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撒野的时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和三弟睡一张床,晚上赖在床上不起来小解,迷迷糊糊地就尿在床上。尤其是冬天,即使被尿憋醒了也因怕冷不愿起来,难免是两兄弟在梦中一起打起水仗,早上一起来,被窝里一大股腥臊味,于是母亲会大声呵斥:“是不是又涨洪水了,刚洗的床单又被弄脏了。”不由分说,“啪啪”几巴掌就打在屁股上,火辣辣地痛。这也怪不得母亲生气啊,冬天太阳少,床单、被子洗了很不容易晾干,刚洗了又尿床,母亲就是一条牛,也经不起这样轮番的折腾。
  尿床就是涨洪水,涨洪水就要受难,我自小便对涨洪水有惧怕的心理。
  我的家就在岷江河边,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我至今记忆犹新,真正见识了河流这个浑小子撒野时的蛮荒,一年比一年来势凶猛,一年比一年欺人过甚。
  岷江河涨水一般都是在暑假中的七月中旬和八月中旬之间,这也是每年暴雨逞凶的时候。往往是连连几天的暴雨把天幕戳得有数不清的窟窿,数不清的密密匝匝的响箭“嗖嗖”地射向可怜的大地,必然刺痛河流的神经,本来温顺的河流变成了暴怒的蛟龙,在河床上痛苦不堪地打滚儿,伸出了一双污浊的魔爪抓扯着河岸的野草、树林、庄稼地。它一寸一寸地抬起野蛮的赤脚,“哗哗”地踏上岸来,踏碎了已千疮百孔的堤坝,踢垮了浸泡在泥浆中的断壁残垣,劫掠了大街小巷里倒塌的屋檐和窗棂,驱赶出一批又一批惊恐不安的灾民,让他们拖儿带女流离失所。
  “涨洪水喽,家家户户快点儿到黄桷树下乘船。”这是那个敲着一面破锣,扯起沙哑的喉咙,深一脚浅一脚地蹚着水流沿街呼喊的罗老汉。那年月每逢街道上有什么事要通知,都是由他敲锣呼喊告知家家户户的。
  街口的那棵黄桷树离我家有三百多米,母亲在前面拄根竹竿,我们几姊妹挽着裤腿,手牵手向那艘接人的木船走去。浑浊的水流在腿肚上缠来绕去,泥浆溅起来沾满了衣裳,稍不注意突然踩空了一脚,一个踉跄就会在脏兮兮的水流里洗一个冷水脸,呛一口恶心的泥浆水,让我们在恐慌中又增添了狼狈。沿路上我看见从各个岔路口赶来乘船的街坊乡邻,像逃难一样有的把铺盖卷儿扛在肩膀上,有的把洗脸盆顶在头上,争先恐后地爬上那条无篷的救命船。
  待满满一船人都挤上来了,船工便松开了系在黄桷树上的棕绳,长篙在平素的旱地上点击着,笨重的船体便像一大片被冲走的野草堆一样向我的学校漂去。学校地势高,教室也很宽敞,况且还有那样多的桌凳,足够几百人暂避风浪了。居委会主任指挥大家下船后,便站在教室的阶梯上声嘶力竭地告诫大家:“今晚洪峰要通过这里,任何人都要待在教室里,不准哪个擅自离开,大人要看管好自己的娃娃!”
  夜风“嗖嗖”地一阵阵吹来,冷得我们直打哆嗦,教室里四面透风,母亲用微弱的体温把我们几姊妹拥在一起,犹如刚刚出壳的雏鸡偎着鸡妈妈抱团取暖。我望了望母亲焦躁不安的面容,心头却想:妈呀,我们在床上尿一泡尿算什么洪水呀,屁股上却留下了一道道手印,现在岷江河涨了这样猛的洪水,连我们学校的操场都变成了一片汪洋,为什么没有人去痛打它一顿呢!
  在当年那种无可奈何的条件下,河流一撒野,脆弱而善良的人们是拿它没有办法的,只有躲得远远的,高高的,听任它的肆虐。即便如此,我稍稍竖起耳朵,便可听见不远处岷江河那“轰轰隆隆”浊浪排空的沉闷声响,那嘈杂的涛声中混合着漂木的撞击声,暴雨击打在浪头上飞溅起来的噼啪声,有点像我在大年三十晚上听见的一串响过一串的连环爆竹那样震响。大约在下半夜两三点钟的时候,迷迷糊糊中我听见教室外面又传来敲锣声,紧接着是罗老汉沙哑的声音:“洪峰要来了,大家小心喽,大人小孩儿都不要乱跑!”我在黑暗中明显地感到母亲把我们拉扯得更紧了,虽然是背靠背席地而坐,但我感到母亲的脊背就像一根中流砥柱,让我们几姊妹感到踏实而温暖。尽管窗外一阵阵狂风裹挟着洪峰的腥气呼啸而至,摇得光秃秃的窗格子啪啪作响,教室外的台阶上有浪头一波一波地想要扑上来,但我没有一点儿畏惧感,反而枕着母亲的手臂,疲倦地睡着了。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教室里人头攒动的响声惊醒了我,居委会主任招呼大家登船回家去。登船后船工忽然大声说:“遭了,水退了,船搁浅了,要下来十几个人才撑得动。”母亲本来站在船的中间,她叫我们几姊妹把手牵在一起,自己毅然带头从船舷边的跳板上跳进了水中,紧跟着“扑通扑通”的声音溅起了水花,又有十多个和母亲一样的大人们跳下了船,他们一起用手扶着船边,缓缓地推着船体移动。
  我挣脱了姐弟的牵手,去站在了迎风的船头,好奇地看洪水消退时大地正在复苏时的景况,看母亲用柔弱的手臂掀动着笨重的船体时欣慰的笑容,看那远处的天际线上,已有一抹抹淡淡的晨曦正从鱼肚白里泛出来。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如果人和人之间,没有了信任,没有了做事情的一种担当,没有做人最基本的底线,这是非常可怕的,它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危害和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好人李高峰”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据《雷锋》杂志2016年第1期报道:“2015年2月6日,李高峰的志愿者朋友贾某因急需给农民工发放工资而资金短缺,就向李高峰求助,李高峰就背着妻子用自己家29.4平方米的房产证做抵押向他人借款100万元,借款时间为4个月。快
期刊
2013年中招考试前两个月,一天晚上,儿子说:“老妈,考完试,我想和同学翘翘一块儿打工。”当时,由于离儿子放暑假的时间还长,我就没在意。  6月28日晚上,儿子再次告诉我:“今晚我就住翘翘家,明天一早就乘他爸爸的车去工厂了,吃住要在工厂,为时半月。”我这才想起他打工的事,就乐了。看到他收拾换洗衣服,才知道是真的要去打工了,我就开始“姥姥式”的关怀,衬衣要带10件,香蕉要带10个(提防便秘)……他小
期刊
父亲要走了。这是医院发出的第N次病危通知单后,父亲第一次直面死亡。  在一次昏迷清醒过来之后,他示意站在床前的我拿来纸笔。他用颤抖的手在一张洁白的处方单子上写下:“我要走了,天上去。”  写下这句话时,他像是卸下一个大包袱一样,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6年来,父亲不知这是第几次进医院,那无情的病魔总是不停地折磨着那瘦弱的身躯,使得他那佝偻着的背无法直起,不断的输液使他的血管渐渐萎缩,护士为了找那血管
期刊
再过几天,便是王天太老师的忌日。王老师用严厉高压的方式,逼我改变了生活的轨迹,每每想起他的慈爱和严厉,我感恩和思念的情绪就难以控制。  1979年,16岁的我就读于市第十五中学高二毕业班。这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中学,离我家不到一公里。当时山区农村里参加高考的气氛一点儿也没有,我连高考的意识都没有,混了两年,便毕业回家了。  我父亲同生产队长关系不错,毕业的第二天,我直接回家放牛了,每天早出晚归,和其
期刊
刀光剑影虽然暗淡多年,但民族的伤痛却不能忘却,风流人物虽然早已远逝,但英雄的业绩却万古流芳。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有一支英雄部队远征军陆军第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二六二团,这个团的上校团长就是安仁籍的欧阳午。是他,带领这个团英勇打击日寇强敌,为打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滇缅公路并最终打败日军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派出人员深入到该团慰问,还专门派出摄影记者实地跟踪二六二团拍摄官兵浴血奋
期刊
罗成琰是我相交二十多年的挚友,自从相识以来,我们一直联系甚多,见面时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1989年下半年,罗成琰从北师大中文系博士毕业到湖南师大工作后不久,我们在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一次评论座谈会上相识,他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很有学理性,表现出一种理性思辨的魅力,我感觉到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会后,我还和罗成琰及在座的几位朋友开玩笑说:“见面前知道罗成琰的学问做得好,见了面才知道他人也长得好(帅)。”
期刊
初见余小伦作品,是在惠州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民俗馆的陶瓷展廊。摆设在那里的瓷器造型新颖,别具一格。展出期间每天人潮涌涌,好评如潮。他的作品,为釉下彩装饰手法,多以青花料和釉里红釉料为主,时尚不失典雅、传统不失现代的新时代风格,纯净大气,优雅安详。  说来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对本地陶瓷行业的人和事孤陋寡闻,而他的名字,早在广东陶瓷界如雷贯耳、立一方天空了。  巧的是在展廊认识了他的妻子阿慧,一
期刊
章丘古城(今绣惠镇政府所在地)东北隅,有一处小湾,因周围聚居着几十口黄氏家族,当地人习惯叫它黄家湾;别看这湾儿小,早些时候,湖面清澈如镜,白毛荡舟,更令人惊叹的,这儿就是“黄家烤肉”的故里。  我初闻“黄家烤肉”是从嗅觉开始的。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镇上读中学。由于学校毗邻黄家湾,每每黄家烧制烤肉时,晴旷空中弥漫的香味就随风潜入我的鼻孔,诱惑我的味蕾,直让我浑身不自在,像有小虫潜入体内,
期刊
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黄土高原一个山旮旯里的真实情景———  每当黄昏时分,我家邻居二愣妈的咒骂声就特别刺耳,穿越了一堵院墙:“你整天像个游狗一样,还吃饭不?不吃我就给端给猪吃了。喂给猪,还能长一斤肉,过个好年……赶快吃,我洗了锅,还要看电视去。”这时的二愣,我闭着眼睛都能想起他那缩手缩脚的可怜样。  二愣是我童年时的玩伴,长得肥头大耳的,两条胳膊比我的两条大腿还粗,能吃、贪玩、爱笑。有一次数学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电灯就是一般的白炽灯泡,没有现在那么多品种,光线也没这么强。  晚饭过后,卧室里,我们姐弟照着一盏不足60W的白炽灯,围着一张桌子,开始写作业。三姐弟挤一张桌子自然有些吵闹。有一次,弟弟妹妹为了挤位置又吵了起来。我火来了,干脆不做作业,先爬到自己的小床上睡去了。睡到凌晨三点多,我才开始起床做作业。夜深人静,睡饱了的我格外精神,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从那以后,我便和妹妹弟弟他们两个“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