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向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課程思政”是新时代学校育人的创新发展。中职学校课程思政集中体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的价值要求,为学校“专业成才”与“文化育人”发挥着全息性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面临教师课程思政的观念意识弱化、学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断层以及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合力不足等实然困境。因此,中职学校需要营造课程思政氛围,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培养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开展课程思政课堂实践,提升课程思政有效性。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9-0044-04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体系。[2]遵从概念演绎的逻辑,一般而言,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常指借助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在促进中职学校“专业成才”与“文化育人”方面发挥着全息性作用。
   从已有研究来看,近年来研究者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程舒通立足课程思政的诉求,阐明了课程思政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进而总结了实践课程思政的途径。[3]盛杨通过分析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探讨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通识金课建设的实践路径。[4]杨修平则基于学科协同思维,探究了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学理依据、研究现状以及实践路径。[5]张小斌、吴小平则聚焦单个学校实际,基于课程思政的视域,思考了高职“双创”学科建设的系列问题。[6]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当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具有鲜明的聚合特点,即从层次上来看,高职多、中职少;从视角上来看,中微观多、宏观少。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的现实考量,从宏观的视角探讨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向,以期为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健康、长效、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学校是为国育才的重要场所,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7]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聚焦育人的价值本源,集中体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的要求[8],对于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目的性: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恩格斯指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9]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目的、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10]即是要回答“为了什么”的根本性问题,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不仅体现课程思政育人的本质要求,而且构成其目标确立的内在规定性,最终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个体发展的理想与现实诉求。
   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其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可以分析得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的合目的性要求教育的目标要充分满足政治和社会的教育要求,并最终指向个体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不是机械“职业人”的培养培训基地,而是个体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场,而课程思政恰是文化场运转的合理内核。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满足政治与社会的综合要求,体现教育的合目的性价值,共指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其育人功能。
   (二)合规律性: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满足于自身发展需求
   所谓合规律性就是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规律办事。[12]合规律性的重点在于活动的具体做法在理性上与认知上是否合理。从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来看,不论是理性上还是认知上,均符合客观规律,是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
   首先,就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而言,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在整个高中学校教育的整体中是至关重要的个体与部分存在,倘若中职学校不开展课程思政,则整个高中阶段的课程思政开展就是不系统的。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只有中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才能真正完善整个高中阶段的课程思政建设,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性要求。其次,中职学校通过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加之教师的加工与输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浸润教育有利于实现知识技能学习同价值引领与育人导向相融合,丰富中职各课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敬业精神、吃苦品质等,满足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需要。
   (三)合必然性: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协同于时代总体要求
   合必然性是理念导向实践的结果,符合社会等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能够与社会发展有效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开展,在最大程度上能够协同时代发展的总体要求。
   中职学校课程思政能够充分地将课堂教育的作用彻底地发挥出来,不但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能够将思想道德教育加以渗透。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愈加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民族就有希望”。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76.4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46%。[13]足以看出,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是整个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在中职学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符合“利用好课堂主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条规律。同时,从学龄分布来看,中职学校学生均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从这个层面来讲,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符合时代要求,并有效协同于时代总体要求,其发生发展具有时代必然性。    二、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实然困境
   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融合各门课程知识,不断挖掘各门课程中思政课程的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深入突出思政教学课题的有趣性,切实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相互沟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然而,目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师观念、育人体系以及育人合力等方面,直接影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融合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教师课程思政的观念意识弱化
   教师的观念意识是决定中职学校课程思政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多大程度顺利开展的关键性因素。目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部分教师存在观念意识不强的问题,进而影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良性发展。
   首先,目前部分中职教师缺乏“育德意识”,缺少对于立德树人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没有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对自身的主体责任不够明确,没有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分析研究并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使之渗透至日常教学中,无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浸润结合。其次,由于受到学科本位影响,各科任课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科知识内容本身,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的环节,他们只需要把学生的技能培养好就行了,往往忽略知识背后深藏的思想意识。同时,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中职思政课课堂教学目前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教学策略单一,教学方法简单,“一讲到底”“照本宣科”“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普遍存在,简单地将思政课演变为“综艺课”“视频课”“班会课”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当然,有些专业课教师也面临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对于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基本的思考,没有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要素,等等。凡此种种表明,课程思政的理念在中职学校教师中观念意识弱化,尚未入脑入心。
   (二)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体系断层
   目前来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体系存在断层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支撑贫瘠,现有的研究对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关注较少;二是就中职学校内部而言,各学科之间的紧密性与联系性不够,内部要素与内容零散存在。
   当下,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在各高校开展较为丰富和多元,从高职院校到综合性大学,从理论课程到各种实践课程及创新教育等,探讨广泛且深入。但在中职学校将思政课程融入学校各科教学探讨和研究不普遍,大多集中于某一学科与思政课程的研究,很少将学校各学科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并加以系统研究。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课程各有各的体系,在教育教学中基本以各自体系,即主要以知识体系为主,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角色,尽管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渗透了德育的理念,但是涉及内容较零散不成系统,涉及视角较单一不立体。中职课程思政体系尚未构建完成,育人合力尚未体现,与国家提出的“课程思政”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差距较大。
   (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合力不足
   从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过程来看,目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存在合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育人意识上的合力不足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合力不足。这种合力不足严重影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性与融合性。
   首先,在育人意识上,顶层设计与基层跟进之间存在合力不足的现象。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是职业学校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从理念层面应该对职业学校进行明确的要求与设计,但是具体到学校层面,目前有些中职学校将育人工作流于形式,单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而不管课堂育人效果。例如,有些学校开展的课前五分钟讲思政活动,这种机械的、“骨肉分离式”的说教难以取得真正的育人效果。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很多中职学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课占比较重,部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认为学校已专门开设了德育课程,育人工作是德育课的任务,专业课就是应该专心讲专业,让學生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在组织教学上,中职教师基本上是走出校门再走进校门,相当部分教师没有社会实践经历,课程内容无法与行业融合,与社会接轨,盲目强制灌输,无法实现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无法有效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各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尚未达到,教育合力远未显现。
   三、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应然路向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以整体形态存在的,并且其中的每个子系统都会以特有的功能保障整体系统的良性运转。[14]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应强化协同意识,注重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突出价值导向,形成思想育人的新格局。
   (一)营造课程思政氛围,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
   综合来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念意识不强,因此,立足现实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未来,营造课程思政的氛围,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至关重要。
   首先,营造责任意识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是办好中国事的关键点,各级党委部门必须要把思政理论课的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程”[15]。因此,就中职学校课程思政而言,重要的是营造责任意识氛围。应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思政领导与管理机制,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真正地融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如某中职学校成立书记、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实践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思政实践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和任务,统一全校各部门及教职工的思想,树立全校课程思政意识。
   其次,营造教改研究氛围。以党支部建设为载体,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育的论述等思政理论为党建主题,深刻领悟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发挥党员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营造全校学习课程思政、实践课程思政的教改研究氛围。因此,一方面应修订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文化基础课程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注重专业建设中的资源挖掘,在资源挖掘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进而将这种元素的融入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切入点,营造适宜课程思政开展的氛围。    最后,营造环境育人氛围。育人育才是中职学校最基本的目标,也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功能定向。因此,应以环境文化打造为载体,全面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采用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并且在各学科中都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协同效用,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学的指示与中职学校、各专业班级文化的内在联系,形成接地气、能操作的标语、图片等环境育人氛围。
   (二)培养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与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与深度,因此,精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思政教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是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然选择。
   首先,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各课程思政教师研究小组,用专家讲座、自主学习、主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等系列有关教育的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理论、课程标准等理论学习与研究。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以此转变教师“教书”与“育人”两分离的育人观念,改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错误观念,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其次,开展人才素质需求调研。以教师企业实践为载体,深入学校开设专业的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人才素质需求调研,了解各行业企业需求与其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对照学校人才培养现状,找到不足与短板,明确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还要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精准选择适宜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精神教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当然,还要以必要的理论学习平台作为支撑,让中职学校教师真正做到在跨界中学习,在学习中跟进,在跟进中协同,在协同中共生,进而实现“走在前”,发挥引领作用。
   (三)开展课程思政课堂实践,提升课程思政有效性
   课程思政的效率、效益是当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理应关照的重要问题,应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课堂实践,提升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首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思政与课程的融合度。每门课都蕴含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中职文化课与专业课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技能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学校搞好顶层设计,协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校拟由各科党员骨干教师牵头,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厘清立德树人与课程建设理论、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等课程载体的逻辑关系,系统挖掘各门课程中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等思政元素点,形成各门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中,教师可借助各个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借助教材内容拓展延伸相关话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诗词、诵读等为载体,让学生体会中文韵律之美、中华文明之美,坚定文化自信。英语教师可以借助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介绍与对比,在跨文化理解中体会探索、坚持、和美、创造、感恩等主题,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思维差异,增强国际理解,坚定文化自信。机电技术与应用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机械制图课上将职业教育的热点词汇“工匠精神”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绘图、标注上注重细节,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让学生谨记诚实守信、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观。在实践操作中严格执行“7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潔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ing)规范化管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探究原因、摸索规律、勤学苦练的职业素养,对学生在实训环节出现的粗心大意、畏难退缩、乱扔垃圾等不规范动作进行现场纠正,培养学生守规则、会合作等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感悟这一极具亲和力的职业礼仪背后所蕴含的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自然流露出对工作的热爱。
   其次,开发课程思政资源,丰富课程育人载体。课程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基础与条件。各学科教师需要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厘清其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从专业发展和课程特色的角度出发,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开展工作,从而有效实现知识能力培养和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各中职学校教师要从原有的学科教学思维的束缚中脱离出来,把育人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根据各专业学生学情,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基于教材体系又不囿于教材知识,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习实训等为各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载体,开发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微课、活动方案等相关资源,提炼出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然后从小处入手,就细微处发挥育德功能,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最后,开展课程思政大赛,打造课程育人展示平台。各课程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课程与德育课形成协同效应。以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课程思政优质课大赛和课程思政论文大赛等教学大赛为抓手,推进课程思政课堂实践,实现教师有目的育人、学生水到渠成的成长。此外,也要注重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厘清立德树人与课程建设理论、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等课程载体的逻辑关系,抓住“培养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和开设专业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系统构建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46-51.
   [3]程舒通.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诉求、价值和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72-76.
   [4]盛杨.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通识金课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6):89-93.
   [5]杨修平.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理据、现状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36-41.
   [6]张小斌,吴小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双创”学科建设的思考:以江西旅游商貿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9(11):124-128.
   [7]王景云.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186-191.
   [8]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项久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J].江汉论坛,2014(7):21-25.
   [11]吴艳东.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内涵、本质与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58-63.
   [12]沈阳.构建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科学社会主义,2007(2):99-10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3-1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14]成婧.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4-68.
   [1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编辑 尹 军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国内毕业生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内卷现象不断加深的综合情况下,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从内部条件来说,环境设计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牵涉范围极广,层次多样,学科理念繁杂。基于两点,引入STEAM理念来合理地、巧妙地、恰当地将环境设计专业与校企合作融合,为进行创新的实践教学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STEAM理念;环境设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中图
纳木义语有8个不同形式的存在动词。本文在对纳木义语存在动词进行细致描写的基础上,分析各存在动词使用的制约因素及其侧重点,用语义地图模型构建其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并通过一词多义对纳木义语存在动词的来源进行探寻,以期为藏缅语存在动词的跨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个案材料。
蒙古语的存在动词虚化出多种意义,表示复杂的语法功能.本文用《蒙古秘史》语料,全面考察中世纪蒙古语存在动词的判断系词、领有义动词、持续体标记、完成体标记、可能情态标
绘本叨叨经  嘿,小朋友们,我是一本和大自然有关的书。我的“外衣”上有美丽的花朵和它的种子。你们旅游的时候可以乘坐很多交通工具,比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植物们没有交通工具可以乘坐,可你们还是能在一些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它们,比如石头缝里、广场的角落里,或是高高的房顶上……它们究竟是怎样到达这些地方的呢?走进我,跟这些种子一起开始惊险的旅行吧!  书名:《一粒种子的旅行》  文、圖:[德]安妮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以创新精神采取有力对策应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在突出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狠抓落实教育整治、彰显群团工作特色等方面不断强化,努力构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关
侗语北部方言名词性领属结构在整体上呈现为固有的NG语序和借用的GN语序共存、有标记形式和无标记形式共存的情况。其领属标记可分为附核标记和附从标记,有汉语借词和固有词汇语法化两个来源。领属结构类型的选择受语义、句法、语用、音节特征等制约。与南部方言相比,侗语北部方言名词性领属结构较为复杂、易变,经历了从单一类型向多种类型发展的过程,其多元类型的形成机制既有语言接触的外部动因,也有语言内部机制的互动因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由中
期刊
[摘 要] 所谓育人先育德,实现立德树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国家对教育愈加重视,各大院校应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在教学中重视思政方面的内容,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教育理念,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完成课程思政建设。具体阐述了课程思政在高校西班牙语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西
[摘 要] 生物化学是高职医药卫生类一门较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使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物化学的教学方式亟须改变。就高职生物化学教学目前面临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关 键 词] 案例教
今jīn天tiān是shì5月yuè1日rì——五wǔ一yī国ɡuó际jì劳láo动dònɡ节jié。我wǒ问wèn妈mā妈mɑ:“劳láo动dònɡ节jié是shì什shén么me节jié日rì?”妈mā妈mɑ告ɡào诉su我wǒ:“劳láo动dònɡ节jié就jiù是shì劳láo动dònɡ人rén民mín的de节jié日rì。”  我wǒ想xiǎnɡ:我wǒ也yě要yào帮bānɡ助zhù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