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博导选聘透视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xu200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武汉大学“三无”博导“下岗待业”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其实,限制博导招生数量甚至“下岗待业”是国内许多大学近年通行的做法,武汉大学并非第一家。2005年,吉林大学博导重新聘任,落聘比例约5%;2007年,中南大学对博导进行考评,5名不合格者被取消博导资格;2012年,清华大学全面取消了博导评聘制度,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这些大学的博导制度改革,正在撼动多年沿用的博导终身制。与其他大学相比,武汉大学此次博导“下岗待业”规模是最大的,触动了数百名博导的面子和利益,也再次勾起了网友对博导制度改革“五味杂陈”的情绪。所以,网友才再次热炒“旧闻”——博导是终身荣誉还是动态岗位?大学究竟应该如何选聘博导?
  第一,博导终身制使其成为“教授之上的教授”。我国的博导通常是在教授中遴选的,实行终身聘任制。1980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时,博导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当时不仅符合博导条件的教师很少,而且博士生招生数量也相对较少。国家相关部门决定,优先选拔少量教授担任博导,由国家统一考察和任命。第一批博导名单通过后,不仅以国务院的名义任命,而且给予了介于教授和院士(当时的学部委员)之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随后的30多年,延续下来教授当博导的惯例,博导无论在地位还是在待遇上都高于教授,成为“教授之上的教授”,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博导阶层。在大学里,博导没有退出机制,即使退休了仍享受这个荣誉,当博导成为很多教师一生的最高追求。多年来,张扬博导头衔之风不仅出现在社交场合,而且更为严峻的是,在项目申请、评奖、排名等利益争夺大战中有愈演愈烈之势。
  第二,博导终身制影响博士培养质量。2009年8月1日的《中国科学报》报道,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已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全国在读博士人数10年来增加了4.56倍,每年培养的博士人数已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与博士教育规模形成反差的是培养质量不容乐观。2010年8月25日的《长江日报》报道,50%的用人单位认为,整体上博士培养质量没有进步,甚至有下降的趋势;68%的用人单位认为,新进博士创新能力“一般”或“差”。博士培养质量下降固然有多种因素,但博导终身制是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博导是终身荣誉,诱发博导选聘掺杂了非学术因素与利益考量;一些教授成为博导后忙于非学术性社会活动,导致学术研究停滞不前,还滋生了学术浮躁等不良风气;不少博导把心用在跑项目、争经费,不屑于给学生上课,与教师的本职越来越远;在博士教育上规模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位博导带47个博士生的“放羊”教育现象……武汉大学实行博导“动态上岗”,招生向科研或教学质量好的博导倾斜,无疑有利于博导关注学术与教学,进而提高博士培养质量。
  第三,博导要由终身制回归岗位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大学为适应国家博导审核制度改革和自行审定博导的需要,在量化评审条件、规范评审程序、建立动态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推进了博导选拔机制创新,使博导成为一个能上能下的动态工作岗位。其实,西方大学的博导就是一个工作岗位,不论是教授还是讲师,只要学术水平符合要求、所在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等条件就可以指导博士生,不带博士生时就不能再称为博导。北京大学在2003年就允许优秀副教授独立指导博士生,后来又在部分院系试行优秀讲师独立指导博士生。近年,虽然我国博导制度有一些改革,如博导资格由学校自行认定、允许优秀副教授甚至讲师担任博导等,但都属于做“加法”,导致博导数量越来越多,并且享受着终身待遇。武汉大学此次限定博导岗位数量,做“减法”已是大势所趋,也在情理之中。博导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的“动态上岗”做法,是打破博导终身制回归岗位制的有益尝试。
  第四,博导岗位制需要顶层设计。近年,一些大学相继探索过博导制度改革。2004年,复旦大学改革博导遴选制度,4名副教授被破格评为博导。2008年,暨南大学改革博导遴选机制,时年27岁的陈填烽成为广东最年轻的博导。2010年,天津大学30岁的庞慰被遴选为博导。2012年,28岁的邓露被聘为湖南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其实,在武汉大学尝试博导岗位制之前,公开报道的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曾进行过类似的尝试。问题是,如果只有这些大学的“自觉”尝试,没有教育部顶层设计的政策保障,这项尝试是难以彻底并持续的。博导本意是获得了指导博士生的资格,既不是一种职务,也不是一级职称,但却被博导终身制赋予了很大的学术权力和荣誉光环。因此,回归博导岗位制的核心就是,强化博导岗位责任,剥离过多的光环和利益。这一涉及利益与荣誉的改革,显然需要教育部自上而下的“面上推进”,不能仅仅指望学校的“点上突破”。
  第五,博导岗位招生要向项目招生转变。在美国,教授只要有课题项目,能提供博士候选人培养的经费赞助,也有人愿意申请做这个课题项目的博士候选人,就可以指导博士生了。就是说,美国是根据课题项目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生,导师要找到符合学术发展方向的课题项目以及合适的博士候选人。在这样的博士培养机制中,导师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的培养质量都是有保障的。武汉大学新的博导“动态上岗”管理办法,打破了以往博导平均主义的招生做法,鼓励优秀博导多招生,尽管有利于强化博导的岗位责任意识,也有利于形成干事敬业、奋勇争先的氛围,但有学者认为,科学最忌讳等级制和终身制,博导终身制是学术体制行政化导致学术异化的极端体现,这种等级制和终身制只能彻底埋葬学术于无形。因此,当务之急是废除博导终身制,变博导岗位招生制为课题项目招生制。
  第六,博导岗位设置要有公正诉求。武汉大学在确定上岗博导以及招生人数时,主要从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等5个方面来考核。这样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岗位设定后的关键是,谁来考核?怎样考核?当下,我国学术体制行政化,造成学术不公正尽人皆知。有学者认为,客观上,不同学科间存在获得科研经费和项目数量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学科,也存在人情关系、科研课题的评审、科研经费的分配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套用国外大学的一些做法,极有可能形成越是科研经费多的学科或个人,越有资格招博士生;博士生多的学科或个人,人脉也广,就会有更多的经费支持。另外,由于大学侧重于考核课题、经费和成果,而不是真正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贡献,使博导更加重视课题立项与成果包装,而轻视学术研究过程,造成学术成果量大质劣。如果大学继续用一刀切的量化考核方式,宠爱那些利用人情关系拉课题项目的博导,漠视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博导,对学术发展与博士教育是极其不公正的。   第七,博导岗位选聘需要考察综合素质。在我国,教授要获得博导资格,必须通过正式的填表申请和校内外专家的匿名评审。一般要求,在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处于国内前列,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有培养研究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研究生;能坚持正常工作,实际担负指导博士生的责任;有协助指导博士生的学术队伍,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好;有课程教学经历,承担过或正在承担本科生或硕士生课程教学;等等。就是说,博导需要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主要以项目经费为标准来选聘博导,起码在思想方法上是片面的。有学者指出,国外大学博士培养导师资助制有两个支撑制度:一是同行评价,学术资源配置实行学术管理而非行政管理;二是导师制,导师有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自主权。显然,我国没有这两项制度来制约博导用学术声誉对培养质量负责。于是,理工科研究生普遍成了导师的“打工仔”,而人文社科的研究生不少被导师“放羊”。
  第八,博导岗位制改革要坚持学术本位。北京大学在2003年进行博导评聘制度改革时,有人就在《新京报》撰文《北大博导改革探索可贵推广难》认为,当下的大学中,博导与官职挂钩的比例相当高,改革结果很容易变成一种变相的利益重新分配。博导一旦成了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博导头衔也难免被行政化。在博导选聘中,不少行政领导纷纷拥有了博导头衔。这样就造成了“优秀教师没有带博士生的资格,而有资格的行政领导又没有精力指导博士生”的怪现象。这样的“博导”拥有学术和行政权力,掌握了更多教育资源,甚至掌握了招生自主权与学生的前途命运,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博导群体。有学者认为,北京大学等学校从最不应该行政化的博导改起,淡化博导特权、取消博导头衔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可以获得大多数教师的支持。大学在打破博导准入门槛的基础上,还需要坚持学术本位,建立公开竞争的遴选机制、能上能下的退出机制,才能消解博导的光环和特权。
  第九,博导岗位制改革要坚守大学之道。博导“下岗待业”固然有一定奖勤罚懒的积极意义,恐怕也有违背大学之道的嫌疑。我国当下的博导选聘已经被一系列科研量化指标所统领,培养人才已“退居二线”,拖关系、跑项目、拉经费代替了求学问道,成了众多教授疲于奔命的重要营生。武汉大学就是以经费、课题和成果为尺度选聘博导,所谓的“动态管理”必然导致博导跑经费、跑项目、造成果,这样还会有多少博导静心教学与安心科研呢?更可悲的是所谓成果,不是指导了多少优秀学生,而是完成了多少科研上的量化指标。这种用市场机制选聘博导的方式,正在违背大学之道。大学不是名利场,大学之道在于塑造独立、自由、创新的精神和根植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有学者认为,在现实环境下,有能力搞到项目的人不一定有带博士生的学养,而有学养的人不一定愿意去跑项目。如果博导为了达到经费指标保住岗位而去跑项目,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学生呢!如此违背大学之道,必然有损大学发展。
  第十,博导岗位制改革要营造和谐大学。武汉大学实行博导比拼经费竞争上岗的机制看似合理,却带来了博导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和谐大学建设。根据社会学观点,和谐大学的运行机制主要包含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动力机制为大学的运行、发展、变化提供和传输着能量,平衡机制则维护和保持着大学各种群体之间的协调、稳定、平衡。如果大学能有效满足各利益群体的诉求,便会为大学正常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反之,大学不仅会丧失生机,而且会出现失衡甚至危机。武汉大学博导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建立了新的动力机制,必然打破原有的平衡机制,触及“下岗待业”博导的原有利益。这就需要重新建立与新动力机制相应的新平衡机制,尽力兼顾各利益群体的诉求,而不是不给“下岗待业”的博导面子,甚至激化矛盾被迫其申诉,或者采取“轮流坐庄”回避矛盾。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也是讲理的地方,一定可以找到新的平衡机制达到新的和谐状态。
  责编:赵 东
其他文献
从成长经历和发展走向看,当代大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高、大、快、强”。所谓高,就是开放程度高;所谓大,就是信息量大;所谓快,就是思想变化快;所谓强,就是个体意识强。  当代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他们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思考中选择真知。在行为上,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生活中,追求自立自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实
期刊
河南教育(高校版):娄校长,您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就“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这个话题和您对话。3月2日,您第六次将“关于均衡高等教育资源”的提案带上全国“两会”,堪称“最执着”的委员之一,在为您的执着感动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您作为河南大学校长为办好河南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责任。这次河大入选此项工程,应该说距离您努力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您怎样看待这次机遇?未来的五年怎样把握机遇促进学校发展?  娄源功:
期刊
近日,洛阳师范学院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继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积极组织全校团员青年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奋发学习、不懈奋斗,向校园文化发展注入青春的正能量,切实增强基层团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洛阳师院第十五届“先锋杯”团日活动特以“复兴梦、青春行”为主题,在广大师生之间广泛传播中国梦,让师生深切感受到中国梦与大家息息相关。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走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国梦的内涵、实质、路径阐述得精辟、透彻,中国梦,就是国家强盛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实现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而高等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岂不是如此。中原崛起,梦想成真,大学必须先行。  从“精英”到“大众化”,从“独木桥”到“阳关道”,河
期刊
在这个春天,梦想不再藏于心底,成了13亿中国人向着未来共同吹响的前进号角。的确,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时代,是一个张扬梦想的时代,“中国梦”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的梦,是民族振兴的梦,更是人民幸福的梦。曾经,无数先辈为之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今天,这个梦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
期刊
2013年3月16日,河南中医学院新校区仲景文化广场上人潮涌动,河南中医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正在举行。参加双选会的用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广东华润三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上海玉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等4家医药单位都慕名前来招聘毕业生,此外还有宛西制药有限公司、羚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大型药企以及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共计300余家。  河南中医学院已连
期刊
在全省首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连续三届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连续多次在全国医学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得大奖,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新乡医学院依靠创新就业工作理念和培养模式、重视就业引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引领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走出了一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特色之路。  加强阵地建设,搭建毕业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阵地
期刊
近年,周口师范学院紧紧围绕“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资源建设、过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构建了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发挥质量文化的引领作用,注重体系的顶层设计,体系与文化达到了互利共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特
期刊
以前,很多师生还在通过海报了解学校最近的学术报告信息;现在,他们只需关注一下学校官方微博,就能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提前了解学术报告预报,不会再有错过的遗憾。以前,学校团委举办活动还需要通过广播、报纸、海报等形式告知学生;现在,只要发一条微博,学生便立即知晓,积极参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正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冲击着高校固有的管理方式。  应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利用新媒体,建设
期刊
策划人语:  又到一年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只是近年“研究生就业难”似乎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2011年,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苗卫芳毕业后,没能找到理想中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其父气得服毒自尽。这个事件一时引起社会热议。今年年初,武汉一名女硕士因求职碰壁,索性将简历上学历改为本科,“冒充”本科生求职,更是让人们想起那些类似《研究生学历贬值,就业率连年不如本科生》的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