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渗透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your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语文教师认为环境教育是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事,语文姓“语”,它与环境教育无大关系。也有人觉得环境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在语文学科中很难渗透。其实,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很有必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语文学科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和作用决定的。“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并不是二者选一的关系。环境教育要求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所以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密切联系,因为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是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还由语文教学目的所决定。“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存亡与兴衰的大事。祖国优美的环境靠一代代人去创造。努力保护和改善祖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有时还体现在语文教材上。许多课文的内容,特别是科普说明语文同地理、生物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少涉及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弄清楚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必须渗透环境教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领悟了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进行渗透教育呢?。
  一、从字词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文中出现一些环境基础知识的名词,要讲清其词义,渗透环境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事。有些名词如“龙”、“犸”等,看来与环境教育无关,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花三两句就能使学生受到一次环境教育。“龙”除了传说中是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及帝王的象征外,还有一种解释是“近代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脚有尾的爬虫”如恐龙、翼手龙等。它们生活在广阔的湿地,吃大量的藻类植物。地球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早就灭绝了。“犸”是古哺乳动物,近似现代象,身披棕色长毛,门齿向上弯曲,以绝种。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毁,珍禽异兽就会灭绝,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目的地请学生在课内外收集一些词语,即可使学生积累词汇,又能使教师见缝插针地渗透环境教育。比如:收集跟竹有关的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是因为中国盛产竹。现在多生长在南方,秦汉以前北方林木密布,草地丰泽,气候比现在还温暖,黄河以北的地区还盛产竹。这样,古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真不可一日无此君耶。”(苏轼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如果古代气候也像现在这样,黄河南北就很难植竹,就不可能产生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了。可见,生态环境同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系。
  二、从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时,有些科普说明文容易渗透环境教育,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环保方面的知识,例如:《黄河象》、《只有一个地球》等,像《只有一个地球》的第四自然段:“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环境教育的材料,课堂教学时不能一晃而过,教师可画龙点睛地指示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三、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渗透环境教育
  学生习作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式。每个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两次成功的环境内容的作文,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相辅相成。
  环境教育题材的作文要因地制宜,不要脱离本地区实际。要针对本地区环境问题的实际去写,通过观察、调查、访问,人地协调观念。收集材料,找出症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学生都能写出成功之作。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只要我们教师胸中有“环保”,那么语文教学一定能成功地渗透环境教育,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  一个人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就离不开他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
期刊
语文课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进行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既教书又教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语文课教学要达到上述目的,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突出教材,紧扣中心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目标制定要突出教材中心和重点。目标过高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学生积极性;目标过低,使学生不善用脑思维,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紧
期刊
【摘要】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本文从如何创设问题,创设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形式有六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说明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正是顺应新课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符合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问题;课堂教学  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主张高中教育应为
期刊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以及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目前各地都在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必修课也巫待改革,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好多人的思想动态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
期刊
【摘要】《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可从如下理解:1.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2.教学内容选择到教学评价实施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3.学生各自条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差异,选择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达成目标的时间和程度不一样。4.关注体育学习的“弱者”。中学体育教学采用男女合班教学的方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体育课上表现出来的性
期刊
【摘要】如何培养理论扎实、操作水平出众的技能人才,是焊接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模块化教学、因材施教、采用多媒体教学、评价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焊接教学;模块化;个性差异;多媒体;评价  随着生产的发展,焊接技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它要求焊接技术人员不但要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行。但目前,因学生往往"知识水平参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低年级的教材要学生多认少写。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量将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学期要让学生认识400多个汉字,这可是一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再加上汉字又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但不会提高,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如何避免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让学生轻松识字,快乐学习呢?笔者结
期刊
作文的辅导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有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更怕上作文课。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农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应有效利用农村特色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因地制宜,制订训练计划  农村地区的学生与城市的孩子因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认识事物,接受的信息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例
期刊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科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
期刊
【摘要】高中化学竞赛,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一项国家级学科赛事活动,也是中学生智力、素质的一项学科竞赛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化学竞赛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如何提升辅导的效率,我们的策略是:(一)主教练负责制管理模式(二)多样的竞赛辅导形式(三)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内容,夯实学生基础(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五)培养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