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抓起。作为我们数学教师应立足数学课堂,从小学数学学科出发,遵照新课标精神,构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体系,把数学课堂教学当做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循序渐进的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对此,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启发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数学方法是指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途径和步骤。学法指导早已被广大教师高度重视,“授人以渔”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领悟学法,然而做到这点并非易事,需经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启发。
二、引导并强化学生探究新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起着向导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能被动的感知接收,教师要因势利导的诱发学生主动的探索。所以,只有教师将自己的活动意图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和需要,学生才有可能在感情和需求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产生共振,主动而积极的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进而才能达到理解和新知识。
三、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素质
提起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少数学教师总认为是语文课的事,与数学课无关,课堂上不让同学充分的说,备课时更不考虑让学生如何说,即使安排同学说也是蜻蜓点水走过场。“有说有思,会说必会思,要说必先思。”思维训练是素质教育核心,课堂教学中,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可以培养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力求让学生说题意,说数量关系,说思考方法,说操作过程。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善说乐说,培养学生说的兴趣,训练说的能力。通过课堂上说的练习,学生对解题思路、步骤更加清晰,思路拓宽了,解题素质页提高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使学生再善说、乐说中获得新知识,使数学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充分得到体现。
四、强化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动手操作”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充分的体现了“动手操作”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再认知过程中,通过积极动手操作,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五、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个人认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地方。
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流、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抨击思维火花
1.“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怎么样,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2.“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三)生活融乳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场景设置“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就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引导他们去探究新知,积极提出问题,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一、启发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数学方法是指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途径和步骤。学法指导早已被广大教师高度重视,“授人以渔”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领悟学法,然而做到这点并非易事,需经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启发。
二、引导并强化学生探究新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起着向导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能被动的感知接收,教师要因势利导的诱发学生主动的探索。所以,只有教师将自己的活动意图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和需要,学生才有可能在感情和需求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产生共振,主动而积极的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进而才能达到理解和新知识。
三、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素质
提起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少数学教师总认为是语文课的事,与数学课无关,课堂上不让同学充分的说,备课时更不考虑让学生如何说,即使安排同学说也是蜻蜓点水走过场。“有说有思,会说必会思,要说必先思。”思维训练是素质教育核心,课堂教学中,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可以培养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力求让学生说题意,说数量关系,说思考方法,说操作过程。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善说乐说,培养学生说的兴趣,训练说的能力。通过课堂上说的练习,学生对解题思路、步骤更加清晰,思路拓宽了,解题素质页提高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使学生再善说、乐说中获得新知识,使数学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充分得到体现。
四、强化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动手操作”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充分的体现了“动手操作”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再认知过程中,通过积极动手操作,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五、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个人认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地方。
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流、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抨击思维火花
1.“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怎么样,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2.“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三)生活融乳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场景设置“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就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引导他们去探究新知,积极提出问题,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