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文精神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ua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的教育界,自觉检讨教育研究中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反思现代教育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漠视,对人文精神的排斥,逐渐演变为一股清新活泼的教育思想潮流,映现出教育事业原有的生机和活力。探讨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对于加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的建设,深化我们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理解,准确把握当代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一、人文精神,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古今中外,凡是以弘扬人的价值、确认人生的意义,探寻生命的意味为特征的思想观念和文学作品都可以冠之以这个美称。但如果在教育领域中使用这一词汇,则必须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每一种具体的人文精神的表述的背后都包含着不同的教育观念。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易经》的象辞上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显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文泛指一切自然现象和自然运动。因此,观乎天文的目的在于把握自然界的运行变化的轨迹与周期。而对于人文讲,它是文明的极至,所以说是“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的目的,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尤其对于帝王将相而言具有重要的政治伦理意义。因此,我国的“人文”一词从本原上来讲就具有较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但是,我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是鸿富的、博大的,我们除了拥有儒家的重群体、轻个体,重仁义、轻性情,重守成、轻创造的道德理想主义之外,还有以崇尚自然的老庄哲学、追求个性解放的魏晋玄学为代表的南中国精神。那响绝千古、韵流百代的《广陵散》,不正叩响人们敏感的心弦发出思古之幽情吗?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禅境不是被阐释了千年仍意犹未尽吗?因此,人文精神之于我国,一半是庄,一半是谐;一半是儒,一半是隐;一半是入世,一半是出世。正是在这种矛盾的二律悖反中,才真正演绎出了国人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品质。
  二、人文精神的塑造,现代语文教育的必然抉择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感情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一定要全面认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充分的体现。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往往忽视了其人文性,于是语文教学变成了对语文课文的肢解,名篇佳作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支离破碎、千篇一律、味同嚼蜡,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败吗?
  三、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现代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也为时下许许多多在是要素质教学还是应试教学的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教育者们指明了道路。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第一,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是塑造人文精神的基础。
  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文精神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逐渐积淀、升华而成的反映人的文化价值理想及其主体性的社会意识,使全部人类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因此,文化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和基石,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犹如无源之水;如果没有人文精神作为内涵,文化就缺乏丰富性及生命力。从这层意义上考察,人文精神是主体对一定文化的切忌体察。然而,文化的积累和人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主体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感悟人类的文化遗产,积极捕捉和把握其中的文化要素。
  第二,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灵敏的感悟和深刻的体验能力。
  真正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追求。因而人文精神的培育絕非朝夕之功便能完成的,所以应培养学生的“体察涵泳”之功,即培养学生灵敏的感悟和体验能力。教育不在于使人获得僵死的、理性化的知识,而应借助于摄取文化价值,获得深刻而全面的人生体验。人文精神必须附着于一定的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载体上,学习主体要把握它们,就必须通过这些载体,用心去捕捉、感悟和体验其中的人文要素。
  第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艺术化。明确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人格全面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善于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另外,叫是要加强自我审美修养,能生动体现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省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美的熏陶,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最后,从分利用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一切可能的人文素材,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去体验,发现生活的美,也为语文教学创造一个更开阔的舞台。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交流、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人类社会从结绳记事发展到今天的网络信息时代,语言功不可没。同时,语文教学也相应要改革、发展。单纯的“读、写”能力培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宏观上探索语文教改的新领域,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从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语文智能素质,语文技能素质和语文道德素质四方面进行培养,使其成长为“素质高,有特长”的21
期刊
课外阅读不但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更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新课标对课外阅读作了量上的规定,要求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如此重的数量,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难以完成的。即使完成了也只是走马观花,劳而无获。那么如使学生真正喜爱阅读,并把此作为自身的学习需要,进行有效的阅读呢?我以为用萨特的一句话来回答是非常恰当的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恰当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而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应该避免乏味、单调的读,灌输式的讲解。我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读书形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讓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
期刊
【摘要】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会反映到教学活动中,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个人知识建构的倾向,而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框架的建构。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探讨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論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
期刊
朗诵既是一种重要的言语才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经常朗诵能够增强记忆,丰厚词汇。更重要的是,在朗诵过程中要控制言语规律,培育语感,进步口语表达才能。 下面谈谈我多年来从事着朗诵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观赏名篇,听之感之  初中语文教材可谓名篇荟萃。如何领略到这些经典佳作言语之妙处,我首先让学生观赏艺术家的朗诵录音。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悉心倾听着,在音乐的伴奏下,艺术家的朗诵平铺直叙,
期刊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他们纯真的心灵间,但是因为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难以深入领会。教师只有把握学
期刊
【摘要】 文章作者从新课标出发,针对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指出教师应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各种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方法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味地注重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完全淡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一路风尘仆仆走到今天,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和目标追求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显然,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基本手段,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