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寓言中看主旨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aoyan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首先从反面入手来谈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他通过奇特的想象构想出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大鹏背与翼大而有力,“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如此奇雄壮阔,似乎十分逍遥,但是“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类比,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像一艘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原因是水浅不够负重。同样,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就没有负载巨大翅膀的力量。这个寓言形象说明了强大如大鹏者仍需凭借外力,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大如大鹏尚不能逍遥,小如蜩与学鸠,仅仅在地面与小树之间短距离地飞上飞下,却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大鹏高飞远行的壮举,这表现出蜩与学鸠的可笑和认识的局限性。庄子再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作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大鹏还是蜩、学鸠,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大鹏、蜩、学鸠的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也不一样。蜩和学鸠嘲笑大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大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有所待”。之后自然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这两个寓言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但又有小大之辨。庄子进一步用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来说明“小年”与“大年”的不同。接着引“汤之问棘”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这里实际上强调的还是认识上的深浅区别。
  人们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在空间上,蜩、学鸠、斥鷃这些只是小智,只可以“枪榆枋”“翱翔蓬蒿之间”,算不上“逍遥”;大鹏高飞万里,但需凭借风力,仍然难达“逍遥”之境。在时间上,“不知晦朔”“不知春秋”的朝菌、蟪蛄算不上“逍遥”;寿命久长的冥灵、大椿,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也难达“逍遥”之境。
  下面则由自然说到人,不仅那些于一乡一国有所作为的凡夫俗子算不上“逍遥”;不汲汲名利场的宋荣子嘲笑前面四种人,显得其修养不够,也没达到荣辱皆无的极致;得神仙之道的列子还需要御风前进,这两人也算不上“逍遥”。
  由此,作者顺理成章地点出真正的逍遥游:不需要依赖什么,不追求功业和名利,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得,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阅读寓言,不仅要感受寓言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形象感悟寓言所寄托的道理。
  熟读故事内容
  寓言是一种借助故事来讲述道理的文学体裁。其主题思想多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但作者往往会把深刻的哲理蕴涵在短小的故事中。阅读寓言首先要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例如,要读懂《逍遥游》,必须要非常清楚大鹏、蜩、学鸠、斥鷃等寓言故事的内容。
  明确谈论话题
  有些寓言会直接在结尾处点明寓意,如《伊索寓言》;有些寓言不直接点明,但结尾部分会另有一段话或几句话对故事的情节或结局进行评论,如庄子的《庖丁解牛》;有些寓言的寓意完全蕴涵在故事之中,寓意和故事情节密不可分,通过故事的表达,矛盾的展开和解决,寓意自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思而得之,如庄子的《逍遥游》。后两类寓言就需要我们去抓住话题,如《庖丁解牛》结尾文惠君所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就告诉我们这个寓言的中心话题是养生。《逍遥游》结尾则点明了主要内容是讲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可知这个寓言的中心话题是借“有所待”谈“无所待”的。
  分析形象特点
  寓言主人公可是人,也可是拟人化的物。寓言通常由人(物)语言和活动组成,因此,读懂寓言必须要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其次,作者在这些形象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自己的感情倾向,因此,读懂寓言必须善于发现作者对形象的褒贬。《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是通过外形和动作来描写的,蜩、学鸠、斥鷃的形象是通过语言来展现的。大鹏的形象在与蜩、学鸠、斥鷃的对比中反复出现,两处都写出了大鹏的巨大不凡,然而却遭到了蜩、学鸠、斥鷃的嘲笑。通过蜩、学鸠、斥鷃的语言可以看出它们自认为自己很逍遥,同样都是飞翔,大鹏要借助风才能飞到南海去。在这里,作者对蜩、学鸠、斥鷃进行了驳斥。由此可见,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受制于外物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大和小的区别。同样,宋荣子和列子虽然达到很高的境界,但还是“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
  抓住写作手法
  寓言中最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逍遥游》使用夸张的手法写鲲鹏之大,如“不知其几千里也”等;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五百岁、八千岁。用杯水可以承载芥草,芥能成舟,而杯却搁浅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解说了水浅难以承载大舟的客观事实。同时,以水喻风,以杯水无法承载大舟类比大鹏南飞需要有巨风承载。文中多次使用对比,如蜩、学鸠与鲲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在对比中使说理更充分有力,使主旨“逍遥游”更加彰显。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请分析该寓言的寓意,并谈谈你获得的启发。
  参考答案
  寓意:世界上没有什么有用和无用之别,只是实际的需要不同而已。
  启发:有的东西看似有用,实则无用;有的东西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对终日为名利奔走的世俗之人来说,文学哲学确实没用,但文学哲学探讨人生,教会我们如何过幸福的生活,其用不可谓不大。金钱的用处似乎很大,什么都可以买,甚至“有钱可使鬼推磨”,但金钱买不来的东西更多,比如爱,比如幸福,等等。
其他文献
易错点1 “非等可能”与“等可能”混淆  例1 如图,在等腰[RtΔ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  错解 在[AB]上取[AC=AC],在[∠ACB]内作射线[CM]看作:在线段[AC]上任取一点[M],过[C],[M]作射线[CM]. 则概率为[ACAB=ACAB=22].  错因分析 属策略性错误.这种解法看似很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代则表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本文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发展大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五个方面对“中华文化”的重难点加以例析,希望同学们在解这一类题的时候能从中得到启发。  例1 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晚”都有一个民族歌舞大串联的节目,诸如《和谐大家园》《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等。这表明
期刊
计算型选择题从整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显性计算题,即要进行具体的数学运算的计算题;二是隐性计算题,即无需进行具体的数学运算的计算题。下面对几种常见的计算题进行归类并举例解析。  一、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  例1 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种甲种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
期刊
纵观人类历史,从物质层面上来说亦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本文主要通过精选的材料型例题,对科技史内容从多个角度展开,化难为易。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例1 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革命”主要是指( )  A. “日心说”提出,将近代科学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B.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期刊
一、专门化、商品化的农业  例1 读美国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三种符号分别代表美国三种农作物的分布,这三种图例△●○对应的农作物依次是( )  [图1][甲][乙][丙][丁]  A.小麦、玉米、棉花 B.玉米、蔬菜、水稻  C.大豆、甜菜、蔬菜 D.甜菜、小麦、棉花  (2)图中乙地区农业发展历史上用水量曾较少,现在是该国农业用水量最大的区域,其主要原因是农业地域类型发生了
期刊
“新文化运动”的拟题范围很广,既可以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拟题,又可以其核心内容作为考查点,还可就其主要功绩设置考点。看下面的例题。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解析 “分析历史背景”即概括总结导致此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从横向的角度,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纵向的角度,可以从历史因素、现实因素、主观因素等方面
期刊
有人说:过去的就过去了。  有人说:过去的还没有过去。  看到这个悖论的人最初可能都会陷入迷茫和沉思:“过去的”是什么?它去过哪里?又留在哪里?  过去对人很重要。  过去对有些人来说是荣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个个都是丰碑屹立,碑文闪闪熠熠的是傲世功绩,被一茬一茬的文人书生作为典例而颂之赞之。  过去对有些人来说是屈辱。勾践沦为奴仆,卧薪尝胆,李煜身陷囹圄,痛省当年奢靡,司马迁受宫刑,遭百夫歧
期刊
西学东渐对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影响很深,其中许多知识教材讲得很清楚。本文主要从几个例题的解析加以说明。  例1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期刊
一、自然原因  例1 国际上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达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黄河流域为55%,内陆河流域为52.5%。据此可知,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灌溉农业发达  D.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高  解析 本题以各地水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不同为引子,引导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
期刊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遵循电子守恒,即氧化剂得到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或个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或个数)。若将电子守恒规律应用来解题,可以大大简化我们的计算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在“活泼金属与酸或水反应生成H2”中的应用  活泼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产生H2这类题很常见,其实质为:活泼金属失电子,+1价的氢得电子,而金属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H2所需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即n(金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