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街头汉服快闪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当众人专注向前,却有人回望过去。她是国人眼里为汉服痴狂的卓桐舟,也是澳洲人心里的汉服大使听月。
  卓桐舟出生于教育世家,5岁起就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国画、古典舞、茶道、诗词,样样拿手。而她最爱看临水照花黄的古装美人,繁复漂亮的衣裳,引她陶醉。
  9岁那年,卓桐舟到日本游玩,发现许多日本人穿和服出行,周围人也习以为常。她心里直犯嘀咕:我们的古装那么美,为什么鲜少现身街头?稍大些,她见韩国人也常身着传统服饰出席盛会,而国人多穿西式礼服。
  卓桐舟开始留意古代服饰知识,了解到汉服曾有辉煌历史,只是370多年前,这一延续千年的服饰文化才被斩断割裂。
  卓桐舟买了一套汉服,精心打扮后,却被外公泼了冷水:“好好的孩子,穿什么韩服?”卓桐舟赶紧解释:“这是我们自己的服装。”父母连连摇头,“不伦不类。”这么美的汉服,父母居然无法接受;自己的传统文化启蒙都来自外公,他竟不识汉服,卓桐舟太震惊了。
  她穿上汉服走到街头,却屡屡被人误当成导游、演员。传统服装,为什么境遇如此难堪?2010年,卓桐舟带着困惑,去澳大利亚求学。
  在澳洲,她穿着汉服逛街,外出踏青,常收获突如其来的赞美。让她尴尬的是随之而来的提问,“你是日本人吧?是韩国人吧?”
  越深入了解汉服,卓桐舟越欣赏它的雅致,遗憾也随之加剧:服饰历来是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承载,汉服却因失去了传承者,变成陌生的天外之物。
  2015年硕士毕业,卓桐舟面临多个就业选择。她曾与世界排名前四的彩妆大师Rae Morris合作过,可以做彩妆模特;她曾參演优酷网情景喜剧,被网友封为“宅男女神”,可以进军演艺界;她获得悉尼柏悦酒店的升职许诺;也收到了普华永道国际会计事务所的工作邀请……面对毫无悬念的似锦前程,她却放弃一切,决定在悉尼开汉服小面馆。
  梦想总是热烈的,现实却很冷酷——谈好的厨师临时变卦,看好的门店被人抢先,工作签迟迟不下,卓桐舟一下陷入靠代购赚钱的困顿境地。
  然而,生活只能困得住她一时,困不住她一世。2016年6月的悉尼,白雪纷飞中,一袭大红汉服的卓桐舟,提着古色古香的送餐盒走在路上。几天前,她开了家“听月小筑”的微店,专卖中式糕点。
  凭借精湛的手艺、非凡的创意,卓桐舟用一个月便积累了2000多粉丝。家人刚为她松一口气,她却再次暂停生意。她心心念念的,仍是向世人展示“青楼黛瓦,品茗赏画,弹琴鼓瑟”的诗意生活。
  2017年1月,卓桐舟和伙伴一起筹备“听月小筑”实体店。整整半年,她只休息了五天。“听月小筑”最终成为澳大利亚首家以古风和汉服为主题的文化工作室,不止有创意拍摄,还有传统文化教学、汉服及珠宝首饰订制等。
  越来越多的同好加入“听月小筑”。6月底,卓桐舟发起了“寻找悉尼汉服大使”大型公益比赛。
  成功的前期宣传,吸引了近千名选手。总决赛中,选手的服装都是卓桐舟团队亲历亲为。为了一条马面裙,他们翻阅上千册古籍,剪裁打版无数次;为了一块织金面料,寻遍各地老师傅学习这门快失传的技术;为了一件交领上褥,研究各种出土文物……四个月后,在悉尼市政厅举办的总决赛引得万人空巷。2017年11月,央视《华人世界》栏目专访卓桐舟。
  卓桐舟越发坚定信念:一生只做一件事,将它做到顶级,将汉服植入人心。
  自营业以来,卓桐舟已为顾客拍了5万多张照片,还做了很多好玩的活动:茶道、古风茶话会、妆发课和笈礼。“汉服快闪”中,她们穿着汉服,在澳洲街头和着劲曲跳热舞,路人纷纷驻足欣赏。
  几次户外宣传活动中,黑姑娘白姑娘们,争相穿上汉服,撑着油纸伞,走在落英缤纷的花树下。有位老奶奶走过来说:“我知道你们,你们是中国人。顺便说一句,真美!”卓桐舟热泪盈眶,这是她第一次被外国人准确地读出身份。
  2018年,4月18日(三月初三),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华服日”活动,进一步激励了卓桐舟。5月13日,她推出“寻找悉尼汉服大使”第二季,再次登上悉尼市政厅。
  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卓桐舟认为,这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传承,是礼仪,是身份标识,是华人情感的纽带、内心深处温暖的故乡。未来,她要给汉服注入现代思想,让古老的精神复活,让汉服以自由的面貌,出现在生活中。
  编辑 赵莹
其他文献
茶在壶里醒着。  音乐轻柔,若有若无;鸟啼三两,不慌不忙。窗外,树木伸开了手掌,接纳欲滴的春色;草们挺直了腰杆,却耐不住风的撩拨,恣意晃荡。  我们静坐,凝神,等待——壶中的龙井,將告诉我们春的消息。  春的消息,我们读过太多。麻鸭在池塘里凫游过后的一声惊呼,蜡梅在一阵风后激零而下的一滴清露,婆婆纳星星似的镶嵌在草丛中,眨着迷离的蓝眼睛。桃花“吱”地一声,绽开第一道笑纹。柳条一行一行,漫天漫地飘忽
期刊
舞台上,尽管往来者匆匆,却依然不缺匆匆中的永恒。到底是曾小敏在塑造角色,还是角色在塑造着她?是生活的点滴教曾小敏学会了沉淀,还是角色的替叠让她习惯了思考?  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没有躁动,没有不安。不经意抖落儿时梦  13岁时,曾小敏误打误撞进入粤剧行业,与四五岁便学粤剧的孩子们相比,她入行晚了许多。对于她来说,粤剧的启蒙仅来源于妈妈爱听的小曲儿。  曾小敏起初想进入美术领域,没想到因朋友的一个
期刊
我喜欢的感觉,是可穷尽。  ——梁宁  在IT界,梁宁被誉为“神一样的产品经理”,雷军说她是“中关村第一才女”。从2000年至今,她历经了中国互联网的大风大浪,见证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与更迭。理想幻灭寻找光  1995年6月30日,200名联想中高层被召至公司六楼会议室,共同见证了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最终输给了柳传志的“贸工技”路线,倪光南被免去总工程师的职务,柳传志掩面而泣。  这场影响联想未来发
期刊
她不仅给病人打针吃药,还是病人们的“好声音”。5年来,她给无数孩子和老人,带去了安慰和温暖……宝贝,阿姨给你唱首歌  今年29岁的刘珍珍,毕业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2013年,刘珍珍应聘到山东莱阳市鸿杰医院護理部做护士。  有时,病人特别多,加上孩子的哭闹,让心情本来就差的病人容易焦躁。刘珍珍和同事经常被病人揪住质问:“你们为什么不管管那些小孩?烦死了!”她们赶紧说:“请您理解,我们这
期刊
1935年,美国纽约市政音乐厅,一位个子高挑的黑人妇女正在演唱,大厅里回荡着深沉纯净、浑厚有力的歌声。台下的观众有白人,也有黑人,双眼紧闭,屏息聆听。歌唱完了,一阵沉默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喊着她的名字:玛丽安·安德森。  “音乐是抵抗种族仇恨最好的武器”。她成功了,尽管这条路布满荆棘。  1897年,安德森出生于费城贫民区,因父母热心教务,她6岁就在黑人教堂的唱诗班唱歌,出众的歌喉引人注目。她1
期刊
田园生活是越来越多人的诗与远方,而李子柒将这种日子过到了极致。她时而身着汉服,醉饮桃花酒,时而一身粗布,腰别镰刀上山割草。她活在镜头下,也活在山水间。她的微博成为开给这个浮躁时代的清新处方。守着至亲,过安静日子  李子柒1989年生于四川绵阳乡下。14岁辍学进城的她,做过酒店的服务员,当过DJ,最艰难的时候住在桥洞。爷爷去世后,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对她来说,这是一种召唤:城市里的浮华都是别人的,那
期刊
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守儿童,如果不是因为考上了大学,欧阳艳琴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走出乡村,也就不会有这所名为“科蚪”的实务学堂诞生。打动“最危险的女人”  欧阳艳琴的父母都是进城务工人员,有段时间靠卖废品为生。那时候,欧阳艳琴最爱做的事就是搬个小凳子,坐在一堆废品里翻旧杂志,聚精会神地读一个下午。  大学毕业后,欧阳艳琴进入位于北京的财新传媒,成了一名财经记者。工作期间,她参与调查报道了许多重量级新闻,如
期刊
他是大学法律系副主任,才智学识相当的她,却美滋滋地围着一个煎饼果子摊打转。他觉得她不可理喻,甚至为此“对簿公堂”。相携二十多年的路,该怎么走下去?相识于微最情深,相携相助  1979年,李玉红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家有一姐一妹,父亲是名长途货运司机。李玉红自幼机灵活泼,1996年,她考入河南大学法律系,遇到了同学张德欣。  有次,张德欣拉着她说:“我有两张电影票,一起看电影吧。”李玉红欣然应允。看完
期刊
曾陪伴3亿中国儿童成长  周洲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她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当时江西电视台最年轻的节目主持人。1996年,20岁的周洲参加全国主持人大赛,获得了少儿类金奖,进入中央电视台。  在综艺节目《大风车》舞台上,周洲扎着两条小辫子,穿着蓬蓬裙,眨着大眼睛,和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凭借活泼可爱的形象和朴实亲切的主持风格,她成了孩子们喜爱的“周洲姐姐”。  4年后,周洲根据对
期刊
“若人生的一切附属品只能装满一个登机箱,那我将有勇气去往任何的未来。”31岁的魏颖写下这句话时,她刚从杭州离开,拎着一个登机箱,只身来到北京。  把过去满满一屋的宝贝留下时,她心底越来越清楚,很多的附属品并不需要放在人生的旅行箱中。但她仍希望曾经让她心动的物品,能交到珍惜它们的人手中。于是,多抓鱼应运而生。  上大学时,魏颖“只要有咖啡、音乐和书,就可以快乐地活下去”。每一本她看過的书都是精心挑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