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从而教师首先应热爱数学,优化新课导入、设置教学疑点、让学生操作实践、开展学习竞赛,以激发学生想学数学、好学数学、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學生主动地学,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关键词:激发;学生;数学兴趣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190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兴趣是动力的源泉,从不同的角度采取多种手段,诱导探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要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里装沙的实验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乘以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关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经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动手操作验证,这样既使学生弄清了公式的由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索、自主、合作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发展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发现,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看书动手操作所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问:“什么叫做面积?”让学生沿着长方体的棱,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得到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要求在展开图上标出:长方体相应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每个面长和宽是数据。找出展开图各个面的边长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并在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口算出各个面的面积。问:“这个展开图的全部面积就是什么的面积?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或者(长×宽+长×高+宽×高)×2。”师问:“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小组讨论并指名回答:“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制作悬念,培养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新教材能使学生积极、主动、乐观、热情投入,使学生获得知识。
例如:某水果店运来480个桔子,240个大的,240个小的,小组长说:“桔子怎么卖?”售货员说:“大的一元2个,小的一元3个。”结果可以卖200元。第二次又运来相同数量的大小的桔子,价钱也没有变,售货员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一元就买2.5个,每个0.4元。卖完桔子一算,只卖了192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了8元呢?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的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惊叹之余,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方法,于是便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
四、开放性练习、巩固兴趣
重视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对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好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那么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经常组织讨论,开展学习质量自我评价,加强直观演示及教具的使用,一式多变、一题多变、多问、多解,猜一猜、算一算、说一说、试一试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在解决知识的新旧矛盾冲突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以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和探索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质。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手段、方法很多。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舍学习兴趣,设置学习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总之, 只有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促使他们主动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濮志强,《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切实提高课堂效益》[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12期;
[2]刘存全,《浅谈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年03期;
[3]刘传忠,《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浅议》[J];少年儿童研究;2009年18期。
关键词:激发;学生;数学兴趣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190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兴趣是动力的源泉,从不同的角度采取多种手段,诱导探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要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里装沙的实验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乘以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关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经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动手操作验证,这样既使学生弄清了公式的由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索、自主、合作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发展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发现,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看书动手操作所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问:“什么叫做面积?”让学生沿着长方体的棱,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得到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要求在展开图上标出:长方体相应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每个面长和宽是数据。找出展开图各个面的边长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并在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口算出各个面的面积。问:“这个展开图的全部面积就是什么的面积?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或者(长×宽+长×高+宽×高)×2。”师问:“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小组讨论并指名回答:“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制作悬念,培养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新教材能使学生积极、主动、乐观、热情投入,使学生获得知识。
例如:某水果店运来480个桔子,240个大的,240个小的,小组长说:“桔子怎么卖?”售货员说:“大的一元2个,小的一元3个。”结果可以卖200元。第二次又运来相同数量的大小的桔子,价钱也没有变,售货员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一元就买2.5个,每个0.4元。卖完桔子一算,只卖了192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了8元呢?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的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惊叹之余,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方法,于是便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
四、开放性练习、巩固兴趣
重视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对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好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那么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经常组织讨论,开展学习质量自我评价,加强直观演示及教具的使用,一式多变、一题多变、多问、多解,猜一猜、算一算、说一说、试一试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在解决知识的新旧矛盾冲突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以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和探索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质。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手段、方法很多。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舍学习兴趣,设置学习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总之, 只有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促使他们主动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濮志强,《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切实提高课堂效益》[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12期;
[2]刘存全,《浅谈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年03期;
[3]刘传忠,《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浅议》[J];少年儿童研究;2009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