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蚕俗:传承千年农桑文明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200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清明时节,第十八届“神奇丝路,美丽新市”蚕花庙会在浙江德清拉开序幕,这一古老而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蚕俗节庆活动长盛不衰,令人叹为观止。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争先恐后“轧蚕花、抢蚕花”,人人喜形于色,场面热闹火爆。古往今来,遂成为了春天里一出脍炙人口的江南蚕乡大戏。
  相传,越国范蠡大夫携美女西施途经新市,遇见一群采桑女。善良的西施将花篮里的鲜花分送给大家,祈佑蚕事顺安,蚕桑丰收。西施娘娘送蚕花这个寓意美好的故事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蚕农们为纪念蚕花娘娘西施,祈祷风调雨顺蚕桑丰收,每到清明时节,方圆百里的蚕农祭拜“蚕神”和“蚕花娘娘”,逛蚕花庙会,请蚕花、戴蚕花、佩蚕花、轧蚕花、摸蚕花、供蚕花、呼蚕花、剪蚕花、扫蚕花地等一系列蚕俗活动,也代表了江南蚕俗文化千年农桑文明的精髓。
  迎财神“三部曲”
  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是蚕花娘娘生日,江南蚕农虔诚祭祀,祈求蚕事丰收。当天,蚕妇用红(南瓜)、青(年青头)、纯白米粉三种颜色的米粉团做圆子,俗称茧圆。据传,做茧圆为蚕宝宝庆生以后,来年春天育蚕时蚕宝宝就身强体健,不会发病,结出的蚕茧也像茧圆子一样又大又结实。人们将茧圆煮熟,盛于白瓷碗,配上甘蔗、桔子等时令水果,还做成骑在马上的马头娘,桑叶上的龙蚕,一绞绞的丝束,一重重的元宝,并将鲤鱼、大公鸡等祭品供于灶山之上。
  除夕黄昏,蚕农令孩童手提各式灯笼,如马头灯、元宝灯、鳌鱼灯、兔子灯等,在村前、门口、屋后及田头地角一边照一边唱《呼蚕花》歌。除夕之夜,江南蚕乡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神龛点上一支红烛或一盏油灯,一直点到大年初一清晨,俗称“点蚕花灯”。大年初一之日,人们不到五更就起床,在吃过头顿饭后通常要睡一会,这便是“睏蚕花”或“眠蚕花”。“呼蚕花”、“点蚕花灯”等蚕俗曾在江南蚕乡广为流传。因此“呼蚕花”、“点蚕花灯”和“眠蚕花”,就是迎财神“三部曲”。
  祭蚕神、戴蚕花,祈祷蚕花廿四分
  蚕农信奉蚕神,认为要养好蚕首先得供奉蚕神。蚕事前,蚕农备香烛,向“蚕神”顶礼默祷,通神许愿,祈求保佑。江南蚕农均在家中设立蚕花娘娘的神位,一般用一种水印木刻印刷的纸质蚕神画像。祭蚕神时,插蚕烛,供酒饭,由年长妇女合掌默默祈祷,以求蚕花利市。以往在孵蚁、蚕眠、出火、上蔟等每一阶段都要在家祭祀一番,近代渐趋简化,一次是在清明前后蚁蚕孵出日,将供品、蚁蚕上桌供奉,称为“祭蚕神”。另一次在采茧(做丝)后,将新茧(新丝)陈列于神位前,供三牲香烛,祭祀叩拜,称为“谢蚕神”。
  “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江南蚕乡流行用红色彩纸扎成纸花,称“蚕花”,相传为蚕花娘娘西施所创。妇女戴于头上或鬓边,也就带回了蚕花喜气,俗称“戴蚕花”。蚕乡女子无论老幼,在祭蚕神、谢蚕神以及一般的烧香拜佛时,头上总要插一朵用红彩纸做成的“蚕花”,作为一种信物,以示对蚕神的虔诚。后来,成了蚕乡女子头上戴的一种传统饰品,不仅在祭祀时要戴,而且在整个养蚕季都要戴。
  剪蚕花、贴蚕猫,撒蚕花好运来
  养蚕时节,江南蚕农家家户户喜欢将剪纸图案贴在门上、窗棂上和养蚕器具上,剪纸图案大多是蚕猫、聚宝盆和元宝等。农家一般都养猫,为的是防老鼠吃蚕宝宝或咬蚕种纸。
  人们用红纸剪成大小不一的“元宝”,贴在蚕室门上和收蚁筐上,祈求蚕养好,元宝滚进来;用红纸剪成聚宝盆、老虎头和三叉宝剑,谓之“蚕花宝地”、“百无禁忌”。聚宝盆则寓意蚕花廿四分,寄托蠶农美好的祝愿,祈望蚕茧丰收。
  “讨蚕花蜡烛”,青年男女新婚时,女家邻居送一些白米后向女家讨蚕花蜡烛,女家将男家事先送来的蜡烛分送邻居,或允许邻居动手“抢”,邻居们抢到蜡烛后回家点燃,视为一种祥瑞好兆头,可保佑自家蚕事兴旺。
  “撒蚕花”,旧时,德清乡间新娘进夫家门时,喜娘要向四周撒一些钱币,供众人拾取,称為“撒蚕花铜钿”,同时唱蚕花谣《撒蚕花》,最后三句是“今年要交蚕花运,蚕花茂盛廿四分,茧子堆来碰屋顶”。中国自古婚庆即有“撒帐”习俗,用枣子、花生等撒于新房内,寓义“早生贵子”。“撒蚕花”当为撒帐习俗的衍变,烙有江南古老的蚕俗遗风。此俗如今在新市蚕花庙会节庆活动中仍完好保留着。
  《扫蚕花地》江南蚕俗活态传承
  相传黄炎之战是为蚕丝而战,故后来蚕农在蚕房用石灰消毒,要撒出戈、矛、弓等兵器形状的图案,以传蚕丝大战之风俗,谓之“祛蚕崇”。春暖花开,清明前后,民间艺人被东家请到农家厅堂养蚕场所表演,通过扫蚕花地歌舞表演,惟妙惟肖地模拟蚕事生产活动场景,来演绎完成一场祈祷蚕茧丰收的仪式。表演者大多为女性艺人,身着红袄红裙,头戴蚕花,发髻插鹅毛,一种掸蚕蚁的工具。左手托住铺有红绸、缀满蚕花的小蚕匾,右手执手柄上饰有蚕花的道具式“扫帚”,在小锣小鼓伴奏下登场,边舞边歌,寓意“晦气扫出屋,财宝扫进门”。艺人在表演时做出各种养蚕动作:掸蚕、采桑、饲蚕、捉蚕、上山等。东家与左邻右舍乡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德清扫蚕花地民间歌舞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中华舞蹈志》等书籍。2008年,德清扫蚕花地蚕俗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他文献
秋风渐起,记忆似是有味道的,那隐隐的桂花香又沁入心扉。在茅盾诞辰120周年的日子里,我再次走访茅盾故居。  沿着乌镇东大街一路前行,青瓦石墙、老街长巷,脚步渐渐缓下来,从都市的快节奏转而回到小镇的慢生活。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东市河的水静静流淌着,河水比上回来时更清澈了。船工师傅吱嘎摇着小船穿行而过,偶有不知何处落下的银杏叶
期刊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失去家园的胡卜人曾经找到他,请他写块碑刻在石头上,沉在水里,永志纪念。冯骥才被村里百姓的乡情所感动,特地去了一趟胡卜。  胡卜村世世代代的居民从未想过,他们的村庄有一天会从地图上消失。  这个位于新昌县新林乡七星峰下、梅溪水边的村庄,已经存续逾千年,然而由于“浙东引水工程”钦寸水库的修建,胡卜的梅溪胡氏子孙分散搬迁各地。  拿什么挽留你,胡卜?修族谱、修建一座保存古
期刊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说,金庸小说可以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  20多年来,文艺评论家龙彼德凭着对金庸小说的极度喜爱和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巨大热情,对金庸小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金庸小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怕读,因为诱惑力太大  龙彼德关注金庸小说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大陆掀起一股“金庸热”,盛况可用“洛阳纸贵”四个字来形容。
期刊
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火了,前来投资、创业的外国友人、客商络绎不绝。2016年9月21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中国与杭州市上城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德勤华永会杭州分所正式入驻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2016年10月8日,曾为首任中国银联董事长、总裁的我国著名金融家方建华接过聘书,正式成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首任“镇长”。  德勤的签约入驻,进一步完善了基金小镇的产业链构成。借G20杭州峰会的
期刊
2016年8月18日,由宁波市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排的多媒体现代舞剧《霸王别姬》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首演,这是继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音乐剧《告诉海》、景观剧《宁波的故事》之后,宁波市歌舞剧院的又一力作。舞剧首次尝试“创作在国外、制作在国内、市场在海外”模式的多媒体现代舞剧创制。  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表示:“故事是中国的,但表现形式是世界的。这部舞剧市场定位在海外,更多的是想走出一条不同
期刊
赶在“大师的起跑线:陈逸飞素描作品展”闭幕之前,9月22日,我在上海泰康路田子坊陈逸飞工作室旧址观看了这个非常难得的展览。田子坊是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时尚地标性创意產业集聚区,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艺术街的街标雕塑上方的飘带把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这次展出陈逸飞各个时期的素描写生共70幅,显示他扎实的绘画功底。这也是陈逸飞的素描作品第一次公开展示。  走进陈逸飞纪
期刊
我一生追求真、善、美,  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  一生艰苦创新。  ——刘海粟  2016年8月18日,刘海粟美术馆新馆正式在上海开馆迎客,《再写刘海粟》大展同日开幕。  今年恰逢刘海粟诞辰120周年。他17岁就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门美术学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将自己毕生创作的主要作品和收藏的珍品古画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此次《再写刘海粟》大展序厅为刘海粟十上黄山的装置艺术。展览分为
期刊
2016年8月5日至8日,英格兰乒乓选手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访华团来到浙江宁波,进行了为期4天的交流访問。今年1至2月份,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在英国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期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朵红牡丹铺出的文化新丝路,在宁波与英国城市间含苞绽放,展示美丽。  英乒团求战心甚切 蓝青校迎战洋对手  访华团一行28人,来访的Carlton Le Willows Acad
期刊
徐渭书画艺术大展2016年7月15日在绍兴市兰亭书法博物馆结束后即将踏上全国巡展之旅,首站11月29日在浙江温州拉开帷幕。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星光璀璨,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全才徐渭正是这星空中闪亮的一颗。这位绍兴人才盈千古,独树一帜,于笔墨纵横间孕育出一种不可磨灭之气,加之他一生坎坷的经历、狂放不羁的个性、不囿于世俗的看法,使他的书画作品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徐渭的作品大多散失各地,留在绍兴
期刊
新茶萌芽啦、新茶开摘啦、新茶上市啦……每年一进入春天总是有许多关于新茶的消息,像布谷鸟一声声叫着春天。有关茶的信息从来就不会淡出杭城。自2005年杭州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茶都”起,一年一度的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已然成为杭州这座“生活品质之城”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之一。2016年5月6日至9日,为期4天的茶博会以“茶悦世界,分享未来”为主题,论茶、讲茶、斗茶、品茶、茶艺比赛等精彩纷呈的茶事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