重要角色,要为各个主体的参与提供充足的空间和丰富的机会。由于社会力量未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体的自主性不强,学校、社会组织和其他主体在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态度、行为等方面,仍受到政府一元管制模式的严重影响,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不够充分,集体行动力不强。
  教育现代化治理的价值目标与实际情况有明显的差距。公民参与教育现代化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现阶段我国存在的区域、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影响了社会的分配公平,教育机会的分配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教育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够均衡,城乡教育机会不平衡。由于某些制度存在缺陷,社会某些群体掌握教育特权。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乡教育机会不够公平。由于社会分配的差距,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地影响。   三、探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要抓住“队伍”这个主体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教师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激发工作积极性,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升综合素养方面,主要抓“两个成长”。一是新入职教师的“迅速成长”。通过各种帮扶机制、培训机制,加快新教师角色转变速度,迅速独立开展工作,甚至在教学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同期教师的佼佼者。二是在职教师的“二次成长”。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和素养提升行动,使长时间停止专业成长或成长效果不明显的老师,重新获得专业成长,让他们更好适应新时代教育工作需要。在激发工作积极性方面,主要抓“两头”。一头抓正向激励。通过落实工资政策和各类奖励金、评选优秀先进典型,激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一头抓反向约束。对违反师德师风规定和违法犯罪地教师,进行严肃处理,达到正风肃纪的目的。
  (二)要抓住“改革”这个关键
  改革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不断激发教育发展动力。在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上,要全面实施创新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激发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在招生入学制度改革上,要坚持“划片入学”“就近入学”,同时更加关注、满足进城务工子女和特殊儿童就学需求,在更大层面上凸显教育民生公平。在教育质量管理改革上,要更加注重全面优质,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殊教育公平融合、民办教育规范提升、终身教育辐射服务持续发展。在管理体制改革上,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做到“放活”“管住”“服务好”,减少基层学校行政干预,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托智慧教育平台,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外,要更加关注农村“小”“微”学校,通过小片区管理机制,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要抓住“保障”这个要素
  教育保障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做好教育发展规划保障。根据国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学谋划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精心筛选建设项目,加快教育布局升级优化。二是确保财政经费保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给予优先保障,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优化财政教育投入机制,把钱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教育资金效益。三是争取社会对教育事业更多地支持。进一步宣传教育成效,营造全社会都信任、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在不断充实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基础上,给予教育事业发展更多的人、财、物支持。
  结束语:
  教育現代化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本质动力,是我国未来教育事业改革创新需要长期坚持的目标。教育活动要以社会发展的客观变化和实际需求,不断地更新、完善,针对教育体制、教育体系、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展开创新实践。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求教育治理的内涵着手,了解其运行的内在机理和规律,明确教育现代化的切实需求,加快对教育法律、政府管理模式、主体角色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调整。建立起以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社会组织多元主体之间协同合作为核心的规范的教育制度,各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合作,政府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为教育治理的根本变革创造长足动力。
  参考文献:
  [1]韩民.教育现代化与终身学习体系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8):100-109.
  [2]陈映雄.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0(04):27-31.
  [3]贺祖斌.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0(08):41-43.
  中国人民大学 林礼彪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木兰从军》中的戏剧创作元素,及通过此种手段达到的艺术效果。戏剧艺术手法的应用使其具有独特的戏剧艺术魅力。本文具体分析作品中的戏剧元素,从节奏、节拍、伴奏、过门对戏剧元素的应用;乐曲对戏剧唱腔的借鉴入手。  关键词:《木兰从军》;戏剧唱腔;艺术性  《木兰从军》是王志信作曲,改编的古代著名神话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事迹。此作品布局缜密,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下是笔者整理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在重视工作人员专业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全面发展及整体素质,而思想政治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对整体素质来说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简单介绍几条相对有效的创新高职医卫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可以使思想政治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其团结协作的意识,为医疗系统的高素质人才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医卫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引言:学生的思想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在铁路集体企业中的内涵,分析铁路集体企业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就加强铁路集体企业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牢固树立尊重员工的意识,增强企业决策的透明度;强化对员工的关心和鼓励,创造健康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措施,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应对措施,从而推进铁路集体企业经营管理。  关键词:以人为本;铁路集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经济环境逐渐变得复杂。就现在而言,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之一就包括汽车产业。有些汽车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管理不规范引发的问题正在一点点地暴露。本文主要针对BJXD有限公司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关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采购业务;汽车行业  一、BJXD有限公司简介  BJXD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JXD”)成立于2002年10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推进,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共同主题,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工具和媒体资源形成的智慧学习环境,运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构建线上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以过程性评价强化监督,多元评价提高效率,总结评价完善体系”的系统评价体系。  关键词:智慧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为深入落实十九大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和思想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今的教育更加关注对学生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小学语文作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任课老师除了要时刻提高自己新知识储备,还要与时俱进用新思维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属于自己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本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方法进行研究,希望可以给大
期刊
摘 要:随着统计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商务英语专业在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也引入了越来越多的统计教学。本文认为学生需要从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以及统计软件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这两个方面进行着重进行计算技能培养。  关键词:统计教学;计算技能培养;商务英语  一、引言  10年前,Nolan和Temple Lang(2010)将2010年描述为统计学领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并呼吁改革课程以纳入更
期刊
摘 要:目前网络学习在中石化企业里应用有很多不足之处,为解决问题,企业可采取多样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网络学习;中石化;安庆石化  一、网络学习的定义  所谓网络学习,就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二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趋势,教师需要构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利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从而帮助小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知识,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  引言  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
期刊
摘 要:在社会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氛围带动下,现代高等教育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心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十分必要,这不仅仅可以满足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填补企业单位人才的空缺,更可以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鉴于此,高校与社会各界可以从树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先进理念、规范化培养、提供灵活的就业指导与建设人才就业平台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