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经济学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怀上老大时,我心道,“啊哈终于!”发现怀上老二时,我心想,“哎哟我去。”
  老公本着他一贯的盲目乐观主义说:“好事呀,男女都好,跟老大做个伴嘛!”
  万一是双胞胎呢?
  他满脸惊骇,“吃饭时不要讲那么恐怖的事。”
  这可能确实令人顿失食欲。我俩执手相看泪眼,一眼写着贫,一眼写着穷。然后我们被三娃绕膝的想象画面折磨了一个月,直到做完B超才放下心来。幸好幸好,只有一个。咬咬牙,大概、也许、基本、应该,养得起吧?
  养娃到底有多贵?英国2013年出生的娃,养到21岁需要22.2万英镑,合196万人民币。美国2015年出生的娃,养到17岁要花23.4万美元,合160万人民币——不含大学学费。至于国内,大城市的养娃成本似乎已经赶英超美。打开新闻,满是“一个暑假花5万”“北京养娃要276万”,真是爸爸读了会沉默,妈妈读了会流泪。


  养娃成本里,房屋支出是大头。在美国,房费就占养娃成本的三分之一。国内也差不多。都说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与户口、教育息息相关的房子,既大大降低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又大大提高了孩子本身的“制造成本”。没房生不起娃,买了房背上房贷,更生不起娃。现在干脆连租房都快租不起了,年轻人纷纷改走佛系路线——都出家了,还生什么娃?
  房费之外,还有教育、托管、食物、交通、医疗、娱乐、衣服……除了衣服变得便宜,以上费用基本年年跳涨。有些费用不会计入传统认定的“养育费”,比如我更换手机屏幕的费用,以及旧眼镜折了去买新眼镜的费用——相信我,假如没孩子,这两笔支出都不会发生。除了金钱成本,还有心理成本——那些操的心,失的眠,焦的虑,躁的狂。除了直接成本,还有间接的机会成本——比如母亲难以升职、父亲不敢跳槽……我怀老二后考虑消费降级,回头一想有啥可降呀?从计划要孩子开始,就没升过级!
  付出这么多,回报在哪呢?从前人们认为孩子的效用包括:①精神愉悦,心理收益;②经济回报,孩子成年后的收入;③保险效用,养老送终,分散家庭风险;④维持家庭,传宗接代。从前养娃或许划算,奈何时代变迁、世情变化。家族传承?有皇位吗,有非传不可的珍贵基因吗?未来养老?恐怕要靠抵押房产,以及安乐死合法化。经济回报?孩子给父母的往往只是锦上添花,真遇到大雪纷飞时,谁给谁送炭还说不准呢。
  算来算去,养孩子其实也就图那一点精神快乐。然而一个孩子就能满足心理需要,再生一个,边际收益就低了许多——但养育成本可不会同比例降低。生不生第一个孩子,是哲学问题;生不生第二个孩子,是经济学问题。第一胎时,很多夫妻还懵懵懂懂,以为“大家都在养,问题应不大”。孩子出来,才发现经济、人力、机会成本统统不堪重负,难怪第二胎时,大家都学精乖,毕竟愚我一次,其错在人;愚我两次,其错在我。他催任他催,清风拂山岗,谁爱养谁养,明月照大江。
  要保持社会人口稳定,每对夫妇平均得生育2.1人。然而人们一旦算过账,顿觉二胎不划算。日本1990年发现国内生育率已经降到1.54,立刻想尽办法催生催育,经过近三十年努力,终于把这数字变成了1.44……令人怆然泪下。
  催生困难的原因一是“大家觉得不划算”,二是贫富分化加剧。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顶尖富人手中,这些富人的绝对人数少,且多忙于赚进更多财富,享受财富带来的乐趣,因此不会多生。穷人则越来越养不起,于是自觉少生。原因三,是“铁饭碗”减少,养娃这笔投资无法止损、不能赎回,一投就得投上18年。倘若人们预期自己收入不稳定,甚至很可能面临失业,就会不生娃甚至不结婚。失业、创业、自由职业、打零工、做兼职……都属于“结构性避孕”。在日本,同样30岁出头、工作稳定的“正式雇佣者”,结婚率有56%,而工作不稳定的“非正式雇佣者”,结婚率只有30%左右。
  現实问题不解决,口头催生难见效。网上有人打比方:和养娃花费比起来,现在的生育补贴就像一张“买法拉利减五元,第二辆可用”的优惠券。有人不买法拉利,不是因为车不好,有人买了法拉利,也真不是冲着那张优惠券去的。
  (唐思君荐自《南方人物周刊》)
其他文献
艾棋有可能出演一部戏,里面有一个“重庆妹子”的角色。所以她要去了解重庆,去学习方言,让自己看起来尽可能“像”一点。  三个月后出了结果,她没能拿到那个角色。从今是演员  2018年9月中旬,艾棋接了一部电影,她出演女主角——一个为姐姐复仇的坚毅少女,在河北廊坊拍摄10天。艾棋的家就在附近,但她没有顺路回家。入行两年半,她一直很少回家。不是因为忙,只是担心一回家,咬着牙保持的一股劲儿,会被亲情的温暖
期刊
北宋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其中,东京是首都,位于汴梁。  西京即洛阳。南京是宋州,不是今天的南京,在今天的商丘,商丘是太祖龙兴之地。北京就是盛產香油的大名,今天的河北大名。所以,东京,开封,汴梁这三个名字,在宋朝实际上都是指今天的开封。  东京,是指此处的地理位置,在四京中相对靠东(实际上只是针对西京洛阳而言,大名和商丘都在开封东边)开封是府名,府是行政区划,相当
期刊
清朝的帝王,在医学治疗方面大都自以为是,他们甚至可以命令太医,与御医PK,自己开方子。  康熙帝就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看的书也多,经历的事也多,所以,往往自以为是。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康熙帝对补药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北方人吃补药没用。当大臣赫世亨向他进奉补药时,康熙帝说:“我从来不吃补药,我劝你也别吃;补药对人身体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你吃完补药之后,有什么反应吗?”赫世亨说没有,康熙帝说
期刊
不少人都是因为海明威的小说而第一次听说了乞力马扎罗,它位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虽号称“非洲屋脊”,但因为临近赤道,气候宜人,雪線非常高,也比较容易攀爬。现在,每年有超过两万五千名登山客慕名在山脚下集结,挑战登顶的梦想。  攀登乞力马扎罗的人均费用超过两千美金,不是一笔小开销。虽说攀爬难度不大,但挑战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7年,先后有两位中国登山者因高原反应丧命途中,无疑为登山增添了一些冒险的意
期刊
入冬了,天冷了。城里或者乡下的楼房都渐次开始了供暖。屋子里热烘烘的,怎么也得二十几度。热量是有了,可我总觉得,这热看不见摸不着,总不如从前的那一炉火来得生动立体有味道。  记忆中的第一炉火,燃在小学三年级。  那个冬天的下午,正在教室里看着我们读课文的老师,似是突发奇想,又像是早有预谋,他说:“天冷了,我们砌个炉子怎么样?”班里十几个人都是同村的伙伴,才十多岁的我们,并不知道怎样砌成一个炉子,但就
期刊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文人相重的佳话并不鲜见。  刘心武有一篇《“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讲他当年在一家小书店偶然发现了《黄金时代》,试读一页后竟欲罢不能,站在书架前一口气读完。回家后打了一圈电话,询问王小波的聯系方式。“我的作为实在堪称王小波的超级粉丝。”第二天下午,他就约上王小波,两人一直聊到夜里十一点饭馆打烊。  冯骥才答记者问时说:“文人相互欣赏是一种幸福。”当今文坛,有多少作家
期刊
想象一下:有个人走过来向你推销一款全新的神奇药片,这种药片可以显著改善你的记忆力、整体认知表现、学习新信息的能力、对面部表情的接受能力、情绪、处理问题的能力、新陈代谢、心脏病和免疫系统的风险。你会买吗?  是的是的,你猜到了:这种药片真实存在,但并不是以药片的形式。你可以免费享受所有这些好处,而且所需的一切只是早点睡觉而已。就是这样。  但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把睡眠剥夺称作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
期刊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晚上千万不要朝左边睡觉,会压迫到心脏,对心脏的健康大不利。”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对于一般人来说,向哪个方向睡,都不需要担心会压迫到我们的内脏。因为从人类的身体结构上来说,我们的内脏器官都被如肋骨之类的骨骼包围、支撑,起到保护作用。所以说翻身之类的动作,并不会将重量直接压到脏器上。而且,当人往左侧卧睡的时候,心脏的上面是右肺,其体积及重量,并不足以对心脏产生压
期刊
在香港“偶遇”孔子  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巧合,中国人的说法叫“缘分”。安乐哲与中国哲学的缘份,要上溯到52年前。  在1966年夏天的一个闷热、潮湿的傍晚,19岁的安乐哲作为加州雷德兰斯大学文理学院的交换生,只身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后不久,室友送给他一本英文版《四书》。这是安乐哲第一次听说孔子,他一下子就迷上了。后来,他师从哲学家劳思光学习《孟子》。这位长他20岁的学者一袭长袍,清癯矍铄。老师身
期刊
我们都曾有过被伤害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应对呢?直接反击回去吗?也许这样我们自己会面临着很大的道德焦虑,而且越是道德感强的人,对此会越内疚;等对方的一句道歉然后息事宁人?这也许会让我们的内心很不平衡吧。  我很喜欢《马男波杰克》中的一句话。  赫布对波杰克来说亦师亦友,在波杰克最艰难的时候,是赫布一直支持着他。可就在他们合作的节目获得巨大成功之时,赫布的同性恋身份曝光了,影响了节目的收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