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已经从简单的知识认知转为生活化的理论教育,让学生在感悟现代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教育”。现代生活与信息技术是互通有无的,结合现代的教学理念,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是赋予当下课堂教学工作的使命,是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是本文所阐述的中心话题,点滴教学实践经验仅供同行们借鉴与发扬。
【关键词】物理 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学教师,必须敢于浪尖弄潮,才能适应于这个时代,才能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标准,才能迎合当下学生的需要。高科技的现代化社会需要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更需要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大批创新的人才。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具有的多功能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物理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结合有着“创新教育”深刻的内涵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就可以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改变传统的教育特色,将传统“一个教师面对一群学生的说教”转换为“学生面对有众多的专家智慧和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的知识再現”的授课形式。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就是将有效的物理教学资源投入到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能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都会熠熠生辉,让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真实而全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发展其创新思维,从而打造出一个高效的物理课堂。例如在学习《反冲运动——火箭》一节课时,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全新的科技背景:有关航天发射、空间站等的录像带剪辑,这些资源足以催生学生的航天梦想,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异想天开。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结合有利用实验的自主探究
传统的物理实验,受到诸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实验室规章制度制约着学生随心所欲的操作,实验教师惧怕发生意外事故或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受到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大相径庭,有时还会出现试验数据自相矛盾的局面。因此,实验课的教学还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这样既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缩小了学生实验中产生质疑的层面,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虚拟物理实验室中进行相关操作,则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在进行电学分组实验的学习时,倘若走进实验室,必须对学生再三强调:电池组不能短路、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不能接反、所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等等,像这样的实验在教师的“谆谆教诲”下左右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不利于形成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就能够自主探究实验,既不担心仪器的损坏又能驱动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提高对问题的发现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三、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互动中拓宽了师生探究知识的视野
信息技术时代,网络为现代高中教育提供了精彩纷呈的学科知识、教学资源等信息库,在这个多样化的信息库中,教师就必须学会大浪淘沙。网络信息库具有知识丰富、更新快、易互动、针对性强等特点,如搜索百科等;同时有些还能够提供同步教学、课堂学案、实验视频等多种资源,借助于相关的教育教学论坛,可以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如教师可以参与人教论坛、现代继续教育网论坛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共享这种信息交流,学校可以借助学科教学组的集体智慧,将相关资源下载或修改,然后上传到学校的资源库中,便于师生查阅、借鉴和利用,实现知识信息的最优化,从而开拓师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提升自我的学科素养。
当然,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对物理探究的情趣浑然天成,然而物理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初中获取知识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因此,建议教师创建自己的网页,将富有成见的教学内容和卓有成效的方法技巧整合到网页上,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分析、加工、释疑,使教学难度分解并各个击破、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网路信息将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融为一体,并参考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这样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提升了物理课堂学习的品味。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快乐体验,从而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融于教育教学领域是前所未有的绝唱。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相结合,不但驱动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知识追求,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课堂上参与意识,尤其是能够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方面更是如鱼得水。实践证明,只要对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深思熟虑,就一定能够将二者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完美的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创设一个高效学习的课堂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马塘中学)
【关键词】物理 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学教师,必须敢于浪尖弄潮,才能适应于这个时代,才能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标准,才能迎合当下学生的需要。高科技的现代化社会需要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更需要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大批创新的人才。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具有的多功能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物理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结合有着“创新教育”深刻的内涵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就可以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改变传统的教育特色,将传统“一个教师面对一群学生的说教”转换为“学生面对有众多的专家智慧和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的知识再現”的授课形式。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就是将有效的物理教学资源投入到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能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都会熠熠生辉,让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真实而全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发展其创新思维,从而打造出一个高效的物理课堂。例如在学习《反冲运动——火箭》一节课时,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全新的科技背景:有关航天发射、空间站等的录像带剪辑,这些资源足以催生学生的航天梦想,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异想天开。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结合有利用实验的自主探究
传统的物理实验,受到诸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实验室规章制度制约着学生随心所欲的操作,实验教师惧怕发生意外事故或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受到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大相径庭,有时还会出现试验数据自相矛盾的局面。因此,实验课的教学还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这样既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缩小了学生实验中产生质疑的层面,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虚拟物理实验室中进行相关操作,则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在进行电学分组实验的学习时,倘若走进实验室,必须对学生再三强调:电池组不能短路、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不能接反、所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等等,像这样的实验在教师的“谆谆教诲”下左右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不利于形成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就能够自主探究实验,既不担心仪器的损坏又能驱动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提高对问题的发现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三、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互动中拓宽了师生探究知识的视野
信息技术时代,网络为现代高中教育提供了精彩纷呈的学科知识、教学资源等信息库,在这个多样化的信息库中,教师就必须学会大浪淘沙。网络信息库具有知识丰富、更新快、易互动、针对性强等特点,如搜索百科等;同时有些还能够提供同步教学、课堂学案、实验视频等多种资源,借助于相关的教育教学论坛,可以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如教师可以参与人教论坛、现代继续教育网论坛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共享这种信息交流,学校可以借助学科教学组的集体智慧,将相关资源下载或修改,然后上传到学校的资源库中,便于师生查阅、借鉴和利用,实现知识信息的最优化,从而开拓师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提升自我的学科素养。
当然,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对物理探究的情趣浑然天成,然而物理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初中获取知识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因此,建议教师创建自己的网页,将富有成见的教学内容和卓有成效的方法技巧整合到网页上,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分析、加工、释疑,使教学难度分解并各个击破、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网路信息将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融为一体,并参考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这样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提升了物理课堂学习的品味。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快乐体验,从而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融于教育教学领域是前所未有的绝唱。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相结合,不但驱动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知识追求,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课堂上参与意识,尤其是能够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方面更是如鱼得水。实践证明,只要对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深思熟虑,就一定能够将二者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完美的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创设一个高效学习的课堂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马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