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无主义的克服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ch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虚无主义的概念和成因
  
  虚无主义是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它在传统的在上的价值从根基上破灭后,发现生活的无意义
  后和自身的必死性且不曾有来世或救赎等,在意识和行动中产生干什么都行都无所谓的想法,残酷野蛮破坏杀戮和慈善积极美好维护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具有同等的合理性或不理性。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都接受或相信了超越形态的或属“心”的观念,比如典型的西方的以上帝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中国的是以天道或道为核心的道德和生活观念。可由于时代的发展阶段和个人的生存年岁和经验的特定规定性而产生出了虚无主义。
  具体说来,时代原由是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突破性的大进展,科学对传统生活世界的去“蒙寐”,使一切都展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的眼睛终于在科技之光推动下张开,发现原本没有上帝及其一系列的超越的生活和道德观念,也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天道。
  对于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一套观念都是向上看的,使人眼睛盯着天国或彼岸而否弃尘世感性生活的意义;对中国则是被一套由天道规定的道德礼仪法(儒或佛)或存在方式(道或佛)所束缚和罩住,而这一套观念虽比起西方的一套的观念超越性要弱,但这一套观念始终是建立在一种属“心”、“道”的倾向,其基础是想象的而非“科学”的且并没有真正面对感性的物质性生活,所以对属“肉”的物质性的生活也是一种遮蔽和贬抑,比如现在面对物欲横流的问题人们马上就想到恢复中国传统的智慧去化解等等。这两套不同的观念都是对属“肉”的一种新生活的否弃或遮蔽、贬抑。
  虚无主义就时代来说,是这样发生的。它的朝“上”的超越的或属“心”的以上帝或天道为核心的观念在科学的解构或去“蒙寐”下逐渐失落解体,它们再也罩不住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安稳的基础。超“上”的或通向 “心”的道路被极大地破坏和阻塞。而由于人们长期对超越的“上”的或天道的“心”的信赖而对感性的属“肉”的物质性生活的否弃或遮蔽,纵使上帝死了天道塌了,人们不可能立即恢复对属“肉”的物质性的生活的热爱或信赖、亲近,这是朝“下”的生存道路同样被破坏或阻碍。结果人们想往上可又上不去,往下又下不来,这种上不去下不来所带来的焦灼心态和令人难堪的尴尬状态及其由此带来的撕扯感和荒诞感便是虚无主义的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带来的否定性的动荡和飘摇,必然瓦解其根基建立在安稳和肯定之上的生活意义和价值。这里要说明的是,虚无主义不是瓦解了一种价值后去接受另一种价值,它是瓦解了价值之根,致使一切价值都失去了根基,从而导致传统的价值在人的生活中建立不起来,价值之根被动摇或破坏之后便是虚无主义的流行开始。而近代以前的各个时代虽有价值的危机时段,但这种危机多是新价值建立的前兆和准备,不曾有瓦解价值之根的发生的时代,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虚无主义主要是近代的事。
  但时代并不造就所有人的虚无主义的心态。虚无主义还和个体的年岁和经验有关,虚无主义一般来讲不可能是童年的产物,绝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生活在当时既定的价值之中或“蒙寐”之中,对普遍价值有着绝对的坚信不疑,纵使有怀疑,也只是对价值现象和事件的疑问,而非对价值之根的怀疑。而“蒙寐”也带给了童年的美好和乐趣,人在童年对“上”和对“下”都没有自觉的认识和区分,此时“上”和“下”是浑然统一的,纵使对“上”和“下”有疑惑或不解也不会造成一种实质性的撕扯,所以童年不会发生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只可能发生在人的认知成熟的青年阶段以后。但就个体来讲,纵使个体步入青年以后,也不意味着所有人一定会发生虚无主义的问题,例如,纵使科学实质上已经杀死了上帝,但仍然会有狂热的成年教徒,纵使传统的天道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被社会普遍接受且已和当下生活相冲突,但仍然有部分人可以躲在它里面寻求寄托和安慰,从而自得其乐。除此之外,就现实生活现状来看,并非所有的普通民众都接受了一套超越的观念体系或属“心”的价值,对那些从小就接受这些很薄弱的人、从小就处在以实利为取向或现实生存法则为导向的人来说,就可以说几乎不会表现出典型的虚无主义症状,所以可以说虚无主义和这些人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谈论虚无主义的症状就必须先明了它的界限。
  虚无主义本来是一系列的心理状态以及由这些心理状态带出的相应的系列行动。虚无主义就在一个人的身上的表现来看,按照心理和行动可以分为隐蔽的和显现的。隐蔽的虚无主义者可能在生活中不断经历危机、焦虑、怀疑,但还大体可都按现实的法则,用意志把自身的危机、焦虑、怀疑压制在意识、心理范围内,而在行动显性层面还是坚定实现出某些自己并不坚信的想法,从行动上,基本看不出虚无主义的症状,这些群体可以说人格或心理和行动都多少有分裂的特征。显现的虚无主义者可能抛开现实的考虑或没有顾及到现实的法则,心里和行动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直接就把内心的怀疑和焦虑体现在行动上和生活作为上,比如他们常激烈批判和拒绝外在的现实,带给他们的必然是违背现实法则所得到的惩罚。
  此外,由于受意识或反思能力和程度的局限,虚无主义并不被所有具有虚无主义状态的人所认识。要认识到自身的虚无主义的状态必须要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和思想能力,没有一定的反思和思想能力就不能分清虚无主义的来源、成因、本质等等,就可能把虚无主义带来的负面性的情绪归为外在的人事的失败所造成的。
  最后,对虚无主义的承受的轻重也会由于其他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对传统的以上帝或天道为核心的观念和信仰接受得越深,一旦面临这些的破灭所受的冲击就必然越大;另一方面,对科学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瓦解那些对非“科学”的上帝或天道的信赖和观念。而以知识为业或拥有更多的知识群体、尤其是所谓人文知识群体,都合乎这两个条件,所以这个群体对虚无主义的感受就比其他人可能会更敏感,也更深刻,在当代,他们走在遭遇虚无主义的最前沿。
  
   二、克服虚无主义的几个方案
  
  第一种只是暂时有意或无意的忘却它,但心里还是隐藏着这个问题,只不过是在为生计所迫的奔劳中无力顾及,或繁忙于现实的世务无暇顾及,但虚无主义不会因此消逝,它会时隐时现地偷空折磨人,无力抗击就会有自杀的念头或行动,这是解释近现代的自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克服途径是权宜之计。
  第二种途径是在超越观念或属“心”基础上建立起新价值也即所谓价值重建,这种路径还是在天上、彼岸、属“心”的领域来应对问题。这类解决办法是自欺欺人,因为当下的虚无主义问题和近代以前的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怀疑解构时代的有根本的不同,传统的对超越的属“心”的那一套观念体系的怀疑是新的超越观念和属“心”的观念建立的前兆,但近现代的怀疑则是对其根基、对超越和“心”本身的怀疑和抛弃。所以回归传统,提倡孔孟老庄回到内心或是重提基督教都是不可能的,反而妨碍了我们直面世俗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第三种是克服虚无主义的途径。虚无主义的概念是和形而上学是一对概念,如同大和小、伟大和渺小,虚无主义的根是形而上学。而虚无主义的病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寄希望于形而上学的许诺的幻想破灭而导致的。就如同大人对孩子做了个许诺,你要是做好什么什么,我就用木头或纸张制造出一个能在天上飞的飞机或魔鬼、天使送给你云云,小孩信以为真且深深盼望,可等该大人兑现其诺言时,让小孩失望了,由于长期深切的盼望,失望很严重,可能成为小孩长期的心病,且这种不快或忧郁的阴影还会影响他或她到成年以后,纵使孩子长大后明白大人的苦心也知道纸张是造不出那些东西的,但小时的这个病症或阴影不会全部消除且影响到生活的很多领域。小孩深受善意的欺骗之害,等小孩变成成人后,他或她通过教育下一代不要通过撒谎来获得生活的热情、动力、意义。我相信总有一代最终会解除有意的善意的谎言对生命的残害,从而使其子孙后代通过其他方式过上欢快的健康日子摆脱依靠谎言获得力量度日。
  同样一旦我们明白过来天道、神等形而上学的谎言性质,它们长期的谎言许诺对我们心理造成的极大期盼的破灭的绝望就是典型的虚无主义形态。等我们人有哪天具备了足够的勇气,终于彻底地废弃了这些骗人的神话或形而上学,我们就彻底地废弃了虚无主义,它的形态不是我们用新神解决的问题,而是虚无主义问题被连根拔起,我们的生活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我们把价值或意义理想建立在葡萄、早餐、阳光之上。我们的心态或生活不再沉在沉重的忧虑、灰暗的怀疑和破坏、辗转挣扎的痛苦之中,而是活在属“肉”的自然的阳光之中,我们就像一匹愉悦、快活奔驰着的健马。最后结果是当你问何为虚无主义时,人们一脸惊讶,不知你说的是个什么东西。这种途径是根本之计。
  第三种途径需要拥有新思想新生活有勇气的人,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求索才有可能实现,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这种至少在中国是鲜有人去做的。第二种是现实中很多人以知识为干活对象的人在努力的,比如回归传统文化或恢复宗教信仰,虽说不太成功。第一种是聪明的虚无主义者在现实中这样做的。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群体。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 [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尼采.朝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尼采. 善恶之彼岸.论道德的谱系[M].谢地坤,程志民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4]尼采.不合适宜的沉思[M].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吴增定.尼采与柏拉图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熊义刚(1985—)男,汉,湖北武汉人,2008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社会学系,现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8级外国哲学方向研究生。)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学教育的根基是审美教育,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让学生把头埋在故事堆堆里读死书,而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深入了解作者,认真分析文学形象,以
期刊
镇山村是贵州省,乃至全国都不可多得的、保存完整的民俗文化村,其文物价值是丰厚的旅游开发资源。镇山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市花溪区石板镇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上。镇山村历经历史沉淀和岁月臻磨,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独特的建筑景观、古朴的民风民俗,因此也吸引着四方的游客的关注。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百姓得利受益,但由于当地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方法不科学的情况下,同时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没有
期刊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作为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文化,一直有着其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儒家精神也因为其所竭力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积极的思想主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在某些特殊的时代,一些仁人志士出于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的功利性目的对儒家的一些中庸、迂腐的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但是从客观上来讲,儒家的主体思想的论调对维护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血脉和宗亲关系都起了功不
期刊
皮革配饰,顾名思义,是指以皮革为主要材料,除去服装以外附加在人体身上的各类用品及装饰品的总称。它包括(毛)皮帽子、皮手套、皮带、皮包、皮鞋以及一些皮制装饰件。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影响,人们的配饰消费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它强调配饰是否具有时尚美、个性化、同时能易于佩戴、适合搭配。    一、皮革饰品与服装搭配的效果与功能    (一) 皮革配饰服装搭配的效果  1、多样化的美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
期刊
清明的那天,忽然很想念一些以前的事情。  记忆不是连贯如水,而是被时光割裂成支离破碎。一片片散落脑海,却是刻在了骨头里般的深邃。  冬日的清晨里,夜色黑的没有一丝要亮起来的意思。矮矮小小的我,被强悍高大的奶奶牵着手,站在红白蓝交织的塑料布棚底下,等着刚炸出来的油条。外面的夜很黑很黑,棚子顶挂着亮炽炽的灯泡,刺眼,四下里却仍是看不甚清楚事物的轮廓。回想起来,似乎恍恍惚惚起来。好像还记得我奶奶走到哪里
期刊
长期以来,因为小说景物的描写相对分散、缺乏整体性,造成对小说《红岩》的故事发生地重庆的区域性特征研究,一直处于被遮蔽或缺失的状态。  其实,小说《红岩》除了集中描写了革命者的地下工作和集中营的狱中斗争,塑造了一个集体英雄群像(江姐、许云峰、刘思扬、成岗等)外,还执著地追求革命功利性与艺术完美性的辩证统一。“重庆的歌乐山,江岸边的华蓥山,奉节县城,都让我记住了。我在心里说,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那些地方
期刊
北宋建立之初,所有仅中原之地,太祖十余年之间,渐次扫灭诸僭伪之国,结束五代十国之纷争局面。平蜀之役为大规模统一战争之初始,其间许多问题,初为宋人所轻忽,致平蜀之役,竟生反复。此役对宋初统一战争影响甚远,现对其中几个具体问题略谈浅见。    一、关于 “灭蜀之易”及其原因    《续资治通鉴长编》引《宋朝大事记》谓平蜀之事,“自发京师至昶降,不过六十六日,何其易也。”前后不过两月余,自古灭国之事,未
期刊
工笔人物画以其悠久的历史,强健的生命力长存于世。这种有着悠久传承的绘画形式,从审美意识、品评标准、观察方法、艺术语言、表现技法等都包涵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系统。就技法而言,千百年来,从发展到成熟、充实到提高,以及变化和再发展,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早已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创作宝库。人物的各种线描法、颜色的各种技巧,都是数十辈人的创作、实践的总结,并且融入了民族意识和美学传统。之所以要谈
期刊
一、作家作品真伪研究概况    司空图撰写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著作,1995年来就其真伪问题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在1994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年会上,复旦大学陈尚君《司空图辨伪》一文提出传世之《二十四诗品》非出晚唐司空图之手,乃后人伪作。此说一出,在古典文论研究界引起轩然大波,赞成、反对、存疑、补充者皆有之。  1997年7月《中国诗学》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刊登了一组有关《
期刊
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满足广大学子自学求知的“第二课堂”。图书馆服务工作是联系图书馆和读者的桥梁和纽带,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在独立学院日趋深化改革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工作如何扬长避短,思变创新,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工作,值得思考。    一、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馆藏建设重数量忽略质量  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