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的美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329066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童年的时候,父亲和母亲与我的关系很深,尤其是母亲。记得小时候回家,父亲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就严厉地问,为什么不是考第一名?当我正发抖时,我母亲会一把把我抱走,说,别理你爸爸。我好感谢那样的拥抱,仿佛把一切无法承担的压力都舒解了。
  我常感觉母亲有一双魔术师的手:我小时候盖的被子,是我母亲亲手绣出来的;人家送我母亲十几种毛线,她打成毛衣,每年过年就把旧毛衣拆了,用旧毛线编成新花样,看来又是一件新衣了。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在母亲身旁,看她买菜、选韭菜、包水饺。不论买什么菜,她总是会用食指跟大拇指的指甲掐菜,把老的地方拔掉,变成我们嘴里最好吃的菜。
  我很同情现在的小孩。我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做摘菜,你给他们四季豆,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因为他们长大过程里没有人带着他们摘菜洗菜。他们也从来没有吃过好吃的东西,他们以为麦当劳是最好的,最近发现连那个油也有问题了。这是一个可怜的时代,再富有的人家,小孩子也都在吃很糟糕的东西。
  美的感受,是需要时间的。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在生活上花了很多的时间。譬如我盖的那床被子,现在看来多么奢侈,因为是母亲亲手绣出来的,而且母亲每个星期都会重新缝洗一次。
  那个年代没有洗衣机,她要到河边去洗,拿木棒搥打,被单洗完以后,用洗米水浆过,等到大太阳的时候把被单搭在竹竿上晒。我盖被子的时候,被单上就有阳光和米浆的味道。我想现在全世界买到最贵的名牌被,大概都没有那么奢侈。这几年我到日本,发现日本到现在还有人用这种方法洗被子、浆被子。这是一种生活情调,美的情调。
  我觉得现在的人其實很穷,我们不肯在慢节奏的生活中花钱。其实,这才叫做生活的质量,才叫做富有。今天台湾的富豪,盖着乱七八糟的被单,被单被丢在洗衣机、佣人帮他洗出来,可能用的是化学含毒的洗衣粉。忽然觉得,我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最富有的阶段,所有的手工面、手工的东西,都是买不到的精致。
  人类的手,是一切美的起点。人类五种感官的活动,构成了美学。所谓美的感受,也源自于你对一个人的情感,对一个地方的情感,对一个事物的情感。我的第一堂美学课,其实是母亲给我上的,我们过去经常会走到院子去看那朵花、那片叶子,做很多没有目的的作为,她不像其他大人,看到小孩没事做的时候会慌张。
  我尽量学着母亲的这种不慌张。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每年四月,羊蹄甲红成一遍,上课的时候我都可以感觉到,十九、二十岁正要恋爱的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心听课。我会停止上课,带学生去花下坐一个钟头,聊天,或什么都不做。
  我们需要有一个这样子的课。不是每天都要如此,而是教育者偶尔要带孩子出去看花,去听海浪的声音,让他脱掉鞋子去踩沙滩。教育不要那么功利,要让年轻人重新找回他们身体里的很多的渴望。
  生活的美,需要人们舍得付出时间去创造。当今的职业父母的确有很多困难,很多人觉得佣人可以取代亲子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爸爸已经九十几岁,这几年身体不好、坐在轮椅上。他请了三个佣人照顾爸爸。有一天他跟我说他累死了,下了班爸爸还抱怨。我就说,老兄,讲老实话,你爸爸不需要佣人,爸爸需要你。
  我们完全忘记亲子的关系是什么。我告诉朋友,你父亲需要的不是医师也不是看护,在他心灵荒凉的时刻,他需要的是你握握他的手、搂搂他的肩膀,跟他撒娇。对上一辈如此,对下一辈亦是。
  我给一个公司的员工上课。这些人多从名校毕业,平均年龄三十几岁。他们进到这家公司以后就有股票。他们每天看着股票,如果十年内离职,股票全部报销。所以没有一个人敢离职,人就卖给这家公司。
  这是他们认为最好的管理。这家公司到现在还一直都是获利很好,可是同时他们也要付出代价。他们的主管很自豪地告诉我,这里没有人在晚上十一点以前回家,其中还有一个,八年了都没有休假。
  有一天我讲课完,有人问问题,他说,“我女儿现在五岁了,您认为她应该去学小提琴还是钢琴?”
  “你是那位八年没有休假、晚上十一点都不回家的爸爸吗?”我问道,他点点头。然后我给出了我的建议:“你可不可以不要关心要学小提琴还是钢琴,赶紧回家抱抱你的女儿?”
  我知道他不能理解我的这个建议,但我真的希望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够记住父亲的体温,将来她走到天涯海角,也能拥有很大的安慰和鼓励。这是人的最本质的、最根本的渴望,即便我带着走进课堂的是艺术,但我所要表达的,却不只是艺术,还有艺术旨在传达的生活哲学。
  因此,我感谢我母亲的陪伴,感谢我们一起做过的看似无聊的事情。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学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贝多芬的音乐,是海涅的诗,是尼采的超人哲学。他们共同的人生梦想是“狂飙”,“狂飙”是生命飞扬的追求。感谢母亲记住了她青春时刻的热情、爱、与狂飙的梦想,并告诉我,她曾有过的生命之爱。
  选自《生活十讲》
其他文献
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囵的横截板,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着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了一幅画的。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
无论到什么地方去,若是忘带了一方手帕,就会感觉到种种不便的人,恐怕不只是我一个吧。在幼小时候,当鼻涕拖出在唇边而不以为羞,或者至多用袖子去抹拭掉的那年纪,是决不会有手帕这东西的需要的。自从知道凡鼻涕之类的秽物需要有一方手帕给随时抹拭掉之后,手帕遂成为我每日服御品之一了。然而在今天以前,我对于手帕的功用,始终没有在抹拭涕洟之外,有过什么别的认识。而今天,因为出门时忘带了一方手帕,使我对于一方尺的纱布
大姐养花出名。花都不算名贵,但是都很有精气神儿,葱郁蓬勃。我喜欢,大姐就送了我几盆。那些花到我家的时候,都是开的正好的时候,大姐说:他们都皮实,只要浇好水就好。我知道你不善于养花,我给你的都是好养的。过了些时日,花们依然茂盛,该开的也都开了,尤其一盆文殊兰里又生出小芽,于是,我们就找了盆另栽了这株小幼苗。给它放在正好阳光的地方,每日观察,上网查注意事项,水不多浇一点,但从来没有忘记过浇水的周期日。
几天前翻腾抽屉,竟翻出阔别多日的几页粮票。对于本无收藏嗜好,且已经历一次迁徙的我来说,它们的复现足以让我忆起它们在当年的重要性,而重新鉴赏这些小小的票证,也使我看见不少当年未在意的东西。各省的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一样制作精良,不同面值的粮票除色彩不同,还绘有不同的画面,无非是大片的沃壤上一派丰收的景象,满载的卡车将这些粮食运往城乡,等等。细细想来,若是真的有这么多粮食,又何必要发这些粮票呢?还是
再没有比河流更像人的生命了,正如再没有比海洋更像社会生活。生命就是一条河流,将时间沉淀为历史,让黑暗化作美丽的日出。奔腾是她不倦的歌唱,大海是她鲜花盛开的土地。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条河……生命是用来创造的。人生在创造中展开,生命在创造中灿烂。激情和信念是创造的燃料,勇敢是点燃创造光焰的火苗。做一个有光的人,一个动态的发光体。走到哪里,带一轮柔和的光到哪里。做不到阳光那样灿烂,做不
开一窍,堵一窍,世界不凑巧。冯唐说可遇不可求之事:“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古人则说:“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今生情,前世债,必有因果。一件事彷徨做不做,那就是该做,一个物犹豫买不买,那就是该买。难得喜欢,尽力争取,世间有相似物,却无替代品。若自己为难自己,年龄便是界限,距离便是借口。有爱心肯做,有方法会做,却无胆量敢做,而不做对做拥
倘若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则另当别论。为了一步一步往上爬,首先必须获得他人的赞同,赢得朋友,建立人脉,通过他们的帮助一步一步加官晋爵平步青云———有这种鸿鹄之志的人最好出身一文不名。一个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有抱负,并且具备一定才能,那么贫苦的生活绝对会把他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甚至因此获得贵人提携。人与人之间在日常接触中,最喜欢做的就是证明其他人都不如自己———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是
我的大学经历是比较特殊时代的产物,可能对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我在大学任教许多年,可以从老师的角度回顾一下,大学生身上的哪些品质是我希望看到的,或者是我觉得,如果具有这些品质,将来能够发展得更好。我女儿上大学时,我给她的建议是,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尽管你们在高中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在高中看到的只是知识的河流,在大学看到的是湖海,读了研究生接触到汪洋。在大学期间找到
从参加工作以来,在履历表“家庭出身”一栏里我都填上“官僚地主”。在那个动不动就“查三代”的年代,我这个家庭出身显然是极不光彩的,也难怪在我申请报考大学时会遭到一些革命同志的反对。不过,我运气很好,人事科的一位女组长(也许是副组长)坚持同意我的报名。她的论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个人的家庭出身不能自己选择,重在个人表现”,举的例子就是:“她本人工作积极努力,曾在全社大会上受到过社长表扬”。平时我
我的故乡是在中国大陆的江苏省,被称为江南的地方。村庄里面有很多老人,我小的时候跟他们在一起玩。其中有一个老人永远在跟我说一些话。他在家里种菜,很普通,胡子当时都已经白了。村里人都觉得这个老头是个疯子,觉得这个人不可理喻。他也经常跑过来跟我讲一番话,但是他讲的话你是听不懂的,他讲半天,你不知道他说什么。我小时候也就把他看作是一个疯子。这个人离他远一点,非常害怕。他对人非常和善。但他究竟在说什么,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