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中的自我实现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xw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写意精神是中国绘画最优良的传统之一。中国人物画创作者如何在绘画的“真放”中“尽精微”、“致广大”,在笔墨中探寻人与绘画之间的不断嬗变的微妙关系,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从意象造型、色墨关系、形式构成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绘画的某些特性,以此为入口,论述笔墨中自我实现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意象 笔墨 色彩 形式构成 创造 自我
  
  一、意象造型
  “有象可据,随心造型”这八个字,可勉强概括为中国画的造型原理。此所谓“象”是物象之“象”,“随心”便是重主观精神之意。注重表现、写意,认为艺术是表现审美主体在感受外物时所产生的情意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可上溯至华夏文化的源头。经由形象,并超越形象之外去表现人的情感、气质、意志,放弃纯客观的模拟再现,直抒作者胸臆,直追对象内在生命意象的显现,可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中得以应证。画家作画时将主观审美趣味和意念之象移入审美对象中,心有主宰,胸储造化,不为对象所累,这一弃一取,主客体合一,经大师手笔,顿生意象。“得之于象”(生活中具体原型)又“弃之于象”(妨碍艺术创造的具体原型),留下的便是具有形式意味的意象。
  “尚意形神,似焉不似”,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物画艺术造型,在“似”的把握方面,取得了超越历史的突破,但在“不似之似”的研究方面,相对于山水、花鸟仍显薄弱。
  在西方,认为艺术是审美对象的再现,崇尚“忠实再现”客观对象为最高境界。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的绘画来看,便可知其是“模仿的艺术”。印象派后期,画家主观情感的表现才得以注重。到了近现代,非具象、抽象的出现,现代主义绘画又摈弃真实,无视对象的客观反映,以绝对超越的姿态去对待传统。然而,近现代的中国艺术观念,重“外形”的同时,又重“内象”,温文尔雅,没有像西方现代艺术那样与传统相去甚远。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抽象美”意识早于西方,然其发展缓慢审慎,这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民族审美心理和民族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中国绘画艺术从来没有达到西方绘画艺术中的“似”,也从没有出现过西方现代绘画中纯抽象意义上的“不似”,中国艺术家倾心于“不似之似”(明.王绂)、“似与不似之间”(现代.齐白石),在具象和抽象之间保持神圣的距离,以离得和,“不似之似似也”(清.石涛)。
  多年来,在美术院校的中国人物画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中,临摹和写生是基础课程的两大环节。临摹是中国画入门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了解、掌握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写生则是以模特为表现对象,提高学生把握造型和笔墨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光强调“以形写神”,重结构及形象特征的掌握、强调笔墨技巧对物象质感的表现,同时还应注重默写、背写能力的训练,并将形式构成、意象造型的研究探讨融于写生训练中去,从而提高对中国绘画的精神特质和人物画造型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这里,表现尺度的把握显得极为重要。
  中国人物画的表现不是“纯具象”或是“纯抽象”,中国绘画一旦达到乱真酷似,恰恰丧失了中国绘画的精神要义;然而,纯粹意义的抽象,将一切造型都支离分解,人物成为难以辨认的符号,人物也失却了作为人物画主要内容的必要性,人物画意义也便消失了。在此,意象造型对中国人物画而言,应针对不同客体进行不同的主观表现,从对象内外关系、形态结构出发,抽取既有个性特色又带普遍意义的特征,强化处理,创造出来于生活原型有胜于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写实形象,经过中国式的抽象,产生真挚动人的艺术形象,中国人物画的前景才是广阔的。
  二、墨色互补
  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占有重要地位,历来有重色彩表现的工笔重彩和没骨彩墨画。中唐以前,中国绘画的色彩金碧辉煌、斑斓驳彩,以敦煌壁画、盛唐重彩最为突出。但是,虽然色彩大量使用,笔墨为要依任然是传统人物画的立足点。晚唐以后,逐渐占据画坛主流的是“水墨渲淡”的水墨画。“水墨画”是以墨在水的稀释下,与纸相互作用,在用笔的基础上发挥墨兼五色的相互渗透,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的绘画形式。这种绘画形式正合中国人的胃口,并把它认定为中国画的艺术特性加以理性肯定。 “运墨而五色俱”,水墨取代设色绘画而独步画坛,此原因是诸多历史文化的外在因素造成的。出了社会的、政治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文人绘画的推崇。推崇文人画艺术的中国历代知识阶层,鄙视工整富贵的设色绘画,不屑用色大胆的民间绘画,贬斥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视色彩艳丽为媚俗……,士林文人追求虚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与水墨渲淡的情绪渲泻不谋而合,不同浓淡的墨色在中国人的眼中,具有其他色彩替代不了的东方哲学意味。这种审美定势促进水墨高手不断出现,水墨画地位日益隆盛,色彩渐居次要地位,中国画逐渐形成了以墨和留白为基调的笔墨语言而千载不移。
  在宣纸上作画,细腻的墨由于水的作用,自然渗化,形成氤氲流动的韵律,这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当墨在水墨写意画中作为基础表现色,其浓淡干湿分别代表了一种色相,并具有色彩倾向的象征意味,成为一种情绪表达的“音阶”。讲究笔墨趣味,是水墨人物画的重要特点之一,整个画面主要靠墨色来表现。这种表现不是描写明暗变化,而是追求黑白分布的美。现在画画,追求“水墨为上”,其实就是这个传统的延伸。有人在宣纸上用颜色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色彩而弱化笔墨,即使画得很逼真,很具体,也觉得不是水墨画的审美要求,没有太大意思。怎样处理墨与色的关系,如何保留水墨精妙的同时揉进现代绘画的色彩,使中国画的色彩一如意象造型,具有不似之似的、强调理性情感与想象合一的趣味,不仅仅注重固有色的明度和纯度,不局限现有的十几种原色颜料,在遵循色彩表现的共同规律的前提下,把握适度,使色彩与墨互补,交相辉映,使画面具有墨与亮色对比的线造型又有大块色彩对比的节奏,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的同时又具有中国式情调,画面充溢着宁和的底蕴,让作品统一在新的和谐与平衡中,使中国绘画由渲淡之极再复绚烂辉煌,这也许是我们应思考和追求的。
  三 、形式构成
  任何绘画图式都离不开形式构成的因素,形式构成的魅力在于:既是一目了然,又非一览无余;它既能状物,又能含意;它经营物象,诉诸于视觉直观,同时又重主观意念,诉诸于思想和精神。好的绘画作品必然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是造型、色彩、构成等诸要素的完美结合。
  我们要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必须研究形式美感的规律。绘画形式构成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平面的视觉形式,它包含构图,但又高于构图的一般意义,它把绘画的各种因素组织在一个统一有序、均衡的框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现性。好的画,画面结构是一个有机结构,不可分割。在有限的二维空间中,作者的构思和形象素材,经艺术化的整合配置,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达到最佳的视觉形式效果。作品如果缺乏形式构成,画面因素犹如散沙,缺失梳理,散乱无序。中国人物画也是如此。具体到局部人物的意象造型和色彩处理,都依附于一个基本框架——形式构成。因此,面对素幅进行构思构图阶段,艺术家必须努力开掘、发展形式构成中各个因素最佳的组成方式,运用形式法则这把刀从造型的角度解剖作品,把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把思路从模仿自然转向构造画面,摆脱自然空间的束缚,沿着中国画艺术传统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点、线、面、黑、白、灰,不规则的几何形,不同明度和纯度的色阶,不同的肌理,以及它们在空间占有上的位置、方向、大小都是绘画中的视觉元素,将这些元素组合在同一平面空间中,需要艺术家具有一种较强的组控能力。疏密聚散、交错重叠、大小倚重……,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构图加以有效的调度以营造相得益彰的整体。一定的内容必定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构成,内容才能得到完美呈现。可见形式构成的重要,以使它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不可轻视。
  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不是任意的,作品题材的选择也不是无足轻重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应相互依赖配合,为主题提供一个具体的视觉样式。对于绘画本质的把握,需要艺术家探求形式构成的语言,突破已有的审美程式,努力开拓水墨人物画的新领地。
  四 、笔墨中的自我实现
  写意精神是中国绘画最优良的传统之一,如何在“真放”中“尽精微”、“致广大”,是摆在有志于中国人物画创造者面前的共同课题。机巧与急躁,都会使艺术流于浅薄或时尚。
  “画如其人”,一张画虽是表现了一定的物象——人物、山水、花鸟,同时也是个人人格的体现。风格是个性的自然流露,不仅体现在笔墨趣味上,也体现于造型构图、题款制印等方面,它与每个人的气质、才学、修养、生活经历等密切相关。有的豪放、有的深厚、有的天真稚拙,有的潇蔬淡雅……,个性不同,追求的艺术趣味不同。艺术创作需要提倡风格的多样化,这是艺术家创作个性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在基础训练时,就应该注意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在绘画过程中寻找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和艺术风格。
  艺术贵真情、贵自然流露 。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不是追随模仿。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无数创造的环连成传统的链,创造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本职工作。
  对于水墨人物画而言,保持传统写意文化的神韵,推进中国人物画的现代进程,继承传统而不泥古,是艺术家们创造的动力。
  创作不是沉溺于现实之外的安乐所 ,作品的背后隐藏着比作品本身更具意义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家的精神状态。
  艺术创作有时会疲惫不堪,然而坚持自己,贯彻自己,在笔墨中锤炼自己,通过笔墨把握中国绘画的精神实质,是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文献参考:
  [1] 刘继潮 .卢沉论水墨画 .[ M ].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0年版
  [2] 新美术 . [M] .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3年版
  [3] 姜澄清 . 中国绘画精神体系 . [M]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2年版
  作者简介:
  阎玉华(1967—)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绘画专业国画方向的教学。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 随着日本企业大量进入中国以及国内一些企业对日贸易的增加,中日经济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每年都有高校申请开设日语专业,日语专业排在全国高校新增热门专业的第七位,2009年《社会蓝皮书》中,日语专业还位列月薪最高的10个专业。广西目前有八所高校开设有日语专业,每年有300~400毕业生走向社会。通过对这些毕业生目前就业现状以及经济形势的分析,日语人才就业前景必将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 本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新发展 ,提出了建构外语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效益所在和初步构建方案,并对其可行性作了分析。  [关键词] 外语教学 教育技术 信息资源中心 科学化管理  [Abstract]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 本文论述了古籍阅览室在接待读者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深化读者与馆员交流,并辅以古籍数字化,使用影印古籍以满足读者需求的构想。  [关键词] 古籍阅览室 读者服务 古籍文献    中国古籍文献中所蕴含有海量的信息是古代文化的宝贵遗存。经、史、子、集四部类的古籍为历史学者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以作研究基础;为文学研究者提供浩瀚的文本以作鉴赏;为自然科学的工作人员提供从天文到地理的整套连贯的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 本文阐述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强调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指出建立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信息资源 整合    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是构成数字图书馆的要素之一,是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保障。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关注点不断发生变化。早期,人们侧重于信息源的收集与管理;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声纪录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