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科学有效地“动”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近来与一位旧时同窗网聊,因为她正在南洋理工读博,所以我自然说起白天听讲狮城教育情况的事情。我说,他们的小学语文课很有意思,念《三字经》念得手舞足蹈。
  她说这有什么新鲜,新加坡的小孩不愿学华文,觉得很难,所以只重听说,不重写。并且作了个类比:他们学华文就像我们学英文吧。
  这倒是,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就远比语文课有趣,这是很多孩子的感受。
  她的话也印证了南侨小学叶丽珊老师的介绍,新加坡就是想通过所谓“种子教学”、“戏剧教学”,“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轻松有效地学习华文”,“使华文华语更生动有趣,更有生命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我们在对学生母语兴趣的培养上却是很失败的。这么看来,无论是“我的脸部表情”、“量词多胞胎”等游戏的童“趣”盎然,还是诵读、唱游、讲故事、声音情绪的表达、想象与创造游戏等对于戏剧元素的借鉴,新加坡人在激发学生学习华文兴趣方面确实是动了不少的脑筋,也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让我们惭愧的还不止这些,像老祖宗的《三字经》我们弃如敝履,倒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区奉若珍宝。儒教的智慧、传统文化的瑰宝,何时才能回归我们的课堂?
  
  (二)
  
  而作为语文教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他们读书时的琅琅音韵,以及同时所伴随的肢体动作。这种“边开口边动手”的语言练习,乍看很奇怪,其实表现力是相当丰富相当惊人的,而且我以为,这对于中文的记诵恰恰是非常有益的。
  这两天在读《谈美》。当中谈到艺术模仿技巧的“传达”方法时,说到写字、作画、唱歌、跳舞等艺术的学习,就是要练就“特殊的筋肉的技巧”。而在诗文的学习中,也有情感的、思想的、语言的筋肉活动的存在。朱光潜引曾国藩《家训》里的话说明诗文重“气”就是一种筋肉的模仿活动:
  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可见朗诵的重要。“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能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就是说,要通过诵读让中文的声响在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养成喉舌的筋肉技巧。这是学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余光中在《自豪与自信——我的国文启蒙》一文中深情回忆了自己的国文影响。一位戴先生讲《爱莲说》,“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父母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兼采二舅父哦叹之音,也都对作者的中文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先勇自幼酷爱“昆曲”,昆曲中的柔婉唱腔,中文字里行间的美妙音韵,给了白先生一生的奠基。记得大学时有一次听苏大中文系的周秦教授讲昆曲,现场箫声,和着中古音朗诵《枫桥夜泊》,所展现的中文音韵的魅力,让半通中文的我至今难忘。更何况,影像中新加坡小学生的诵读不止“喉舌的筋肉活动”,更有全身肢体的动作。肢体语言对于语言表现力的增强不必详述,生活中我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新加坡小孩唱游《西游记》时配套的肢体语言,以及“数青蛙”时借助肢体表情来训练朗读技巧,学习中文表达的做法实在令人感慨,让人惊叹。我相信,学生从中学到的正是中文意境最可贵的“意会”和中文声响最可贵的“语感”。你不觉得这样的记诵方式比起单纯的诵读、比起繁复的讲解更有效吗?由此看来,这种肢体语言,就不是简单的“兴趣”一言可以蔽之了。
  我还注意到影像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都是学生的活动,没有老师的出现。当然,游戏活动不可能没有老师的组织,重要的是,他们看出了他们一种立足学生本位的倾向,把充足的时间还给养成期的孩子训练,这对于提高中文肯定大有裨益。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让中文“动”起来呢?突然想到:我们在苦苦寻求的东西,有时候,恰恰是被我们丢失留存在国外的“家底”……
  
  (三)
  
  前些日子,听人说顾老师在教学生“读经”了,不知道是不是教小学生,如果是,我建议她用新加坡人的方法,身体都“动”起来,不要只“君子动口”。
  顾老师是我大学时候的老师,儒学大师钱穆的外孙女。这件事由她做,让人酸楚,也让人感动。
其他文献
1.小兔急急忙忙地趕路,一不留神掉进了一个土坑(kēng)。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也就是听觉艺术。因为音乐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音乐使人通过听来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意境与情感。若是将视听相结合运用在学习中,就能使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创设特定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欣赏课总在播放配套录音带,却不播放录像,可能是贪图省事,但主要是认识不够。老师们是否想过,上课的学生“渐入佳境”了还是“渐人梦境”了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
新课程标准增添了对学生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培养,对此我感觉到: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必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一种愉悦、轻松、竞争、质疑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乐学,才能善学,否则一切都是空话。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强扭的瓜不甜”,在他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学习只是一种负担,这如何能学好?因此,在制定科研课题时,我就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
语文课堂关注学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学;关注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教;关注学生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怎样用好教材教语文的问题。“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功夫首先应该放在课前的备课上,只有充分地解读文本、研课、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本文以《广玉兰》的教学为例,谈谈用好教材教语文。    一、解读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    《广玉兰》是一篇描写植物的文章,如果单从文字上分析它仅仅是为
数学课,我们学习认识万以内的数,所以苏老师经常带着一个计数器来上课。看到计数器,我们就知道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等,还有每一个数位上都有10颗珠子。如果一个数位上满了,苏老师就把珠子拨回到后面,然后在前一位上拨1颗珠子,这就叫“满十进一”。  我回家跟爸爸说了这件事,爸爸就帮我买了一个和苏老师一模一样的计数器。  今天上午,我在阳台上玩计数器,突然听到楼下有人叫我:“小果,我回来啦。”我一听是爸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无疑是他们阅读领域的一场“视觉革命”。绘本阅读很好地把“读文”与“读图”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失阅读的本质——“本”为阅读之本;又增添了阅读的情趣——“绘”乃阅读之韵,给静止的文字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魅力指数。相信以“绘本”为题材的习作,同样会带给学生习作上的冲击力。  一、从说开始,激发兴趣  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要让孩子有兴趣地写,
今天不知怎么的,我非常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可就是得不到,于是我大哭起来,就像天上下起雷雨。  妈妈说:“别哭别哭,你是不是想要芭比娃娃了?”爸爸说:“我明天就给你买。”  我一听,就不哭了,破涕为笑。  姐姐嘲笑我说:“雨转晴喽!”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二(3)班 黄锦芳  指导老师:俞 芬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四种能力也是基本的语文能力,是学生通过训练应提高的主要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在课标的指导下,以下是我培养
摘要:“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草履虫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得到,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活动、了解它所具有的生命活动特点,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实验及分析,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接触生物和观察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生物如何趋利避害及对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关键词:生物实验;草履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读写结合能充分发挥经典课文对写作的引领,通过情境的创设、情感的诱发、素材的推敲,让学生在提升言语能力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个性的张扬。为提高读写结合的价值,提升读写结合的效率,必须追求  读写相融、不露痕迹的境界。     一、练在疑难处,引领学生亲近文本 。  课文的朦胧处,作者在此为文本蒙上了一层面纱,往往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