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头膏药俏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uaye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丸、散、膏、丹是中药的四大门类。膏,膏药,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平安药。南马路西侧,南门西一带有几幢小楼,楼上挂着“膏药”幌子,一块正方形的木牌,黑色,中央画着一个红色大圆心,正是一贴膏药。楼下的门脸儿,一间房,制作膏药、卖膏药。
  膏药,批量生产,更是固定配方。跌打损伤,有出名的虎骨膏,现在保护动物,虎骨膏没有了。还有许多膏药,治消化不良、治妇女病等。还有的膏药什么病也不治,贴着玩。有朱砂膏,一小张,正方形,对角折成三角形,放温热的地方化一下,贴在太阳穴上,凉爽。旧时不正经的汉子,都贴这种朱砂膏,也是一种派头,类若后来的嬉皮士,玩闹派。
  将近黄昏,膏药铺开始制作膏药。店铺门外,支着大锅,卖膏药的先生现场配料,一面向观众解说各种药的疗效,一面加温。药制成了膏状,再铺开一块白布。买膏药的人开始付钱,制一贴,卖一贴,当场制作的膏药,基本上都卖出去了。如果今天制作專治跌打损伤的膏药,明天就制作另一种膏药。小肠疝气,疑难症候,一定要贴膏药,先生在制作膏药的时候,还向人们说明这种症候的现象,他的膏药为什么疗效明显:“咱这儿不是卖野药的游医,有字号,没有疗效,您可以砸我的幌子。”
  放学回家,路上没事,赶上制作膏药的时候,就凑过去看热闹。一次,许多人围在门外观望,听先生讲这种膏药的秘密,还没听出门道,制作膏药的先生向我们几个少年摆着手,说:“学生回家念书。”愣把我们几个少年轰走了。这就是最早的“少儿不宜”了。那一天制作的膏药,是男性专用膏药,不将少年学生轰走,家长们看见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旧时有许多大家共同遵守的潜规则,一切少儿不宜的内容,一定不许少年介入。有的娱乐场地,围着大帐子,里面说得好不热闹,少年学生想进去看看,入口处专有人阻拦:“学生回家。”
  膏药就是膏药,什么说明也没有。买回去自己贴,感觉疗效好,再来买;感觉没用,您也不必再来了。还有一种包治百病的膏药,那就带有商业性了。跌打损伤、腰酸腿痛、四肢无力、消化不良、脾胃不合、夜间盗汗,天下没有它治不了的病,这就是卖野药了。
  旧时流传一段笑话,王先生的膏药———没病找病。说一位王姓卖膏药的游医,夸口他的膏药包治百病,一位患者买了一贴,贴在腰上,不光什么感觉也没有,而且膏药没有黏性,贴也贴不住,滑下来了。患者找到王先生,说他的膏药在裤兜里滑动。王先生回答说,它正在找病呀,你哪儿有病,它才往哪里贴。正好这时患者一屁股坐下,膏药黏住了。王先生告诉患者说,你看,终于找到病了。
  现在制作膏药卖野药,再没有市场,踪影全无了。
  旧时卖膏药的,找个热闹地方,打个“场子”,一番表演将人们吸引过来,带有一定的欺骗性。我真看见过卖膏药的人割破手指,立即贴上膏药止血的。其实就是那样现场表演疗效的膏药,也是假药。你买回去,遇有外伤,贴上去,什么疗效也没有,直到此时,相信野药的人才惊呼上当,却已经晚了。外伤不重,去医院包扎;外伤严重,还要先打破伤风针,千万不可大意。
其他文献
1980年,我被调到呼和浩特市果园担任主任。我是文科出身,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对果树栽培等技术一窍不通,能否适应这项工作,心里没数。怕什么偏偏来什么,在动员整形剪枝的全体职工大会上,我作为堂堂的一把手,竟然把“剪枝”说成“铰树”,引起哄堂大笑,职工们还给我鼓了掌。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我好几天吃不好,睡不好。想来想去,弥补这一缺憾的唯一办法是下决心钻研相关技术,由不懂变懂,退路是没有的。  决心下了,
排除万难相见rn关于我和庄先生的相识,网络上流传着很多版本,甚至有人说我是1971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时的翻译,其实不是的.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乒乓球迷,但我
史永淳老师和金雁老师是一对令许多人羡慕的老夫妻。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为人处世,他们时时不忘为人师表。一次,他们到我家做客,送给我和爱人一本书———《夫妻日记》。他们深情地说,这辈子生了一儿一女,这本书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  这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夫妻俩结婚后就开始写日记,至今已经写了46年。  1967年9月18日,中秋节,是他们结婚的日子。他们在日记中写下了相识、相知、相恋和相
我实在太累了,真想解脱出来好好地休息休息。正在这时,我又率队到安徽演出。没有想到的是,我们队里一位打前站的同志,本来年富力强,却突然病故在宾馆。这件事不仅惊动了当地的公安部门,也惊动了鞍山的家属和曲艺团,他们几经调查,确定此人是自然死亡。  这个人就是毛科星,我们俩是多年的老同事了,还一起蹲过牛棚,真可以说患难与共。他的突然离世对我好像当头一棒,好多天我都缓不过劲儿来,一闭上眼睛他就在我眼前。演出
毛泽东终生都爱吃鱼,战争年代没条件吃鱼,新中国成立后四菜一汤中一般少不了鱼。他吃的鱼种类很多,主要有胖头鱼、武昌鱼、白条鱼、鲢鱼、鳜鱼、黄鳝、泥鳅等,由此也引出了不少关于吃鱼的逸闻趣事。  “四星望月”端上国宴席  1929年的一天,毛泽东率红四方面军从井冈山突围,抵达江西省兴国县。  兴国县的干部请毛泽东品尝当地名菜:蒸笼粉鱼。这道菜做法讲究,将鱼肉切成薄片,放在一个小竹蒸笼里浇上辣椒、大蒜、姜
夏伯雅是村办小学的校长,已经干了快三十年,村里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有的甚至一家两代人都是。夏伯雅家在解放前是这一带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大财主,他的三个哥哥都是国民党大官,还有一个弟弟做到国民党的军长。夏伯雅无意为官,从国立大学毕业后回县里当了一名教师。解放后,夏伯雅的兄弟们大都到了台湾,因为夏伯雅一身清白,又有高深的学问,所以人民政府并没有为难他,而是继续让他当老师,这在当时也算大度了。但
那年,我家破例分到了11斤3两油,可把我们乐坏了。入夜,家家户户都动了油锅,空气中飘着炒菜味、炸巧果味、摊麦糊烧味……  吃晚饭时,隔壁小虎家突然传出杀猪般的嚎叫。不久,小虎娘颤巍巍地端着一酒盅油来我家还油。母亲关切地问:“阿龙今天咋又打孩子啦?”小虎娘眉头紧锁,说道:“这个小畜生摘了21朵油菜花,被‘铁算盘’抓住了,今天分油扣了我家一两油,阿龙既心疼又觉得丢脸,回家就教训小虎。”  那是3月份的
1957年元旦之夜,按照惯例,吉林市政府邀请苏联专家、有关厂矿的负责人同吉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举行联欢会。当时苏联在吉林市援助建设的重点项目的代号是吉林101、102和103厂(现隶属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另外还有几个较大的企业,如吉林热电厂、碳素厂、军工厂、制糖厂,当然还有丰满发电厂。这些工厂基本上都请了苏联专家,所以在吉林市工作的苏联专家很多。我作为丰满发电厂的领导,应邀参加了联欢会。  
1972年夏天,我不知道吃了什么不洁食物,上吐下泻。卫生院里没有氯霉素,我认为氯霉素是治疗腹泻最有效的药。事不宜迟,赶快向黑龙江呼玛县发出紧急求援信。八连有一位知青朋友叫柴航海,已调往呼玛,他的妹妹在医院上班。我请求朋友见信后,火速邮寄氯霉素若干,以便缓解病情。  在等信的几天里,我也积极想办法自我治疗,决不能坐以待毙。首先,到树林里扒些桦树皮烧成炭,磨成粉,喝下去止住腹泻;其次,大吃生蒜头杀灭肚
康老汉的膏药  在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幽深的康家大院就是神秘的。每到深夜,院子里一片石锤鼓捣的声音,有时沉闷,有时清脆。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说,康家又在做膏药了。待我早上醒来去门口撒尿时,就会看见康家门口站满了来自异乡的人。他们大多是慕名而来,目的就是求得几块膏药。  康家的膏药分跌打损伤、风湿等多种,最神奇的是膏药还能治痔疮和关节炎。我见过康家老汉给二婶治病:他先是把一些草药捣碎,抹在一块灰白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