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几乎是很难用“日新月异”可以形容,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了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也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就是各中小学所关心的比较重大的问题。本文结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教育》课题的实际情况,论述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信息的显示呈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这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更具魅力,教学模式也与传统教学有了巨大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核心,所以探索一种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将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情绪方面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很好的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任务的设计要紧紧联系他们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要预测学生对这些任务会出现怎样的心理反应,以便有效保障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和课堂学习环境。
为此在教学中应采用超前预测备课法,提前几周进行前瞻性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这样会使教学设计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和改动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另外,还要对各个子任务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形成一个整体。比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形成一个“任务”系统,即将我们课本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形成一个前后有联系,有着明确教育教学目的、有层次、可操作的、动态的任务教学子系统和任务教学系统。
二、采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发现教学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教师要引出“发现点”。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发现点”组织讨论过程,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发现”的内容,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发现”。在教师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勇敢的实践,得到了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的喜悦比单纯教师知识的传授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小组协助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一般活动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以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电脑作品等)展示出来。例如:当教师在介绍“计算机病毒”时,可以安排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按照组长的分工,分别查找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危害及传播方法、如何防范等信息,开展研究活动,然后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最后以网页或演示文档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四、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由于其知识信息更新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科整合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中学阶段在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各学科之间、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和谐渗透式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应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模式的探索。
网络创设了一种信息时代中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网络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电子邮件收发、网上浏览、资料检索等计算机技术,为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同时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了渗透式教学。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信息的显示呈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这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更具魅力,教学模式也与传统教学有了巨大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核心,所以探索一种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将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情绪方面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很好的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任务的设计要紧紧联系他们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要预测学生对这些任务会出现怎样的心理反应,以便有效保障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和课堂学习环境。
为此在教学中应采用超前预测备课法,提前几周进行前瞻性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这样会使教学设计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和改动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另外,还要对各个子任务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形成一个整体。比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形成一个“任务”系统,即将我们课本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形成一个前后有联系,有着明确教育教学目的、有层次、可操作的、动态的任务教学子系统和任务教学系统。
二、采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发现教学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教师要引出“发现点”。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发现点”组织讨论过程,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发现”的内容,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发现”。在教师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勇敢的实践,得到了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的喜悦比单纯教师知识的传授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小组协助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一般活动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以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电脑作品等)展示出来。例如:当教师在介绍“计算机病毒”时,可以安排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按照组长的分工,分别查找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危害及传播方法、如何防范等信息,开展研究活动,然后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最后以网页或演示文档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四、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由于其知识信息更新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科整合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中学阶段在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各学科之间、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和谐渗透式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应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模式的探索。
网络创设了一种信息时代中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网络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电子邮件收发、网上浏览、资料检索等计算机技术,为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同时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了渗透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