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88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以教材、与教材配套的资料为主要课程资源,以教师的语言、板书、音响为主要教学媒介,以教师讲解作品的相关知识、播放音乐、学生聆听音乐为主要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情境单一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音乐鉴赏感受不深,理解不全,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策略。那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
  兴趣是学生主动、愉快学习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哲理性言辞无不是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而富有艺术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蕴含的独特的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一个有效手段。
  课例1:《高亢的西北腔》——学生一进教室,映入他们眼帘的是大荧幕上黄土高坡的图片,耳朵听到的是王宏伟的《西部放歌》,在这样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下学生一下子从江南来到了大西北。这时有学生就会说:“嗬!那里真是千沟万壑啊!难怪这歌声这么高。”有的说:“那里的歌好像叫信天游。”还有的说:“有个叫阿宝的,就是唱这样的歌的。”看来学生们已经进入状态了,这时教师再介绍西北的民歌就顺水推舟了。
  课例2:《神童莫扎特》——如何让学生一下子对这个几百年前的音乐家产生兴趣呢?我想,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有情感共振。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流行歌曲,我就从流行歌曲开始。我播放S??H?E的歌曲《不想长大》,再播放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播放时并不向学生说明这是谁的作品)。
  生:这两个曲子很像。
  师:到底是别人引用了S??H?E的作品,还是S??H?E引用了别人的作品呢?
  这时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介绍这个曲子和作者。
  情由境生,一定的环境或情景是情感的催化剂。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关注物态环境布置,渲染音乐情境
  教学环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课堂生活的组成部分,当学生置身于音乐环境中,他们会更好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一般而言,教学环境分为两大类:一是物态的教学环境,二是师生心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了民主、互动的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与营造,而忽视了对物态的教学环境的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来装饰音乐室,使物态的教学环境与音乐内容有机融合与沟通,就有可能放大环境的渲染功能。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和联想,在逼真的氛围中理解音乐的本质内涵。
  例如,在让学生欣赏《十面埋伏》时中,笔者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按其意蕴去装饰教室,将教室营造为一个楚汉之争的古战场。同时,通过教室内桌椅摆排、学生座位的变换以及教具、道具的充分利用,有效地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教学中,笔者又引用了李清照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并展示教学挂图,力求图文并茂,从而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霸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古诗意境来营造、装饰教室环境,利用与音乐内容相关的古诗教学挂图帮助学生增进对乐曲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树立起音乐教室的环境也是一种丰富的课程资源的观念,较好地用好这一营造艺术氛围的载体。
  三、突出媒体合理运用,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只有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融入音乐情境之中,从而接受音乐的熏陶,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使得音乐情境的创设如鱼得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与音乐的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相对应、相协调的教学情境,选取恰当的音乐背景、合适的图片、动画、照片与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系统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还原、再现作品情境,体现音乐的形象性。如在教学歌曲《蒙古人》时,笔者首先制作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无比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奔驰的马群、洁白的羊群和愉快劳作的人们;蒙古包中飘出袅袅炊烟,人们过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同时响起了蒙古马头琴悠扬的琴声……在这种极具蒙古特色的旋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感受音乐的兴趣,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音乐形象与情感,使他们打心底里喜欢这首乐曲。
  四、强化音乐实践活动,展现音乐情境
  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也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而情感体验通常是要借助活动而培养、获取的。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抒发。其中,表演是最为直观的。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现。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即使观众听不懂表演者的语言,也会体验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是因为演员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形体语言艺术,使观众在听不懂语言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形体语言而掌握演员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情节。
  五、创设问题情境,以境思情
  如在欣赏《中国歌剧》时,我开始先以设问导入:“同学们听过歌剧吗?”回答都没有听过,当我唱起《北风吹》时,同学们一起想到并说出是《白毛女》片断。接着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白毛女》的影像,让学生说一说歌剧是怎样的一个概念,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导入了所要学习的歌剧。正是通过类似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再如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这一单元中,我首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通过播放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以及藏族同胞去布達拉宫朝拜等的影像片段,抓住学生的视线,将学生的思绪吸引进来,让学生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中认识、理解。教师可用下列话语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而且大多能歌善舞,在他们聚居的地区流传了大量颇具特色的民歌和舞蹈音乐。下面,我们来聆听几首不同民族的作品。”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主题下,教师可直接切入对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等内容的欣赏。
  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要素之一,这就要求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是赋予音乐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之举。在情境中学习音乐,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全面达成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老师而言,任务更为艰巨,为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时效性,实现课程目标,有必要研究如何把握运动与健康两条主线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运动;健康;教学  体育课的教学中,积极的情绪有增力效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学校体育教学也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体育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老师而言,任务更为艰巨。大家都是从头开始,没有借
期刊
通过这几年的高中教学,我发现许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错,单元考试成绩很好,但做高考题总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并不是题目太难,而是学生做题时,由于紧张易犯错误。这刚好中了出题者设的陷阱。再加上高考生物题量少、分值大。所以,成绩不理想就在所难免了。  下面是我对高考中学生容易犯的一些知识外的错误的分析,以及我认为应采取的对策:  一、未认真看完,便开始答题  由于学生平时复习已做了大量的题,高考中难免有
期刊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应该是最具个性,最需情感投入,最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文教学只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束缚,提升到关注个体生命的层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活境界,写出个性化的习作。  所谓作文创新,就是要言别人之未言,说别人之未说,
期刊
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種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学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根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严重失衡,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出发做出战略选择: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关键词:结构失衡;职业教育;学习型社会;終身教育
期刊
素质教育赋予小学数学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所呈现出的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
期刊
摘要:诗是诗人生命和情感的再现,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泉水。冬青先生的诗正是如此,他不为红袖添香,也不为风暴海洋。这些诗,是他的心灵之歌,是他生命的旋律。他用诗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情感历程、生活步履,在文字的调遣和艺术的想象中,让生命获得了快感,同时也表达了他的一份社会责任心。  关键词:冬青;诗集;《爱的旋律》    在影视和网络文化日益发展和繁荣的今天,我不知什么原因,往往无端地生出一些
期刊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我们进一步强调学校的德育工作,这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期刊
编者按:冬青诗集《爱的旋律》近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情天梦海》《乡音乡情》《海阔天空》《古韵悠悠》《诗行漫步》五卷,收录了诗人近年来潜心创作的涵盖爱情、亲情、友情,汇聚人间真情大爱的诗歌作品68首,反映了一位现代企业家对心灵家园的执著坚守。    冬青,本名陈显洲,重庆江津人,现居四川成都;爱诗习诗多年,诗作散见于各级报刊,部分诗歌作品被收录年度选本,现为成都吴芳吉研究会顾问,成都江津
期刊
当今社会,各种技能的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学习,作为联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重要活动,越来越重要。 “活到老,学到老”,即终身学习已成为生存需要,通过自学跟上时代步伐已成为共识。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便于其“超前学”,使学生潜在的水平得以实现,以更好地解决现实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促进学生充分认识自学意义,增强自学动力  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