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与生活相融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c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董旭午老师跟采访其他的人感觉不一样,由于相隔千里之遥,我们之间的沟通只能在电话和电子邮件之间进行。无论什么时候进行联络,董老师都会热情积极地给予最大的配合。透过交流,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与执着。看到了他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学习、探索的历程,以及可以带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要让语文变得有趣
  
  近几年来,国内的一些语文教育改革措施可谓五花八门,但无论怎么改,改来改去都离不开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一切围绕着考试,一切围绕着分数,一切围绕着家长和老师的意愿,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成得一潭死水。缺少个性化的语言,几乎成了目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
  由于语文教学的如此现状,几年前,董旭午老师就开始了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他在学习借鉴于漪、魏书生、钱梦龙、蔡澄清等人先进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自发地开始了长达8年的语文研究,又进行了3年的课题实验研究。现在,他又结合新课程理念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
  董旭午老师说:“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的教与学要回归生活等理念为理论基础的;以行为和习惯育人为宗旨,将课堂内外的阅读、说写和积累等活动置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可控的体系内,高度一体化、生活化;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造就学生人文情怀的这样一种语文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有三大板块,即阅读生活化、说写生活化和积累生活化。其中,阅读生活化是基础,说写生活化是提高,积累生活化是保障。这个体系的出发点是教学生学语文的归宿点是教学生学做人,切入点是课前、课上和课外的读、看、听、说、写、思、悟等语文学习活动。这个体系较以前的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等提法要更务实,更具体,更系统。它使学生始终在用眼睛看‘语文’,用耳朵听‘语文’,用嘴巴说‘语文’,用头脑思考‘语文’,用心灵感悟‘语文’,不断磨练语文眼光,养成语文意识,提升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个体系的理想境界是,让学生真正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思维情理化,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意地处世,有节有质地做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返朴归真,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语文意识,提高人文素质,学会怎样做人。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端:要么目中无人,照本宣科,死板地灌输语文知识和现成的结论,无视生活和学生,不注重学生的心灵体验,不为学生的做人和发展设计语文教学;要么高考考啥咱教啥,不考就不教,怎样考就怎样教,浅表、机械、僵化地理解高考的命题意图,搞题海战术,而且为了高考备考盲目赶进度,致使语文与生活脱节,语文教学与语文素质培养两下扯皮;要么剑走偏锋,片面强调思想文化的传播,淡化语文自身的特性,严重忽视语言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和学生一道成长
  
  尽管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无奈,但让董旭午老师感到欣慰的是学生的成长和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转变了,学习更自觉主动了,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更善于独立思考,人文素养、精神境界、做事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有所提升。
  比如,有一位学生认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见苏询《六国论》)”一句中的“速”字不该解释成“招致”,应该解释为“加速”,而董老师却根据课文注释解释成了“招致”。这位学生的理由是:小小的燕国在当时的背景下,早已是秦国的吞并对象了,灭亡是早晚的事。但燕国却自不量力,偏去惹怒秦王,这无疑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又如,有位同学认为解决“台独”的最好办法是加快经济建设,加强法治建设,真正实现“三个文明”,而不是打嘴仗,威胁甚至动武,那样只会伤感情,甚至破坏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损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在他的学生口头作文和日记中,也经常显现出类似这样的智慧之光。
  最让他欣慰的是,学生的各种自习课基本上不需要他来监督。有时外出开会,几天,多则几周,也不需要调课,完全是让学生自学。2000年10月至12月,董旭午老师在上海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三个月的时间,学生又在高三,他要求学生自学,结果当年的语文高考成绩仍是很理想,令人惊叹不已。
  学生在成长,他也在成长。置身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体系之中,每堂课他都能听到并点评一篇充满朝气和智慧的口头作文,来感受到师生合作交流、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所带来的温馨和与快乐。每周他都能读到同学们用纯洁真诚又有几分稚嫩的心写成的日记、随笔,在那一篇篇充满生活智慧、人生哲理和人性光辉的学生文摘中沐浴心灵,与学生一道健康成长。每学期他都能够亲手为学生编辑《语文学习助读资料》《学生优秀作文集》《学生优秀文摘》等,去感受学生生命拔节长高的气息,美美地品尝学生、家长和社会给予的真心和美誉。每一年,他都会体验到学生语文意识更强、语文眼光更亮、语文习惯更好、语文素质更高丰硕收获所带来的开心和幸福。
  就在这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的美好体验和感受中,他的境界也随之提升了,变得心态更平和了,胸襟更开阔了,理想更远大了,为人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强烈了。用他发自肺腑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和我的学生一道儿快乐成长。”
  
  把语文的快乐还给学生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格非教授说,带着功利目的去背文章,学知识,最后这个知识都僵死了,因为光背不理解,完全不能运用。有很多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学习的兴趣,没有心灵的感受,语文的创造力也就自然而然地丧失掉了。他们是在压力之下,背着“现在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的负担学语文的。这表明,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把语文给牺牲掉了。
  对于应试教育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董旭午老师也很有感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干脆瞄着高考作文的要求和范式死抠硬练,致使学生叫苦不迭,毫无兴趣,怕得要死。这样的教学工作,让自己也觉得很乏味,很枯燥。”尽管他辛辛苦苦地付出了,还经常会从学生那里传来这样的声音:“董老师为人师表,责任心真强,但有一点不好,我们会的,他总讲个没完,而我们不会的,我们想知道的,他又不太讲了。”
  还有的学生说:“董老师很会讲,讲得也很精彩,但不知为什么,他讲完后我往往没有得到多少东西。”还有更可气的话:“你说也真怪,董老师不讲时我还明白点,怎么他越讲我反倒越糊涂啊!”听到同学们这样的评价,董旭午老师便开始反思自己。
  董旭午老师说:“当初那些学生的声音应是我‘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市级立项课题的发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些当初评价过我的学生。2001年高考我教的两个班语文平均分分别为110.16和105.97,两个班平均分仍高出省平均分近10分,列省市前茅。”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10月初至12月底,董老师还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依照学生要求,三个月里没有找老师代课,完全由学生依照他拟好的学习提纲自学,结果高考仍取得了这样喜人的佳绩。那时的董老师,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的眼里,简直就成了神奇人物了。
  后来有同学说:“从来都没有想到,语文还可以这样学,当初怎么做了那么多傻事啊?”有同学说:“董老师真神了,高三都不做什么练习题,高考硬是考得好!”还有同学说:“跟董老师学语文,就像在很充实地过日子,一天天地学做事,学做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了解董老师教学中的几个语文生活化的事例。
  启发引导学生一字一词地认真品读、咀嚼、探究、感悟关键字词的选择、锤炼和排序所依据的生活情理。例子及分析说明如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一句(朱自清《荷塘月色》)。
  (2)“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鲁迅《药》)
  例(1)中一个“送”字,再寻常不过了。教学中,我们却没有放过这个字,而是点拨学生:为什么作者不用更自然化的“吹”“带”等词呢?经过启发点拨,同学们深入作品的内生活,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究,认为,此时作者正满心愉悦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呢,所以将“微风”拟人化,让微风殷勤地“送”来清风。接着,我们便由此展开,启发学生进入生活领域,引导他们联想到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心情好看什么都顺眼,都感到亲切;心情不佳时,看什么都恼人。用这样的生活体验来进一步印证作者用词的妙处。
  例(2)中“踌躇”“抢”“扯”“裹”“塞”“抓”“捏一捏”等词,看起来也很普通。教学中,我们联系作品中人物的家境、身份、心理等因素启发和点拨,学生认真思考,使他们感悟到:老栓的“踌躇”,有恐惧,更有怕上当,怕白花钱等复杂心理,因为老栓一家并不宽裕。这一点,前文写华大妈掏钱,把钱交给话老栓时已有所体现。“抢”“扯”“裹”“塞”“抓”写出了黑的人的蛮横粗暴,“捏一捏”则又揭示了他的贪婪,也很符合这个人的身份和性格。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读文章一定要用心,决不放过那些看似平常,却很生动、凝练、传神的关键字词。先走进作者和课文的“生活”,再回归生活,结合自己的阅历和体验,展开联想,深入地感受、思考和探究,进而深刻领悟作者在选择词汇上的良苦用心。
  例如:在教《屈原列传》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屈原的死?你是否同意屈原的做法?指导学生展开引申性思辩。经过讨论,不少同学认为:屈原应该向司马迁那样忍辱负重地活下来,以图将来;或像陶渊明那样隐居起来,说不定还会写出更伟大的作品呢。还有学生认为:当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一旦陷入矛盾的漩涡,想不开就去死,并美其名曰不肯同流合污,那恐怕是中屈原的毒太深了。我们认为,同学们的这些观点虽然明显不同于原作的思想主题,但却渗透着同学们的独立思考,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的烙印。教学中,每遇到合适的课文,我们都要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思辨、讨论,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个性化思辨能力和习惯,以确保他们到课外书和生活这本大书中,主动运用这种思辨方法去抓取、认识、占有、积累素材。
  以前,学生一般都认为,语文学习似乎就只是听点、背点、记(笔记)点。现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对语文学习规律和方法有了比较深透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是学生的一段日记,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读小学时,有人问我:“什么是语文?”当时我毫不谦虚,很自豪地指着手中的语文书说:“这就是语文呀,我爱学语文。”
  到了初中,又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看着书上长长的语法和修辞例句、写作指导及例文,还有那一本本厚厚的测试题,感到十分茫然,心里在想:“这就是语文吗?”
  到了高中,语文老师使我对语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语文是生活,是空气,学习者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要仔细品味,慢慢感受。学语文也正如大海上航行,要掌握规律和方法,要找到航线,否则,是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的,只会葬身于茫茫大海。学语文要回归生活,要走进作者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要身临课文的语境,进入到课文里面,用自己的心灵与作者对话,与作品的主人公对话。只有这样,你才会明白话为啥要这样说,文章为啥要这样写。学语文更要多读,这个“读”不光是读书,还包括看和听。多读才能不断巩固课内所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反过来又促进语文学习热情和兴趣的不断提高。那些字词之类,只是语言符号,只是建造文章大厦的砖瓦,本身是不会自动建造成文章的大厦的。
  ——摘自高2004级11班刘滔同学的日记
其他文献
几天前,我有幸收到李希贵老师赠送给我的一本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是他的最新专著,是“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一。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  李希贵老师是个十分用心的人。无论是当学生,为人师,还是做校长,当局长,他
期刊
对真正意义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这种理想的教学尝试却因学科和年级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    在过去的30年里,决策者和教育家们已经就学校是应该强调事实还是分析性的思维技巧展开了讨论。第一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在准确的解释内战的起因之前,学生应该知道内战开始的时间。而第二种观点的支持者则认为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战役的确切时间,但是,他们仍然会记得通过研究战争起因,领导阶层,军事原因和资源的消耗而获
期刊
她其实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她其实也很平凡,平凡得走在大街上,很快会被汹涌而来汹涌而去的人流所淹没。但是,若要我写好她的故事,却令我心海波翻浪涌,我唯恐自己思浅笔拙,表达不尽人们对她——一位普通共产党员教师的敬佩之情!    徐美荣和她的“二班”    从1996年逸夫中学建校之初的一年二班,到二年二班,三年二班,一直到中考冲刺的四年二班,这个“二班”不知曾让多少家长渴慕,渴慕到
期刊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立刻将它呈给燕老师——这位陪着我们一起辛苦了一千多个日夜的班主任,这是我对她最好的报答。是她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了我们的光明前途,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把燕老师这位亦师亦友的班主任当作自己的榜样和楷模。我敬爱她,不仅是因为她教会了我如何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怎样做人;我敬佩她,虽然她是一名女教
期刊
如果我心静如止水;如果房间窗明几净;空气清新,如果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连影子都悄然隐匿,这时,我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朗诵。  习惯了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简洁明快,不屑于煞有介事正襟危坐的伪饰做作。坐在书房的地板上,随手拿起一本诗集,随意翻开一页就朗诵起来。刚开始似乎有些平淡无味,不够爽快流利,那些陌生的诗行跟声音总是难以和谐相融,当然更谈不上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了。然而,当一字一句从眼前和心里渐次走过,
期刊
1.提高并严格师范院校的录取标准。在美国,师范院校的录取标准历来低于其它综合大学。因此,在公众的眼中,上师范院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不佳。为改变师范院校的生源状况,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州都提高了师范教育专业的录取标准,对入校和毕业的师范生增加了许多限制。如有的州要求师范生入学前要接受能力测验;师范生必须先接受四年的大学教育,然后才能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  2.
期刊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一个平台。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否真如课改专家们和许多文章中介绍的那么真实、自然而又平等呢?  案例一:在《日本明治维新》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讨论题:1853——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两次率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湾,日本在未做武装反抗的情况下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打开了紧锁的国门。然而,日本却没有像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而是发展成
期刊
立志慈善事业    1965年5月,庞志成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计程车司机,母亲则在家中抚育5个儿女。性格粗暴的父亲爱喝酒,在经济上不能给家庭多少帮助,一家人的生活实际上是由母亲支撑。那时候,母亲每天除了照看孩子外,要靠帮人洗衣服、捡废品挣钱来维持生计。这样,庞志成五、六岁时便开始跟着妈妈去捡废品,从小就养成了独立和不怕吃苦的性格。  1984年,19岁的庞志成考入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
期刊
文/计亚萍   这是二年级的一堂阅读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有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执教的篇目是《欢乐的泼水节》。该文介绍了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展示了一个洋溢着欢乐吉祥,幸福美好的意境。在集体备课时,大家一致认为,由于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课堂教学中,如何接通学生情感的纽带,让他们与课文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到“泼水节”的快
期刊
学生们边说边走进食堂,一片嗡嗡声。这是我在芝加哥西南的一所学校看到的情景。当时我正在看望一位在该校当老师的朋友——爱林。当我们吃午饭的时候,卡罗斯,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手里端着一个小盒子走到我们面前。卡罗斯问艾林:“嘿,罗彻先生,你想下象棋吗?”艾林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卡罗斯坐了下来,打开了那只因天长日久有些破旧的盒子,他告诉我们那是他最近花2美元买的一副象棋。  一年以来,本是教阅读和数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