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宏观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1.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巨大
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使命,通常地它只对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能够进行较为有效的调控,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却无能为力。从目前发展趋势看,未来我国成本型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巨大:一是国际粮食供需趋紧,粮食价格进一步上行的可能依然存在。由于石化能源日趋紧缺,生物质能源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粮食作物被用于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导致世界性粮食供给总体偏紧。二是资源能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受各种因素影响,国际上油价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可能保持不断走高趋势。与此同时,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即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转变,理顺资源能源价格,让资源价格合理反映资源能源的稀缺程度、环境保护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三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围绕着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其中价格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的比重是一个重大举措。另外南方大范围雪灾、冻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也推动价格不断走高。
2.流动性过剩现象难以明显改观
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从2003年到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贷款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外汇流入比较多,国内银行间流动性偏松,资金充裕。
(1)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最直接原因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出口,加之人民币被低估,所以出口企业在产品价格上较国际竞争者而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持续顺差。因2007年8月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出口越多,国际收支顺差越大,一方面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央银行购买外汇而投放到经济体中的人民币(外汇占款)也随之猛增。同时,我国在政策上实施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再配合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热钱的流入。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仅1.67亿美元,1978年~2003年用了25年的时间达到4033亿美元。2004年~2005年两年就翻了一番多,达到8189亿美元,去年又增加到15282亿美元。
虽然中央银行为了缓解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收缩货币供给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及公开市场操作,回笼了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9%上调到14.5%)、5次加息,并且发行了巨量央票。但中央银行的这些调控行为,都是在外汇占款大量形成,流动性过剩已经出现之后,被动采取的,并无法遏制流动性过剩的源头,可以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指标不治本。
(2)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原因是广大居民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储蓄意愿。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投资理念和投资渠道的匮乏,我国广大居民有较强的储蓄意愿,相对而言,消费意愿不强(见表一)。无论是城乡居民储蓄水平居高不下,还是存贷差逐年加剧,都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可用资金过多。而商业银行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必然试图为过剩的资金寻找获利的机会(主要指发放贷款)。
资料来源:2001-2006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007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2001-2006年间(除2005年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始终保持在12%以上。银行的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了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大量银行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催生了资产泡沫。沪综指从2007年7月6日的3563点涨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
虽然中央银行屡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公开市场操作,紧缩商业银行可用资金,抑制银行信贷投放冲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过剩压力,抑制了由于过多而催生的资产泡沫。沪综指从历史高位6124点,截止到2008年4月1日跌穿3400点;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也有所放缓,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下降走势。但这些都是暂时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手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居民传统消费及储蓄习惯才是遏制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
3.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流入
理论上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取向主要是针对一般物价,而不应考虑资产价格,但实际中中央银行却往往不得不关注资产价格。否则,一旦资产价格破裂,必然影响实体经济。
美联储在次级债危机爆发后,随即进行降息和注资,即为例证。
但实际上,中国资产价格的上涨成因非常复杂,而且许多成因不是中央银行所够有效影响的。以房地产为例,2003年就被中央银行列为宏观调控的视野之内,但实际情况却是,房地产价格越调越高。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额很大且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是相当高的,2004年到2007年,其整体水平在40%以上,其中2007年则高达55.65%(如表2)。过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经济增加的状况是极不健康的,因此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国家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情况下,积极扩大内需成为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二、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依据
2007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已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首次出现变化,由2007年的“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彰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本次货币政策的调整,是自2004年中国开始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首次改弦易辙,政府的调控目标从07年的“单防”(防止经济过快增长),转变为08年“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据悉,倍受国内外关注的《循环经济法》草案预计2008年2月送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但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指标,加大了“十一五”后4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
三、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08年,为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方面,在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防止实体经济偏热与虚拟经济偏热的相互强化,形成全面过热的风险。具体的政策建议为:
1.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主要是考虑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需要加强金融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的增长。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应付资金流动性问题。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目标,从稳定需求,特别是股市和房市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历史测算,货币供应量年度增长率宜适当调控。在利率调控上,为防止贷款利率过高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冲击,可选择不对称加息,即暂时维持贷款利率不动,仅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实现存款实际基准利率由“负”转“正”。
2.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升值,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
2008年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度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不仅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更要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大于弊,对外可以降低进口成本,促进国内企业更多利用国外技术设备、资源和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内可以提高出口门槛,压缩国内落后产能通过出口继续生存的空间,加大推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缩小存贷款利息差,减弱商业银行利润对利差和贷款规模的依赖,从而有效地抑制商业银行过强的贷款扩张冲动;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升值固化的预期,这是目前金融政策最迫切的任务。
4.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就是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继续调整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节能减排和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要抓好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控制一般性支出;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提高投资使用效益。
5.多管齐下抑制物价上涨,不失时机地推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和税费改革措施
加大对农业、畜牧业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力争粮食稳产增产;充分利用国家储备吞吐量调控农产品市场,积极增加货源,保证市场供应,维护食品价格稳定;要加强价格管理,严肃查处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打破垄断,在一些垄断型行业,积极引入竞争因素,迫使垄断价格下降。2008年价格工作在以稳定农产品价格为重点的同时,必须把握时机,适时出台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相关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措施。
6.减少外汇流入,解决外汇储备过高问题
一是调整结售汇政策,逐步变强制结汇为意愿结汇,并加大对结汇的审核力度(国家外管局已于2007年8月13日宣布结束强制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结售汇)。措施旨在减少结汇,从而减少外汇流入。二是调整招商引资政策,限制引进先进技术以外的招商引资。此措施可以提高外资的运用效率,有效遏制不必要的产业资本及以产业资本为掩盖的金融资本的流入。三是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逐步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额度。此措施一方面可以使出口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国内资源的流出。
7.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五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六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1.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巨大
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使命,通常地它只对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能够进行较为有效的调控,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却无能为力。从目前发展趋势看,未来我国成本型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巨大:一是国际粮食供需趋紧,粮食价格进一步上行的可能依然存在。由于石化能源日趋紧缺,生物质能源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粮食作物被用于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导致世界性粮食供给总体偏紧。二是资源能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受各种因素影响,国际上油价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可能保持不断走高趋势。与此同时,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即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转变,理顺资源能源价格,让资源价格合理反映资源能源的稀缺程度、环境保护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三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围绕着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其中价格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的比重是一个重大举措。另外南方大范围雪灾、冻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也推动价格不断走高。
2.流动性过剩现象难以明显改观
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从2003年到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贷款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外汇流入比较多,国内银行间流动性偏松,资金充裕。
(1)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最直接原因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出口,加之人民币被低估,所以出口企业在产品价格上较国际竞争者而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持续顺差。因2007年8月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出口越多,国际收支顺差越大,一方面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央银行购买外汇而投放到经济体中的人民币(外汇占款)也随之猛增。同时,我国在政策上实施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再配合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热钱的流入。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仅1.67亿美元,1978年~2003年用了25年的时间达到4033亿美元。2004年~2005年两年就翻了一番多,达到8189亿美元,去年又增加到15282亿美元。
虽然中央银行为了缓解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收缩货币供给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及公开市场操作,回笼了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9%上调到14.5%)、5次加息,并且发行了巨量央票。但中央银行的这些调控行为,都是在外汇占款大量形成,流动性过剩已经出现之后,被动采取的,并无法遏制流动性过剩的源头,可以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指标不治本。
(2)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原因是广大居民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储蓄意愿。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投资理念和投资渠道的匮乏,我国广大居民有较强的储蓄意愿,相对而言,消费意愿不强(见表一)。无论是城乡居民储蓄水平居高不下,还是存贷差逐年加剧,都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可用资金过多。而商业银行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必然试图为过剩的资金寻找获利的机会(主要指发放贷款)。
资料来源:2001-2006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007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2001-2006年间(除2005年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始终保持在12%以上。银行的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了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大量银行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催生了资产泡沫。沪综指从2007年7月6日的3563点涨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
虽然中央银行屡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公开市场操作,紧缩商业银行可用资金,抑制银行信贷投放冲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过剩压力,抑制了由于过多而催生的资产泡沫。沪综指从历史高位6124点,截止到2008年4月1日跌穿3400点;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也有所放缓,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下降走势。但这些都是暂时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手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居民传统消费及储蓄习惯才是遏制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
3.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流入
理论上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取向主要是针对一般物价,而不应考虑资产价格,但实际中中央银行却往往不得不关注资产价格。否则,一旦资产价格破裂,必然影响实体经济。
美联储在次级债危机爆发后,随即进行降息和注资,即为例证。
但实际上,中国资产价格的上涨成因非常复杂,而且许多成因不是中央银行所够有效影响的。以房地产为例,2003年就被中央银行列为宏观调控的视野之内,但实际情况却是,房地产价格越调越高。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额很大且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是相当高的,2004年到2007年,其整体水平在40%以上,其中2007年则高达55.65%(如表2)。过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经济增加的状况是极不健康的,因此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国家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情况下,积极扩大内需成为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二、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依据
2007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已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首次出现变化,由2007年的“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彰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本次货币政策的调整,是自2004年中国开始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首次改弦易辙,政府的调控目标从07年的“单防”(防止经济过快增长),转变为08年“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据悉,倍受国内外关注的《循环经济法》草案预计2008年2月送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但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指标,加大了“十一五”后4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
三、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08年,为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方面,在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防止实体经济偏热与虚拟经济偏热的相互强化,形成全面过热的风险。具体的政策建议为:
1.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主要是考虑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需要加强金融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的增长。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应付资金流动性问题。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目标,从稳定需求,特别是股市和房市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历史测算,货币供应量年度增长率宜适当调控。在利率调控上,为防止贷款利率过高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冲击,可选择不对称加息,即暂时维持贷款利率不动,仅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实现存款实际基准利率由“负”转“正”。
2.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升值,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
2008年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度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不仅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更要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大于弊,对外可以降低进口成本,促进国内企业更多利用国外技术设备、资源和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内可以提高出口门槛,压缩国内落后产能通过出口继续生存的空间,加大推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缩小存贷款利息差,减弱商业银行利润对利差和贷款规模的依赖,从而有效地抑制商业银行过强的贷款扩张冲动;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升值固化的预期,这是目前金融政策最迫切的任务。
4.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就是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继续调整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节能减排和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要抓好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控制一般性支出;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提高投资使用效益。
5.多管齐下抑制物价上涨,不失时机地推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和税费改革措施
加大对农业、畜牧业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力争粮食稳产增产;充分利用国家储备吞吐量调控农产品市场,积极增加货源,保证市场供应,维护食品价格稳定;要加强价格管理,严肃查处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打破垄断,在一些垄断型行业,积极引入竞争因素,迫使垄断价格下降。2008年价格工作在以稳定农产品价格为重点的同时,必须把握时机,适时出台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相关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措施。
6.减少外汇流入,解决外汇储备过高问题
一是调整结售汇政策,逐步变强制结汇为意愿结汇,并加大对结汇的审核力度(国家外管局已于2007年8月13日宣布结束强制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结售汇)。措施旨在减少结汇,从而减少外汇流入。二是调整招商引资政策,限制引进先进技术以外的招商引资。此措施可以提高外资的运用效率,有效遏制不必要的产业资本及以产业资本为掩盖的金融资本的流入。三是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逐步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额度。此措施一方面可以使出口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国内资源的流出。
7.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五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六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