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启思 搭设漫溯之“桨”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ax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三年级是写作引领的第一年,对于学生而言,由写话向写作过渡,很多人感到无话可写,没有素材,不知道如何把握书面表达的逻辑顺序。即便是教师通过范文指导,为学生提供模仿写作的参考样本,学生的写作能力依然是面临难以提升的窘境。《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读课文,对该单元文本的教读,决不能停留于阅读,要抓住单元主题“留心观察”,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教学中,笔者以“问”启思,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促进学生言语构建能力的养成。
  一、把握问题核心,激发学生理解表达
  提问,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阅读后的问题设计中,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理解实际,利用适切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聚焦阅读内容。在阅读《金色的草地》一文后,思考该文描写的重点是草地,作者是如何描写草地的呢?对照该单元写作主题“留心观察”,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内容写出来的。对该文的阅读要指向写作,要让学生边读边想,留意作者的描写对象,引领学生体会“细致的观察”才能收获更多的写作素材。
  我在设计主问题时,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在文中都描写了哪些场景,阅读后,对草地有哪些深刻的印象。有学生认为,作者对草地的描写很“有趣”;有学生认为,作者把草地描写得很“可爱”。这些是粗略的、概括的印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未深入,显得浅层化。请学生再思考,“有趣”的草地体现在哪些方面?“可爱”的草地,有哪些可爱的地方?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有趣”“可爱”的内容。于是,我们通过聚焦“有趣”“可爱”的内容,让学生将目光聚焦草地上具体的景物上,如“蒲公英盛开的金色草地”“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场景”。
  接着,我继续追问,联系本文的题目“金色的草地”,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哪些描写是围绕草地展开的,草地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通过查找发现,草地上早晨时是绿色的;中午时是金色的,傍晚时又变成了绿色。请同学们将“早晨”“中午”“傍晚”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圈画起来,对照三个时间词语,说一说草地的颜色变化。请同学们再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点来描写草地,这样写有何意义,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引导学生从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提炼作者的写作手法。熟读课文,感悟出作者这样写的意义,当我们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草地时,草地的颜色是不同的。由此点拨学生思考,在描写某一景物时我们要细致地观察、连续地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才能让景物描写更具体。
  最后,我们回到“说一说草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问题,聚焦语言文字,在问题引领下,层层聚焦细节内容,让学生在问题启发下,深刻理解作者描写草地的方法,逐渐体认“留心观察”的教学主题。如此一来,学生从课文阅读逐渐上升到语言建构,将自己对草地的印象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二、变换提问方式,提升学生言语思维能力
  在《金色的草地》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印象最深刻、感觉最有趣的地方找出来,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来写好作文。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如何概括、提炼,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怎样把握语言的特色。这就需要提问,但很多时候教师的设问太过于凝练、抽象,不利于学生直观理解。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理解不深刻,自然是找不准回答的内容,也无法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
  在《金色的草地》一文中,草地是有趣的、可爱的,学生在读后的感觉基本是一致的。草地上颜色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时间草地的颜色不同,对于蒲公英,都描写了哪些内容。在课堂上出示蒲公英的图片,请学生观察蒲公英的外形,了解蒲公英有何特别之处。显然,借助于直观的图示可以让学生认识蒲公英,读懂文中的描写方法。同样,对照该文所在的单元,教读课文的教学更要突出写作任务。设置问题: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作者是如何发现的,请再次阅读课文第三段,从中体会“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该段的描写,主要是基于对人、事、物、景的细致观察,在观察中,发现了草地颜色会随着不同时间点而变化。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留心过身边的景物,是否留心观察过某些场景,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这些景物有何变化。如有的学生想到了向日葵,在观察后发现向日葵很有趣,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有学生想到了睡莲,在观察睡莲后发现,睡莲的花很美,晶莹剔透,浮在水面。有学生想到了云彩,在对云的观察中发现,云彩的颜色很鲜艳,有的是红彤彤的,有的是金灿灿的,有的云彩是半灰半白的。云彩还会飘动,云彩的造型很多,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小动物。如此,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联系自己平时的观察内容,逐渐打开言语表达意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通过变换提问,沿着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展开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拓展与提升。
  三、搭建问题支架,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生成
  写作教学强调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具有渐进性。围绕文本阅读,先从概括文本入手,抓住主问题,细分子问题,利用子问题,让学生认识整篇文本。子问题的细化与连接能为學生构建思维表达的支架,帮助学生从语言文字运用中学会淬炼语言,获得高阶思维力。
  在《金色的草地》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并找出文中都描写了哪些场景或景物,对于这些景物,有何印象,哪些最深刻。显然,这样的问题,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无法直接回答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基于问题,细化和延伸子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草地的“有趣”和“可爱”,哪些地方是“有趣”的,哪些地方是“可爱”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发现“留心观察”这一写作主题。
  梳理如下:草地的颜色有何变化?从哪几个时间点来描写,如“很早”时、“中午”回家时、“傍晚”时。草地颜色发生变化,是草地自己改变颜色吗?通过观察蒲公英,认识蒲公英的花瓣,蒲公英会张开,会合拢。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就变成了金色;合拢时,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回到了绿色。原来,草地颜色的改变,与蒲公英的花瓣开合有关。所有这些发现,与作者的“留心观察”密不可分。通过梳理阅读“支架”,让学生在读、思中将语言文字所构筑的画面呈现出来。一个是蒲公英的花,让草地的颜色发生变化;另一个是兄弟俩的玩耍,让草地变得更加温馨。
  总之,教师以“问”启思,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将所观察的事物写下来。在观察事物时,有何见闻,有何感受,有何想象,都可以写下来,最终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写出有个性的精彩语段。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益林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谢有顺先生曾经评论说:“贾平凹的散文,表达的正是贾平凹这个人,他是‘跳出来的’,所以我常常能在他的散文中,读到辛酸和悲凉,这种感觉,比读他的小说时要强烈得多。”细品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此言评得极为恰切。  一、《一棵小桃树》中的“小桃树”  “一棵小桃树”在文中既是标题,又是作者行文的明线。从全文看,“小桃树”的经历既平常又坎坷。起先,“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让我们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语文教学需要鼓励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洞察作者如此表达的深刻用意,真正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统编版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出自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言语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文本语言的价值资源,引导学生在探寻、洞察、想象和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笔者以统编版三下《花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
期刊
在古代文献中,“为”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词性、用法如何,我国语法学界对此历来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深入探讨“为”字的用法及功能,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为”字基本意义为起点,主要针对王力、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有关“为”字语法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罗列出“为”字的几种词性及其主要义项,并适当引用其他文献例句,以求比较完整地归纳古代文献中的“为”字多种用法,使其利于中学校本课程中教
期刊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成长。《台阶》一文塑造了一位传统中国乡村“父亲”的形象,通过父爱的特殊含义,发现台阶的“震动”;通过文本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变化;通过思辨的悠远,感受台阶的意蕴,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台阶》一文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写人记事的文章,所选取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篇课文中所呈现的父亲形象,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中国土生土
期刊
语文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扩大阅读面,能让学生在接触大量文本的基础上,体会美感的共性,提升审美能力。在语文课本中包含许多经典的散文,这些散文充满美感,令人百读不厌。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美感的来源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其他与之相关的文本,构造整合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散文《昆明的雨》时,教师引入了同为汪曾祺创作的课
期刊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之一。“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旨在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论著内容与观点,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  一、《〈论语〉选读》“学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运行模式  1.分解任务,形成任务链条  在“目标—活动—评价”中,要将“目标”分解为“任务”,这是活动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时常会听到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厚障壁,而作文作为中考语文试题150分中占60分的板块,对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作文是决胜中考语文的关键。有不少历经过高考、中考的学生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一条更清晰的思路,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重任。为此,笔者做了些尝试,通过问题引路,拓宽学
期刊
当前,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阅读量不够,缺乏作文素材,尤其是缺少议论文写作的素材。然而笔者认为,高中生并不是真正缺少阅读和素材,而是缺少善于转化素材的“妙悟”和“妙笔”。如果懂得将胸中丘壑转化为平原高山,那么,素材积累便不再是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读到一篇关于吴敬梓的文章,当时觉得这是一份很好的议论文写作素材,材料既陌生又雅致,很想和学生分享,于是笔者精选了以下段落呈现给学生。  吴敬梓推却了巡
期刊
思维导图是一种结构化、直观化的思维工具,将其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知识架构,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梳理并拓展写作思路、明确写作主题,实现写作效益最大化。  一、分析写作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初中生拿到作文题目后就开始动笔,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实际上,作文同阅读、识字一样,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要想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必须要
期刊
傅雷曾说:“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而直接与高考接轨的阅读教学则或多或少地存在速成嫌疑。当前的深入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教学与学习两个方面来谈谈语言视角下的深入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创设丰富语言情境  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语言功底,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1.创设感染型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