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知的“生长点”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qq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们的探索经过
  
  为了研究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我们选了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一课为例,进行实践研究。
  (一)第一次授课——忽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我们教研组的一位老师上了第一次课,简单过程如下:
  1.复习导入
  师: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教室长8m,宽6m),请依据图形的缩放将教室平面示意图画在纸上,再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全班交流如下:
  
  2.探索比例尺的意义
  出示某学生家卧室的平面示意图,思考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通过讨论得出比例尺1:100表示图上1cm的线段代表实际100cm。
  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最后利用比例尺,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二)课后研讨
  课后,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在交流时认识到,学生探究比例尺的意义没有真正展开,虽说有前一课《图形的缩放》知识为基础,但两者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于是“怎样让新旧知识真正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经历比例尺含义的探究过程”是我们研究本堂课的关键问题。查阅了不少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案例,老师们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先让学生画出平面示意图(如教室等),再出示某学生家的卧室平面图及比例尺,期待学生通过讨论,结合平面示意图悟出比例尺的含义。实践证明,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或者事先预习的学生才能悟到这一点。也就是说这更多地体现了我们教师的想法,却不是大多数学生原生态的认识。
  (三)再次分析教材设计教学
  有了上述实践与认识的过程,我们有了进一步研究的热情。
  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首先我们再次仔细阅读《比例尺》一课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平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仔细阅读了前一课《图形的缩放》,教材提供了一个缩小一张贺卡的情境,出示了三名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讨论谁画得像。
  在这过程中,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意义。但是,还没有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后面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2.思考新知的“生长点”
  如前所述,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知识以前,总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存在着与新知识相似或相近的旧知或经验,这些旧知或经验是新知获得意义的“生长点”。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比例尺的概念与图形缩放原理相同,即按相同的比来缩小或放大图形,所画图形才和原来图形比较像,而“比例尺”就是其中一个相同的比,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图形缩放原理是比例尺知识的一个很好的“生长点”。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我们尝试紧紧围绕图形的缩放,寻找相同的比,引导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自主建构比例尺的意义。
  3.第二次授课——找准新知的“生长点”,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在上述实践与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如下的尝试,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⑴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道按相同的比来放大与缩小图形,所画的图形才和原来的图形比较像。昨天我们还画了教室的平面示意图,已知教室长8m,宽6m。谁来介绍你画的示意图,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1:我画的长方形,长8cm,宽6cm,我把长和宽同时缩小了100倍。
  生2:我画的长方形,长4cm,宽3cm,我把长和宽同时缩小了200倍。
  ⑵经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
  师:小黑板上共有3个长方形,除了刚才讲到的两种长方形,还有教室也是一个长方形,只是太长太宽,纸上画不下,所以用文字表示。
  ① 教室长8m,宽6m
  
  师:都知道把教室的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来放大或缩小,所画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才比较像,谁能说说①号长方形和②号长方形之间有哪些相同的比?
  8m:6m=4:3 6m:8m=3:4 8m:8cm=100:1 8cm:8m=1:100
  8cm:6cm=4:3 6cm:8cm=3:4 6m:6cm=100:1 6cm:6m=1:100
  师:怪不得画出来这么像,原来能找到这么多相同的比,在这些相同的比中,最后一组比,在数学上还有一个新的名称叫比例尺。所以图②的比例尺是1:100,这里8cm是图上距离,8m是实际距离。谁能说说比例尺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生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那图③的比例尺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再反馈交流
  4cm:8m=1:2003cm:6m= 1:200 (3+4)cm:(6+8)m=1:200
  (3×2+4×2)cm:(6×2+8×2)m=1:200 (3×4)cm2:(6×8)m2=1:40000
  师生讨论交流得出:最后一种是用相应的图上面积:实际面积,是面积比例尺,我们现在学的是长度比例尺。长度比例尺,只要用相对应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就可以了。
  ⑶进一步解读比例尺的含义
  师:比例尺到底什么意思?图②的比例尺是1:100,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厘米,图上1dm代表实际距离100dm……
  师:比例尺有单位吗?(没有)为什么?(因为比例尺表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
  ⑷感受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比例尺,也知道比例尺是怎样计算的,那么同学们看,另外的三组相同的比(4:3 3:4 100:1)是比例尺吗?为什么?(不是,因为比例尺的前项一定是图上距离,后项一定是实际距离。)
  4.课后反思
  在这次的实践中,学生主动建构了比例尺的意义,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比较到位。在前面画教室平面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找教室和所画长方形之间相同的比,再揭示比例尺的意义,犹如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学生独立计算比例尺,答案比较丰富,有相对应的长的比、宽的比,甚至还有相对应的长+宽的和的比及相对应的周长比,这些都说明学生对比例尺有自己真正的理解。在面积比例尺和长度比例尺的比较中,也让学生更清晰了长度比例尺的含义。为此,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二、实践后的反思与启示
  笔者对这一课题的思考已有好长时间了,经历了《比例尺》一课的实践过程,我们对这一课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新知的“生长点”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基础
  在实践与反思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寻找新知的“生长点”是十分重要的。奥苏贝尔曾断言:“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我们也认为,知识的建构不可能无中生有,新旧知识的相似和相通之处,即新知的“生长点”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基础。教师把握新知的“生长点”,也就把握了整堂课的根基,甚至是某一单元或某一知识块的根基。若不能清晰地认识和把握某一单元或某一知识块的根基,那我们的教学设计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盲目和低效的。
  (二)创设情境是感悟新知“生长”的好方法
  教师找到新知的“生长点”,不等于学生也明白其中的原理,若是简单告诉,其效果是不理想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创设情境是引领学生感悟新知生长的好方法。学生在活动与任务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新旧知识的相似与相通之处,从而使学生顺利地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主动建构新知意义。上述教学案例中,画教室平面示意图,创设情境如:“都知道把教室的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来放大或缩小,所画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才比较像,谁能说说①号长方形和②号长方形之间有哪些相同的比?”学生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地尝试和思考,原来能找到这么多相同的比,在这些相同的比中,最后一组比,在数学上还有一个新的名称叫比例尺。
  (三)创设情境能不断推进新知的“生长”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因此新知的建构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步达成的,它也是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因此,新知的“生长点”也是不断推进与变化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创设情境”同样也是不断推进新知生长的好方法。学生也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思考,才是真正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力,才有可能创新、创造更为丰富的知识。
其他文献
孩子是可以在开放的课堂中快乐学习成长的。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老师给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就可以让他们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讨论交流、相互学习、汲取并互补各自的经验。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和课程资源的开拓者。在教学中虽然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水平发展不同,能力存在差异,但开放式的教学却可以使每一个孩子有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这些也启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关注
期刊
选人高中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多少专家选择后的名篇,就是单独看这些文章,其艺术感染力都很强,一本语文书可以说就是一本精美的文集。如何把这份精美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把这份精美接收并转化为另一份精美,这往往是我们有效教学的难点。  高中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在学习与成长中有闭锁性、敏感性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易激动、易被感染或鼓动、渴望交流、表现,大量接收外来事物的特征,喜欢用批评的
期刊
在农村面对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的不健全,语言环境的缺乏,家长对子女学习重视不够,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厌学现象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思维,有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下是我本人多年来对农村英语教学的探索。    一、面向全体,注重素质    新课标英语教材,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教育共同努力,促进学生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提倡教师们阅读经典,既丰厚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史常识,又利于教学工作,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一、相顾无言。怎一个“愧”字了得    记得在上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斗》一文时,曾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孔子的资料。在交流完资料后,有一位同学提问道:“老师,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大多一个字,像秦、汉、唐,为什么那个时候称春秋?我语塞了,不知道如何回答。无独有偶,我们临时去听一位教师的
期刊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不断转变,图书馆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部分中学图书馆的现状    目前部分中学图书馆工作开展不是特别理想,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图书馆硬件达不到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各管理部门
期刊
镜头一      20世纪70年代,耕地集体所有,大人们整天忙着按时上下工,可分的粮食却很少,有的凑合着够吃,有的还得借粮食。我们家由于母亲打理得不错,还能维持正常生活。至于家里养的那头猪就全得挖野菜喂养了,于是我七岁就提着小筐、拿着小锄跟着母亲在她劳作地周围的田埂上掏猪菜了,掏满一筐便倒进母亲预备的大筐里。倒进一小筐母亲表扬我一次,记着筐数,越表扬我兴致越高,有时赶母亲下工还能掏满一大筐。一路上
期刊
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数学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对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注重学习同仁的先进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我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激趣导入    “
期刊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教学中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往往教师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可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刻骨铭心的。教师的教学言行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将起到导航的作用,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也将产生助推器的作用。但课堂中不注意教学细节的现象依然存在。    案例一我们表扬他    一位老师教学“37+5”内容时,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说出了很多计算方法,老师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时候,又有一名学生
期刊
近年来,现代教学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之中,而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以下结合本人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远程教育资源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能否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分不开。所以,课文中情境创设,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慧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我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在生活中找兴趣,在兴趣中选有价值的内容,用“暖”、“奇”、“活”、“实”等手段,上好品德课,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一、“爱心施教”使品德课“暖”起来  “爱——用敞开的心扉去接纳学生”。作为品德课教师既要喜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又要容得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