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力

来源 :名校·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ncha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造成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创造力呢?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巧设情境、设疑启思
  巧设情境、设疑启思是教师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将思路引向深入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喷泉实验中,我这样设计问题:(1)喷泉的动力是什么?(2)为什么开始要挤入少量的水?目的是什么?(3)如果不用氨气是否可以换成其它气体?(4)是否可以将水换成其它溶液?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我先让学生分析了原理让他们自己提出可能性,并用实验来验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还要能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时思考难免不全面,教师应能及时引导,但始终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力。同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后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为创造性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研究探讨、引导解难
  在教学时我采用课堂探究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例如:我在做练习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足量的镁粉与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了减慢化学反应速率,同时不影响产生氢气的量,可以在盐酸中加入( )。
  A.MgO B.NaOH C.CH3COONa D.K2CO3
  讲完这一题后,我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讨了一下,还可以加什么?学生设计:加水。我说这个太明显了,能不能换一下。你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这下来了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同学们设想了几种可能性,并进行了验证。最后同学们兴奋的说,可以换成与盐酸不反应的溶液,以出题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设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三、多解求异、发散练习
  在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比如在讲解练习题时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例:将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15g,加入150mL稀硫酸中,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氢气1.68L,同时铁和氧化铁均无剩余。向溶液中滴入硫氰化钾溶液,未见颜色变化。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而且使铁完全转成沉淀,共消耗3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200mL,原硫酸溶液的浓度是( )
  A.1.5mol·L-1 B.2 mol·L-1 C.2.5 mol·L-1 D.3 mol·L-1
  [解析] 解法1:一般同学们都会想到用列方程式的方法来求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换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快速计算出结果以节约时间。同学们积极讨论又想出其它方法。
  解法2:根据溶液的电中性计算。反应终了,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只有Na+和SO42-,由于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等于阴离了所带负电荷,所以列关系式求解。
  解法3:分析整个反应过程会发现:所加硫酸的量与所加氢氧化钠的量之间有一个等式关系,列式计算即可。这样解题又简单又快。
  这样通过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常规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可以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逐步体系化、综合化,学生思维得以拓宽,创新能力得以激发。
  参考文献:
  [1]王军翔.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书 [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标下,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初中数学 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不少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笔者在看了几篇关于初、高中教学衔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新教材纠正了旧教材那种过分强调推理的严谨性,以及渲染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而是提出了新的观点“合理推理”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本文就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做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推理能力 培养  长期以来,高学数学教学一直强调教学的严谨性,过分渲染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动活泼的合情推理,使人们误认为数学就是一门纯粹的演绎科学。事实上,数
期刊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提高学习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实践初探。  【关键词】情境 挖掘 初中数学 生活  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
期刊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基本课题。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学习,有利于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建良好的软环境,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充满激励的课堂氛围。如何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课堂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课
期刊
中年级是小学作文的起步阶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
期刊
在初中历史课现实教学中,教师讲“框框”学生背“条条”的现象随处可见,由此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厌学,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认为要突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顺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使空泛的课堂教育转化为学生实在的提高历史素养,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经多年实践,本人总结为“历史四步教学法”,
期刊
【摘 要】指导学生写作,教师的精批细改,自然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使之在自改、互改中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以改促写,最终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亦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作文教学 相互修改 自我修改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作文教学
期刊
小学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孩子来说都感到头痛。因为在这个时期,有些孩子觉得无内容可写,无法入手,有些孩子即便是写了也只是简简单单,像记流水账。而老师呢,也很茫然,不知道怎样更好的指导学生写作。  笔者认为,对于起步阶段的习作指导,重点在于兴趣的培养,读写结合,范文引路,注重积累,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激趣,诱发动机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
期刊
汉语拼音对于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识字和学习语文的基础工具;要想学好语文知识必须学好汉语拼音。那么,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轻松的情境中愉快地教学汉语拼音,并取得最佳效果呢?  汉语拼音教学是枯燥乏味的,若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就会很容易使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兴趣的产生是学好汉语拼音最为主要的一步。应当把拼音教学在寓教于乐中开
期刊
【摘 要】初中课堂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了我国青少年汉语言教育的关键,如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依然比较守旧,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因此,要想提高小学汉语言教学的质量,首先需要学校及老师大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明确目的,积极努力地探索新形势下初中汉语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模式 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