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奥秘,拆拆乐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996115122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背景
  小汽车为什么会跑?直升机怎么会飞到空中的?为何在布娃娃背后一按小按钮就能发出动听的音乐?不同乐器为何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个在儿时时常思考并困惑的问题,在当今社会的少年儿童这个群体中仍然存在,特别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面前: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坏了就丢、丢了再买等现象的屡屡发生,无不令人担忧。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因此,保护资源、崇尚节约的任务就显得十分艰巨。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都在产生大量废弃物品,许多都被随意丢弃,这些废弃物品很多是可再利用的资源,为此,不如将其回收处理变成有用的资源。
  于是,将寻找不同类型,不同物品的构造奥秘,通过拆、看、想、做等过程,探究科技奥秘,体味活动的乐趣,与节约资源,资源再生利用作为广大少年儿童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两点结合起来,即产生了“寻奥秘,拆拆乐”生态道德主题教育活动的构思。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提高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意识。
  2.通过参与活动,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探究、创造精神。
  3.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到身边更多的人,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三、活动主题
  “拆一拆、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四、活动对象
  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及初中生。
  五、主办单位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扬子晚报社。
  六、活动过程
  1.与媒体联合,开展征集活动
  (1)征集时间:2013年4月11日~2013年5月2日。
  (2)征集内容:
  ①参与“寻奥秘,拆拆乐”人员: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初中生及家长。
  ②技术支持人员:能够指导孩子“拆拆乐”的志愿者,最好是相关的专业教师、制造和维修单位的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大学生志愿者等。
  ③活动所需物品:废旧的乐器类、玩具类、学习用品类及小家电类等物品。
  活动报道刊出之后,引起不少市民、孩子、家长和学校的强烈兴趣,许多人纷纷通过电话、邮件等渠道报名,更多的人第一时间赶到组委会的现场报名并捐出活动的物品。
  南京市健康路小学的王敏同学是第一个作为个人报名参加的,南京市“绿钥匙”资源回收志愿者协会是第一个作为集体报名参加的,一些热心的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捐来了收音机、闹钟、比较复杂的学习用品和玩具等。
  2.及时掌握征集情况,将物品科学分类
  通过向广大市民和少年儿童征集废旧的乐器类、玩具类、学习用品类及小家电类等物品,组委会将征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征集物品分两类:
  (1)可维修物品,将有专业的老师、志愿者指导学生动手动脑维修重组。
  (2)不可维修物品。不能通过维修恢复正常的,则由专业的老师、志愿者指导学生通过拆,探究其内部的构造原理,寻找其中的奥秘。同时,也可以将废旧物品通过创意、设计,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3.开展两场活动,普及与提高并举
  第一场活动(普及型活动)
  (1)时间:5月5日;
  (2)地点:活动中心广场;
  (3)参加对象:所有报名参加人员;
  (4)活动特点:
  ①有规模。当日活动现场分为乐器类、玩具类、学习用品类及小家电类和工艺品创意类等不同区域。中心广场上排放了36张长条桌,桌上有的放着电脑、CD机,有的放着电子琴、萨克斯、小号等乐器,有的放着老式座钟、闹钟等,每张条桌前,都被坐着和站着的孩子围着,他们有的手持螺丝刀开拆,有的观察其内部构造,有的则忙着手工制作,现场来了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家长及志愿者共约500余人。
  ②有影响力。活动得到了全国劳模、原南京新街口百货公司乐器专家李玉文,在南京修钟表已有60多年的南京快乐钟表店经理吴东平,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毕业生邓翰,南京“爱心之旅”版主,南京外国语学校志愿者和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乐童”志愿者服务队等个人和集体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
  ③有意义。现场有很多男生围着一辆遥控汽车讨论着:“我们平时玩的遥控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带着好奇,现场的专业志愿者将遥控汽车拆开,将其内部结构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是电源、马达、接收器、舵机。”志愿者们告诉大家,接收器接受遥控器发出的信息,舵机是控制方向的,电源提供能源由马达传递至各个部件。同学们讨论到:“原来遥控汽车玩起来简单,却是各个部件相互配合,才能灵活飞快地在地上奔跑。”他们说着,又开始拆分遥控直升机玩具了。另外一组同学在科技老师的带领下用专用起子拆开了一台电子琴,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上面的集成块、电容、电阻等部件的作用等知识。
  ④有创意。在现场的工艺品创意区,一辆倒过来的旧自行车旁围着一圈的小朋友,他们用红色的废旧布条将自行车包裹成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工艺品造型,还有一些小朋友手拿画笔将自行车的轮胎涂上颜色来装饰,一会儿功夫,一个“摩天轮”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一根插在油漆桶里的“圣诞树”上,吊着经过涂鸦创作的废旧碟片和分别用饮料瓶瓶盖和废旧的自动铅笔做成的“风铃”。现场还有由老师、学生、家长、市民组成的陪审团对一个个作品进行打分,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第二场活动(提高型活动)
  (1)时间:5月19日;
  (2)地点:科艺楼一楼大厅;
  (3)活动对象:科技社团团员、第一场活动工艺品创意获奖者;
  (4)活动特点:
  ①有深度。活动一开始,活动中心两位科技老师分别以电脑和DVD为例,给现场的200多名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分析、讨论、小结。为了让小“发烧友”们过把瘾,科技老师还将各个部位的不同零件图和线路图放大制作在kt板上,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常见或根本就没听说过的零件,同学们都非常的好奇且兴奋。现场还进行了提问,小“发烧友”们争先恐后的抢话筒,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将现场的科技老师和专业人员都有些“招架不住”了。   ②有难度。在活动现场,来自南京市科技特色学校凤凰街小学的边冉和倪富斌两位同学,将两台废旧电脑拆开,他们俩一个拿着平口起子另一个拿着十字起子,打开板盖后拆起电脑的主机来,他们将拆下来的螺丝交给女同学张一牧保管,而他们的组长田心茹在向现场志愿者请教了部件名称和功能之后,安排另外两位男同学开始安装,这两位“师傅”捣鼓了好半天,到最后也没能将电脑主机装回原样。
  ③有思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科技老师、志愿者们特别注重过程中启发孩子思考。如台式电扇和立式电扇的线路图不同在哪里?电视机遥控器按键不灵时如何调整?废旧电池用完后为什么不能随便乱丢?
  七、活动反思
  1.这是一个融生态环保和科技教育为一体的活动案例,所以活动开展起来意义性体现特别明显。将废旧物品再创造、再利用,以孩子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和存在的一些现象为起点,很好的激发了孩子、家长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从“寻”和“乐”中让参与者树立了良好的生活理念。
  2.此活动作为少年儿童生态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其组织形式也很有特点,通过与媒体联动,发动了广大市民、志愿者和学生再创意的意识,通过动手、动脑来培养探究能力。活动通过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活动中,通过拆、看、想、做,来体味动手、动脑的乐趣,从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3.活动得到了江苏南京的主流媒体扬子晚报、科技特色学校凤凰街小学、全国劳模等各方面的共同支持,使整个活动从策划、定稿、征集、招募、组织、协调、联络、整理、评选等过程都开展得非常顺利,这也是活动开展中获得的最大成功。组委会在工艺品创意活动中共收到作品221份,优秀创意作品还在2013江苏省庆“六一”——“与梦想同行,筑美好未来”大型主题活动中展出,受到各级领导、嘉宾和广大师生们的高度赞扬。
  4.回顾整个活动,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因过分考虑这项活动的开展的意义和影响力,所以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参与面和活动的深度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2)在拆与装、生态环保与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兼顾考虑也有待进一步加强;(3)如果在活动结束之后,再安排写一篇科普小论文,最后装订一本小论文集那就更好了。
  案例点评:活动将科技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具有良好的创意。活动充分借助媒体的力量,从人员征集到宣传报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个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活动的优秀模板。可将体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活动进一步拓展,如调查物品未循环利用时浪费了多少资源、以及循环利用后节约了多少资源,以此凸显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帮助儿童树立珍惜、节制的生态道德观。
  绿色土壤·生命力量叶锴(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一、活动背景
  在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土壤具有不可替代性。土生万物,土壤孕育着生命。而如今,土壤污染等问题频频发生,且很难得到根治。
  为了唤起大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孕育万物的土壤,试图通过关于土壤的一系列活动,来增强少年儿童保护土壤,保护自然的意识,也能够唤起社会大众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来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向自然学习的意识,协助儿童养成正确的生态观,为塑造其健康人格发挥积极作用。
  二、活动目标
  活动以行动研究为主导,密切围绕“我的自然伙伴——认识土壤”“我的自然生活——观察和利用土壤”“我的自然责任——保护土壤”三大教育主题,开展探究式的体验活动,使儿童逐步了解土壤、与土壤交朋友,不断激发其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引导儿童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环保当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教育目的。
  三、活动主题
  “绿色土壤·生命力量”
  四、参加人员
  1.7~10岁小学生1000人;
  2.具有教育学、音乐学、美术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20人;
  3.土壤相关专业、活动策划、媒体等其他人员10人。
  五、主办单位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扬子晚报社。
  六、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的活动,紧密围绕“我的自然伙伴——认识土壤”这一主题,首先通过在线知识竞答活动,为“绿色土壤·生命力量”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做了一个好的开端和铺垫,既宣传了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又能起到一个“预习”的作用,让他们去了解土壤知识;而科普进校园专题讲座,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并有助于学生们持续关注生态道德教育系列活动。
  (一)活动时间:5月
  (二)活动主题:我的自然伙伴——认识和了解土壤
  (三)活动形式
  1.“绿色土壤·生命力量”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在线知识竞答
  (1)时间:5月1日~5月30日。
  (2)内容:南京地区的少年儿童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搜集土壤的相关知识,参加“绿色土壤·生命力量”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在线知识竞答,部分获奖者还将参加2014年江苏省庆“六一”现场活动的颁奖。
  (3)步骤:
  ①组织土壤专家、教师等专业人士,编写在线知识竞答试题;
  ②委托专业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制作在线知识竞答网页,并嵌入中心网站。
  ③通过中心微博微信推送、广场宣传、媒体宣传、合作学校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
  ④选出优秀答题学生,给予奖励,并邀请参加江苏省庆“六一”现场活动的颁奖。
  (4)效果:南京地区数十所合作学校近万名学生参与了本次的在线知识竞答活动,学习到了相关的土壤知识,为本次活动做了一个好的开端和普及。
  2.“绿色土壤·生命力量”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科普进校园专题讲座   (1)时间:5月27日下午14:00-15:30;
  (2)地点:南京市凤凰街小学报告厅;
  (3)主讲人:陈冬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4)内容:讲座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从土壤组成、土壤分类、江苏土壤特征等方面就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介绍。
  (5)步骤:
  ①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冬峰老师准备相关土壤知识讲座——《土壤是万物之本》。
  ②联系合作学校——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入校宣讲,覆盖学生约500人。
  (6)效果:土壤专家陈冬峰老师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土壤的相关科学知识,他分别从土壤的内涵、组成、功能、质量、我国土壤的分布以及土壤污染的危害等方面进行阐述。图文并茂的讲解,让到场的老师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获得了快乐。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活动紧密围绕“我的自然生活——观察和利用土壤”这一主题展开。有了第一阶段活动的铺垫,吸引了一批对土壤有兴趣的学生,那么第二阶段的活动功能性则设定为“观察和利用”,引导这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土壤知识的观察和学习。首先通过“土壤标本DIY”活动让孩子们去直观地感受土壤,然后通过“我是绿色小‘V’士”,联合合作学校,培养和开发学生利用土壤的能力。
  (一)活动时间:5月~7月
  (二)活动主题:我的自然生活——观察和利用土壤
  (三)活动形式
  1.“土壤标本DIY”
  (1)时间:5月15日~5月30日。
  (2)内容:通过网上知识竞答、专家讲座等内容的参与之后,让少年儿童通过国内外的亲朋好友了解、搜集江苏、全国及国外的特色典型土壤,如东北黑土、新疆干旱土、江苏淋溶土、美国壤土、俄罗斯粘土等,让学生通过了解、搜集,根据土壤的相关特性制作标本,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展示,表现突出者被邀请参加江苏省2014年“生态环保小卫士”夏令营活动。
  (3)步骤:
  ①邀请土壤专家进行土壤标本的制作示范。
  ②通过中心微博微信推送、广场宣传、媒体宣传、合作学校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活动。
  ③邀请专家和老师,选出优秀的土壤标本作品并予以鼓励。
  效果:南京地区十所合作学校上百名学生提交了自己的“DIY”土壤标本,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土壤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我是绿色小“V”士
  (1)时间:5月~8月
  (2)内容:邀请十所合作学校,在学校周边的社区中挑选若干荒地,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绿化改造;在改造中可由各校自然(科学)老师、土壤研究所专家、大学环保志愿协会提供相应的辅导。
  (3)步骤:
  ①与周边学校、社区联系,选择适宜绿化改造的荒地,认领荒地,对其进行拍照(作日后对比用)。
  ②学生对所认领的荒地进行自然环境观察分析,并绘出“变灰为绿”的蓝图或者自拟改造方案。
  ③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荒地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指导。在此过程中,将学生的设想与专家的科学解释做比较,学生撰写“自然日记”。
  ④实施种植计划,师生或亲子一起体验耕地、播种、管理、施肥和美化环境的全过程。
  ⑤定期轮流安排人员进行管理维护,观察植物变化,并将其记录到“自然日记”中。
  ⑥“自然日记”定期交给学校,学校则每月向中心提交一份改造报告。
  (4)效果:十所合作学校近百名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进行绿化改造,提升了学生向自然学习的意识,为塑造其健康人格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活动紧密围绕“我的自然责任——保护土壤”这一主题开展。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土壤”“观察和利用土壤”,培养了学生与土壤的“伙伴”关系、“生活”关系,那么接下来就要指导学生去关心和保护土壤。那么,通过“相约家乡土,共植智慧树”“相约夏令营,探究“土奥秘”“‘绿色空间’大比拼”这一系列的总结性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土壤的感情,让学生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一)活动时间:6月~8月
  (二)活动主题:我的自然责任——保护土壤
  (三)活动形式:
  相约家乡土,共植智慧树
  (1)时间:6月
  (2)内容:通过网上和媒体发布消息,招募江苏地区小志愿者,要求每人收集一瓶家乡土,并汇聚到江苏省庆“六一”活动现场,共植一棵“智慧树”。
  (3)步骤:
  ①通过中心网络宣传、媒体宣传、兄弟单位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本活动。
  ②招募了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小志愿者,每人收集了一瓶家乡土,在庆“六一”活动现场,倒入准备好的一颗小树苗里。
  (4)效果:来自全省各地一百多名小朋友们参加了本次志愿者招募活动,更好地宣传了本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2.相约夏令营,探究“土”奥秘
  (1)时间:7月2日全天
  (2)内容:2014“绿色土壤·生命力量”——生态环保小卫士夏令营。
  (3)步骤:
  ①通过中心网络宣传,媒体宣传,合作学校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夏令营活动。
  ②活动内容安排:专家讲座、参观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观摩天象厅、六大主题体验馆。
  (4)效果:本次活动由中心联合扬子晚报社、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共同举办,南京地区十所合作学校近500名学生参加了夏令营活动。省妇联副主席李玉珍,以及省教育厅、《扬子晚报》社、南京电视台等单位领导也出席了开营式。整个夏令营以“绿色土壤·生命力量”为主题,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让孩子们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了解土壤,学会关注生态、亲近大自然。通过本次夏令营活动,孩子们进一步树立了保护土壤、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3.“绿色空间”大比拼
  (1)时间:8月
  (2)内容:通过“我是绿色小‘V’士”活动,经过若干月的改造,对认领的绿地进行评比。以照片形式做一个专题成果展,展示绿地的前后对比;同时邀请学生以征文形式,写出在本次生态道德教育系列活动的感受。
  (3)步骤:
  ①发动参加“我是绿色小‘V’士”活动的学生以照片形式制作专题展。
  ②发动学生参与征文活动。
  (4)效果:十所合作学校参与“我是绿色小‘V’士”活动的学生均制作了图文并茂的专题展,在各自的学校对本次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进行了相应的宣传,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
  七、活动反思
  1.关于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个活动作为一个生态环保活动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是突破,突破了以往关注水、关注空气、关注垃圾处理等常规环保题材,把目光投向了被我们所忽视的土壤,并作出相应的活动策划。其次,是专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专家进行科学普及,并组织学生去该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土壤的了解。再次,是互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绿地改造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
  2.关于组织管理的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与媒体、学校、科研机构联动,发动了专家学者和广大学生一起来参与活动,首先,通过讲座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土壤。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及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不同土壤的用途、作用及与土壤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尊重保护土壤的情感。其次,突出教育活动的持续性,培养学生思考,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其内心感受,体现活动的实效性。在正确的环保理念下,引导学生自觉自律,从而影响和带动他人,共同提高对土壤保护的责任意识。
  但是,回顾整个活动,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在观察土壤这个环节的深入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活动结束之后,如果能把活动文章、资料等收集装订成册并作为进一步普及教育的资料,那本次活动就能够得以延续下去,活动意义也更深刻了。
  3.教师的发现和成长
  本次活动对相关活动教师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活动中心陈睿睿老师就在交流中谈到,她本身是教育学背景,对环保类题材的了解有限,对于土壤的重要性之前也不曾重视过,但是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自己也学习到了很多土壤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自己。
  4.儿童的发现和成长
  来自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王怡琪同学表示,之前虽然老师在学校里告诉过我们不要乱扔垃圾,不要乱扔废旧电池,但是也没有那么重视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才发现乱扔废旧电池对土壤的危害性,更加激发了她本人爱护环境的决心。
  5.家长的发现和感言
  南京市某设计公司的张妈妈也分享了她的感悟,她的孩子以前只是喜欢看动画片,对家里的事情不闻不问,现在参加活动以后,居然懂得垃圾分类了,甚至“教”爸爸妈妈把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对于电动玩具的废弃电池,也要收好,拿到学校交给老师。
  案例点评:活动围绕三大主题开展,从激发感情、熟悉了解到树立责任感,环环相扣,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活动以网上问答、科普讲座、标本制作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利于促进儿童对活动的参与。活动得到了科研院所和媒体等方面的支持,实现了良好的社会资源整合。在具体活动的设计中,可作更多考虑,以进一步提升活动品质。可将活动成果以儿童的研究报告、儿童论坛、作品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表达和展示机会。
其他文献
本文以苯甲酸为原料,经酰氯化、酰化反应得到中间体苯甲酰基异硫氰酸酯,再与2-氨基-1,3,4-噻二唑经加成反应合成并表征了10种N-苯甲酰基-N’-1,3,4-噻二唑-2-基硫脲3a-3j。初步生物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旨在推动课程内涵、功能、结构、管理、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观念、教学体制的变革,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就须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以实践的思考方式重新探讨课程问题,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育 历史教学 开发创造 课程研究  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是构成课程的一种“生态系统”,
以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果园中的银杏核用主栽品种‘佛指’为材料,定期取其叶片和果实,进行叶片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果实的果长、果径、果重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在中西“经济人”观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现实经济状况和经济史依据,剖析在中国经济环境下对当代“经济人”实施改革的成因,以及对西方“经济人”进行的反思,有针对性的提
多年前,我曾在《古代文学史教材应该注重什么》一文中,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道:"教材是师者之本,道在其中,业在其中,惑也在其中,它启迪人的心灵智慧,也应该使教
豚草是世界性的恶性害草,造成巨大的农牧业损失和景观破坏。该文研究了豚草发生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峰值出现在8月,放线菌、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在MS+NAA 0.1mg/L+蔗糖3%+琼脂0.65%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BA(0.1、0.5、1.0、2.0、5.0mg/L)和KT(0.1、0.5、1.0、2.0、5.0mg/L),比较不同浓度BA和KT对‘Garnet’,‘Sunset’2
研究了棕壤中全量铜与5种形态铜对茄子产量及果实中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全量铜(〈80mg/kg)显著增加茄子产量,高浓度(〉200mg/kg)则造成减产,除残渣态外其它形态的铜与全量铜
根据Genbank已报道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基因组序列,分析其基因间隔区(IS)两端的保守区,自行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PLRv内蒙古分离物总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得到含PLRV临的一
以2-氨基苯甲酰胺和醛或酮为原料,苯磺酸亚铁为催化剂,采用研磨技术在水相进行反应,高效合成了2,3-二氢-4(1H)-喹唑啉酮。产品结构通过IR,^1HNMR,质谱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提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