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ao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积30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是作文的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认出阅读教学的规律
  这“认”指的是认识,是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中认识。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尽情畅游。
  (一)教师要把握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特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逐步加深、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级的字词、中年级的句段、高年级的篇这三个阶段,虽然训练的重点各有不同的侧重,但又不是截然分割的。在低年级的阅读训练中,就包含有中年级的阅读训练因素,到了中年级阶段,阅读训练中又包含有高年级的训练因素。这样的螺旋式发展,体现了阅读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一点认识直接影响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时的决策。
  (二)教师要认识到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凭借,让学生在课文的教与学中过渡到对文章的自学。从阅读教学来说,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凭借。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从两个方面获取知识:一个方面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另一方面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怎样听、怎样说特别是怎样读、怎样写的读写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重要的。这两方面知识的获得,是相辅相承的。
  二、导——导出阅读教学的方法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无益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其实,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复杂都有着它自身的规律,一旦认识并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那么问题就必然会如庖丁解牛一般迎刃而解。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向学生讲授学习方法及规律性的东西。所以,这“导”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掌握相应的学习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分这样几步进行:首先,向学生讲授对文章的分类:小学的阅读面比较窄,概括起来就是写景、叙事、记人、状物等文章;然后,向学生讲授各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最后,再借助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各类文章的学习要领,这“要领”就是借助课文教会学生分段、写段意、概括中心思想,进而达到会读的效果。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得出对知识学习中一般规律的认识。如此循环训练,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放——放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放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先设疑,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还难以解决之时,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理论知识而自求解答。这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当然,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论知识而自求解答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比教师的“灌”多一点,但某个教育家曾说过,“没有时间的保证,课内阅读便无从谈起”。
  (二)“放心”。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放心”,充分相信、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因为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理解就不一定相同,所以学生在讨论中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必强求学生的体验必须与教师的理解一样。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放手、放心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提高认识,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他文献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古诗词的讲解往往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在低年级的古诗词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 
期刊
“循环日记”是一种写日记的模式,运作分成五步:合理分组,自主习作、评议修改、教师评价、习作展评。  分组要合理,一般是一组四人为宜。组内选出正副组长,每组设计好日记本,体现小组特色。按照组内学生写作水平,每人每星期写一篇。礼拜天,每位同学再写一篇日记。也就是说,一个星期每位学生练写两篇日记。  习作批改分生批与师批两步。前一天作文,第二天早上组内学生先批改,组长是批改主任,负责辅导组员批改,教师要
期刊
减肥那是需要坚持滴,可老妈减肥,每次都没超过三天。  星期天的中午,和老妈吃完自助餐,老妈摸了摸撑得冒尖的肚子,把她那又粗又沉的大胳膊,搭在了我瘦小的肩膀上:“大儿子,老妈今天要开始减肥了!”“不是吧,你这句话我听了好几年了,也没见你瘦一斤!”我毫不客气地提醒她。“我在电脑上看见瑜伽可以瘦身,很轻松的,昨天我已经买了练瑜伽的垫子,走起,回家减肥喽!”  哎!是不是每个减肥的人都是吃饱了再去想减肥呢
期刊
学生是充满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面对学生,我们要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做好思想工作,净化学生的心灵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重视每周的升旗会、班会课。在班级理念上,我积极主张
期刊
《风中芦苇在思索》一书是作者李镇西激情与思想的结晶。题目是原自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株能思索的芦苇,思索形成人的伟大。李镇西正是一位善于思索的教师,他在文中说:“我是个普通的人民教师,和千千万万的同行一起担负着教书育人伟大使命。教育者同时应该是一个思考者,作为教师还应该把独立思考的精神教给我们的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勤于思索的教师呢?答案就是——读书。读了《风中芦苇在思索》一书之后,我深切
期刊
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似乎成为了一个备考热点。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许多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左右为难:按照原有套路进行写作,害怕偏离题意;找寻新的审题策略,又苦无方法。笔者在五花八门的备考策略中,为大家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先来看这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伊甸园里,一棵大树对一朵玫瑰说:“你虽然很漂亮,却没有什么用
期刊
上课,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活跃快乐的课堂,但常常是事与愿违。  实际上,课堂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但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老师对细节的关注程度和教师的适时调动很重要。  我们知道,生活,是由一个又一个细节串联而成的,教育生活同样如此。有时候,课堂不活跃,一方面因为学生受学习水平的限制,缺乏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往往容易停留在感受、感知的层面上,感受显得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我对识字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感触颇深。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好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基础。可是对学生来说这一时期的识字量特别大,而且学生学习能力差,自学识记意识差,对这
期刊
遇见你是我一生的幸运。  記得与你第一次相见时的我,害羞、胆小,个子不高还很瘦弱。但不知为什么你却一眼就看到了我,点名,起立,上讲台。那个瞬间,我整个人都是蒙圈的状态,双目呆滞,大脑混乱,几乎都快哭出来了。我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也不知是怎么回到了座位上。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次超越灵魂支配的神奇经历。  当然免不了你对我的点评。具体的已记不清,但大概就是说我非常勇敢,在同学中带了一个好头,等等。当时
期刊
中考作文倡导“写真实生活,展生命轨迹”,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但诸多教师在中考作文复习中对“真情实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复习中重技巧,轻内容,忽视学生的感受,用套路化的要求来约束学生,致使许多学生养成轻薄、虚伪的态度,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结果严重影响作文得分。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一、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