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燕的散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a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时光
  告别了蓝色之上、时光之上的青海湖后,在藏族村又逗留一段不短的时间,这让我们的行程颇为紧凑,火速“赶”上了西宁前往拉萨的“高原列车”,体力消耗不小。观察四周,每一张床床头上方都有供乘客吸氧的装置,这就是传说中的有氧列车吗?多少有些神秘。
  列车一路前行,顺着窗户望出去,黑漆漆的山峦起伏戈壁相拥,入夜的我无法入睡。孤寂的车灯下,一颗心早已飞向神秘而沸腾的远方。
  经过格尔木,浩瀚戈壁无尽苍茫。和平解放的时候,这里的人口只有一千多,曾被称为“帐篷之城”。晨曦微露,阳光一片温和,云朵在天空游戏,已经可以看见远方高原的雪峰,灿烂的阳光,把冷酷的山川映得波澜壮阔。
  第二天的晚上九点多,列车已到达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唐古拉车站。唐古拉,蒙古人说那是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想到翻越了唐古拉即将进入西藏,芮林兴致冲冲地拉我下车感受一把荡漾的心情:“丫头,我们已经快要到拉萨了。”
  默默站在这块海拔五千多米充满生机却又如此寂静的土地上,恍如浑身充满遮天盖地的雄浑气魄。迎面吹来的夜风打在脸上又冷又硬,想起乘务员明确提醒列车上的乘客有心脏病或者感冒发烧的请原车返回西宁,不得在拉萨下车的规定,赶紧推着芮林回到车厢,梦里再去寻找格桑花吧!
  过了唐古拉,列车运行在异常美丽的大草原上。第三天一大早,窗外出现了一群群牦牛,终于见到了欢腾的生命,我兴奋地推了推芮林,即刻愣住了,她身上滚烫。平日里温温柔柔的芮林突然给我了一下:“不要碰我”。无奈之下我被迫下手,找出随身携带的日夜百服宁,狠狠掐着她的下颌骨,把药硬塞进牙齿缝中,再灌上几口水。乖巧的乐乐趴在上铺带着哭腔:“妈妈,你快张嘴呀!”
  还有几个小时就到拉萨了,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我找到列车员和随车医生请求帮助,急迫要求将芮林送去列车员休息室吸氧。列车员和男医生连拖带架把芮林带去了列车员休息室吸氧。
  一阵忙乱,吵醒了杨静,她把整个头埋在大袋子里吐了出来。
  足足吸了四个小时的救命氧气之后,芮林神采奕奕,披着外衣出现在车厢门口:“刚才怎么回事儿?”顿时让我哭笑不得,哑了口。
  一曲熟悉的旋律在车厢响了起来: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西藏,我们来了!
  拉萨是缘分的天空,亦是禅的世界。
  他说:“我问佛,世间为何有这么多的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在去西藏以前,对这块离天很近、离俗世喧嚣很远的土地了解甚少,只看见过红山之上布达拉宫的巍峨壮丽和大昭寺外那些虔诚朝拜者的身体投地的照片,只听过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流传三百多年的故事。仓央嘉措的诗歌也真切地闪现在我的眼前: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
  不为祈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
  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为了节省大家的体力,零距离感触高原的圣洁和璞真,我特意将住宿安排在了八廓街的巷子里,一家藏人开的旅店:达夏旅馆。这是一个紧靠着大昭寺的地方,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晨钟,可以闻到香炉上神秘桑烟缭绕的味道。进了房间,我顾不得休养生息,放下行装兴冲冲地出了巷子。
  出巷子,左手是一家不大的藏式饭店,供应品种不多,杂酱面、奶茶和各种藏式油炸面点。奶茶五角钱一杯,喝完了续杯的方式很独特,拿着空杯子敲敲桌面,自有拎着大茶壶的侍者来到你的身边续杯。
  我将一枚五角硬币放在空杯子旁边,续杯后五角硬币会被侍者收走。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长长的大木桌子上坐满藏族茶客,一大屋子里只有我们几个游客打扮的汉人。藏民三五成群,热闹的谈论着什么。
  我在一旁满足地喝着奶茶,听着民乐。一连喝了三杯。
  到达拉萨休整了半天,重新在拉萨的药店买了当地生产的抗高反药。临离开拉萨的头晚我们在布达拉宫广场上转了转。为了安全考虑,我给伙伴们选择的较为舒适经典四日林芝线,这条线只有米拉山口一个点超过海拔五千米。
  次日凌晨,我们便就向着米拉山口出发了。和善的藏族老板给大家准备了藏族特色早点,热乎乎的温暖了所有人的胃。随队的地导是拉萨旅行社口才出众的一名壮汉。后又来了一名壮汉保障我们的安全。在后面的四天行程中,将一直跟车保障团友的安全。
  几天的行程中給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就是位于林芝地区米林县境内的南伊沟,在这块中印边境的原始密林,沟谷纵横,植被茂盛,植物种类多达一千多,有“藏地药王谷”之美称,传说藏药鼻祖宇妥·云丹贡布曾在此采药炼丹,后撰写成千古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眺望不远的前方,你能看到喜马拉雅山脉白雪皑皑的主峰,近处则是一片祥和安宁的净土,坐着电瓶车我们走进一幢幢暗红色原创艺术作品一般的木屋,住在这里的人们就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不足三千人口的珞巴族.“珞巴”的汉译是南方人,这是西藏地区唯一能种稻谷的西藏江南,而珞巴人则是西藏江南里面的“南方人”。
  珞巴人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以畜牧狩猎为主,这里的男男女女,都喜欢打扮漂亮,身上挂着各种饰物,人人身着窄窄的筒裙呢,看起来十分端庄。
  南伊沟内,时常可见树上挂着丝丝缕缕的胡须,看似无比的曼妙迷人。导游说这就是至今也无法人工培植的松萝。松萝从河对面山坡上忽忽悠悠地飘过来,挂在青冈树和松树上汲取营养,等到树的养分被吸干,树木就会悲惨地枯死。   珍稀的松茸就生长在倒木之下。每年的七月正是村民们采集松茸的时候,八一镇的火锅里的食材就有松茸,口感细腻柔滑,异常鲜美。据说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唯一存活下来的生物就是松茸。
  下了电瓶车,我们四个人如入仙境一般,徜徉于林间长达1100的原木栈道上。满目苍翠欲滴。草地上盛开着艳丽的小花,古木参天宁静悠远。深深地呼吸着满口满鼻腔的负离子空气,让人不由自主感触到爆棚的幸福感。
  在这个神秘的世外桃源,还有天然牧场。栈道旁几头牛晃荡着壮硕的身躯迎面走来,乐乐抓紧机会和一头最年幼的牛儿合了一个影。不远处的山坡上就是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牧场,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的高原牧场呢!
  南伊河从印度流入中国境内后在南伊沟转了一个弯又流回印度。河道水流很急,清澈见底。南伊沟,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美景若不是与生俱来,那也是上苍的格外眷顾了。
  回到拉萨,看到蓝天白云下如摄影作品一般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布达拉宫时,那种梦幻般的神奇和奥秘降落在眼前,诱惑着人们脚踏层层梯道,步步攀登。
  穿行在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式建筑群的白、黄、红三色之间,内心擎举的虔诚,让心域明澈。在西藏,白色代表慈悲,红色象征智慧,黄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徜徉其中,体验着佛教的恬静、圆满及威严之力量。布达拉宫不仅仅是藏汉人民用双手和智慧缔造出的雄浑壮阔的信仰丰碑,还是一个珍品荟萃的博物馆。
  宫内珍藏的古印度贝叶经,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种经卷在印度早已无影无踪,但是在布达拉宫,却完整地保存有一百多卷。宫内价值连城的还有五世达赖、七世至十三世达赖的灵塔,通体用纯金或银包裹。其中最神奇的据说是五世达赖灵塔内珍藏着的一颗大象脑内生成的珍珠,人们尊称此塔为“赞姆林坚吉”,大意是抵得上数个国家财富的总和……
  布达拉宫位于红山顶上,无论你走向哪个方向,远方都是高山环抱。为了迎接美丽多才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特地为大唐公主建造了这座宫殿。北壁画廊的一幅壁画,描绘着文成公主进藏故事和抵达拉萨时的盛大场面。画面上人物形象线条极其流畅,千年之后,色彩依旧。
  站在布达拉宫,居高眺望,身边是红宫白宫,金光闪闪的金顶,耳边是动人如天籁之音的歌声飘过。五世达赖喇嘛赞美布达拉宫的诗句是这样:
  纯金成幢焰火洪
  普照世间光明中
  日神含羞从夜名
  跃向此州遁虚空
  日光城,你是来自远古的记忆。黑色的大地我用身体量过,白色的云彩我用手指数过,陡峭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过,绿油油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这是一首西藏地区流行的民谣,描述了许许多多,远至青海、甘肃、四川、云南,长途跋涉一步一叩首,合掌于胸前五体投地,在雪域高原上以苦行的方式去朝圣的人们。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没有的。
  记得作家毕淑敏曾经这样说:“我在西藏十年时间,似乎什么都不曾做,只是面对冰山发呆,那十年的缺氧,已经把我的脑仁蚀坏了。”这就是青藏高原!这就是藏民的修行!你可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和事物必须仰视。
  回到拉萨的第三天,我们在八廓街广场等待导游引领着进入大昭寺。来西藏之前,就听说过没去过大昭寺就等于没有去过拉萨的言语,可见大昭寺在拉萨的地位之高。
  传说尼泊尔赤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佛像作为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最珍贵的嫁妆,这也是最早进入西藏的佛像,为了供养如此神圣的等身像,松赞干布修建了雪域高原佛教史上最早的建筑,就是大昭寺和小昭寺。大昭寺供奉的就是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大昭寺的入口很窄,分左右两边,中间是一道栏杆。左侧通道都是朝拜圣地的人,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每个人的手里都持有各种器皿,里面装着酥油,进入寺内好为酥油灯添油,也布施些香火钱,祈求平安祥和。
  我们几个在巨大静谧的神灵笼罩下,掏光了包里的零钞,于每一个神龛上都敬上自己微薄的心意。在这里,在这个肃穆的时刻,语言都是多余的,苍白的。大昭寺的香火千年来从未熄灭。佛音低声吟唱,袅袅升腾。有一种被佛光普照的感觉,从灵魂深处开始慢慢地绽放光彩……跟随着朝拜的人们,你会神奇地发现,所有朝拜的人都在用手抚摸着这里的一切,一个方形的柱子,居然光滑且无棱无角。
  我们在佛殿中随着人潮涌动,那些珍贵的佛像、壁画、佛经,以及佛家的器物,看得人头晕目眩。走着走着,前面排起了长龙,人们正在虔诚无比地去膜拜和顶礼释迦牟尼12岁的等身佛像了。
  走出大昭寺,这才关注到门前那一块块被朝圣者所行磕头礼磨得细腻光滑,坚硬光亮的石板。在燃烧着的浓烈扑鼻的酥油香味中,回神望去,寺内供奉着的万盏酥油灯,是如此的空灵和圣洁,一片金色灿烂的光芒。
  天边的呼伦贝尔
  拿到哈尔滨前往海拉尔火车票的瞬间,犹如打过鸡血一般。
  傍晚时分,得意洋洋地登上列车,恨不能火车上一绿皮车厢同进内蒙的旅客们都是一起寻梦天边那颗星辰、寻梦蒙族壮汉柔情的同伴,迷迷糊糊朦朦胧胧中,仿佛马头琴声悠扬婉转的飘荡在昏暗灯光下甜蜜梦乡人们的耳边,马奶酒的醉人陶醉已經扑面而来,洁白的哈达也已经幸福地挂在了脖子上边。
  第二天早上七点不到,我们便来到内蒙的城市海拉尔。呼伦贝尔的海拉尔有着草原儿女心中驰骋疆场,策马扬鞭的英雄情结。
  为了体验游牧民族的浪漫与狂野,我们特意去了黑山马场来体验马背上的魅力,一到马场就迎面遇到女跑男追的场景,一位姑娘在马背上尖叫着追赶着疾驰的风,一位脸色黝红的牧民小伙儿在后面策马扬鞭,意图保护前面的姑娘。同行的工大民族餐厅主任韩跃进同志也许是被姑娘的尖叫声激发了斗志,雄赳赳气昂昂地骑上一匹毛色油亮,通体似绸缎般的骏马来回跑了好几大圈,立时半刻,越跑越快,我等膜拜不已。
  在呼伦贝尔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悠然自得的牛儿像聚会一样于青草间穿行。大家下了车,跟着排列组合成为横列纵队的牛群,自由地漫步。草原的深处有一片一望无际瓦蓝瓦蓝的湖,这牛群站在湖水中开心地玩耍畅饮。这画面神奇且浪漫,惊呆了众人。离绿草肥美、水清见鱼的湖不远的地方,就是错落有致的如珍珠般的蒙古包,一位穿着华丽戴着精美饰品的蒙族女人用手熟稔地挤着奶。挤奶也是技术活儿,生人挤奶,手法不对绝对挤不出来。   凌晨四点,天幕黑漆漆中渗透着一片深蓝如丝绒般的清新,老科长袁家琴和我们几位“野人”蹑手蹑脚溜出了木板房的民宿客栈,目标就是不远处闪烁着昏暗灯光的奶房。几个人深一脚浅一脚躲避着走在满是“地雷”牛粪的土路上。驻足仰望星空,草原的星空似乎离地面并不遥远,仿佛触手可及天上的繁星点点。走进奶房,幽暗的电灯泡歪着脖子被斜挂在木桩子上,奶房里的橘黄色灯光洒落一片,花色母牛低着头乖乖站成一排!
  欣欣然,开始了草原上的第一顿早餐。原本制定的出行计划就是按照自助游老把式江其国的穷游之妙,自南京带了不少馕,已经跟随着我们经历了几天旅行的馕居然又冒了出来。太阳一出来,我就逗留在伙房和老乡聊天等着开饭,巨大的铁锅中,鲜牛奶微微翻滚,满屋奶香。另外一口锅里则是奶渣和面做的面点,还有两种面点是油炸食品。家琴他们好几个人去啃馕,而我一个人开启了蒙古族人民情谊的早餐。
  但凡去内蒙的朋友都会对草原上隆重的烤全羊特别期待和向往。烤全羊最好是八个人半只的量,也可以与团友合烤一整只。牧民们忙碌着做着烤全羊的准備工作。首先要在草地上升起炭火堆,尔后把一些圆溜溜的石头放在火里烧,当桔红色火苗有寸把长的时候,石头就可以派用场了。
  烤羊一般都要选择膘肥体壮、四到五岁的山羊,宰杀后把羊吊起来,方便取出肚子里的五脏以及一些骨头。去除内脏洗干净以后,加上洋葱,蒜,盐,再用长长的钳子把烧的火热火热的石头一起塞进羊的腹腔,开口处用绳子扎起来,让石头的热度慢慢从里到外把肉烫熟。
  山羊身子上厚厚的羊毛则要用火炬全部烧尽去除,同时也可以把外皮熏得微微发黄。这个时候的牧民还在不停地用刀忙碌碌刮着羊皮,一个小时以后羊肉差不多就熟了。外面的动静告诉大家烤好的羊肉预备上桌,在这之前桌子上早已摆盘好了花花绿绿的八道素菜。神圣的整羊送进来的时候,羊头高高的冲着来自远方的客人。在一片兴奋之中,所有人都胃口大开。
  离开了内蒙,离开了天边那片辽阔的大草原,还有流淌着美丽传说的呼伦湖,但呼伦贝尔大草原那吉祥的祝愿,却会成为我心中一生的挂牵。
  远古的邂逅
  人类在遭遇各种磨难的时候,迸发出的能量会像奇石一样扛得住岁月风霜的洗礼!也能够像奇石一样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硬无比,傲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奇石也是石头,世界上也许所有的岩石,都可称为奇石。石头是最平常不过的了,但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化都是从石为宗。文人们赞誉石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奇石是大自然的产物,它的美在于自然,妙在于天成:风之蚀,水之磨,浪之琢,经岁月的打磨,创造出无声的自然美。
  自古以来,赏石不仅成为一种调节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文化阶层津津乐道的话题。苏轼等著名文化名人更是以爱石、赏石、藏石为乐趣。并以石为题,写下了很多千古绝句和千古文章。
  奇石,也是大千世界的缩影。一石一景,一石一物,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为此,古人称赞道“花不谢语还多,石不能言最可人”。奇石,是永恒的。优雅不俗的,充满灵气的,真的是“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
  我的故乡吉林长白山区的松花江流域,有一种奇石叫松花石。松花石形成于6亿年前,属于沉积成晶的细晶石灰岩。松花奇石内含方解石、石英、铁、磷等多种元素,质地坚而细腻,手感温润如玉,细如肌肤。
  松花石敲上去的声音,叩击如铜,悠悠之悦耳动听。色彩因含了绿石泥,所以大部分的松花石以绿色为主,也有紫黑色和白绿色、红棕色。玉质感强,石纹清晰分明。摩氏硬度在5.5-6,松花石石纹清晰分明,青白皱纹如行云流水,颇具沧桑感。
  松花石,民间盛传可做镇宅之宝。它并不像广西大化石,内蒙风凌石,新疆硅化石那样为众人所知。也是在2019年南京珠宝奇石展会上,我才得以见到了拿到金奖的松花石。那圆润的山岩造型类似幽蓝石,翠绿质地油润的色泽,类似绿蜡石。松花石属于价高的珍稀奇石,是奇石界里的另类石种。松花石出现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清末以后一度销声匿迹。后经地质队的努力又重新找到了300年前的松花石遗址。21世纪初,松花石作为新发现的老石种,又开始绽放异彩。
  在用途上,松花石曾是品质优良的砚台石。若随形精雕成石砚,造型生动,天然成趣。早在明代就已用松花石雕琢砚台,到了清代,松花石砚台被进贡到皇室,备受瞩目。康熙皇帝封其为“御砚”,定格成只为皇家使用。并赞赏松花奇石“瘦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
  但凡国内各种奇石博览会上最常见的石种就是安徽灵璧石,此石只产于灵璧县,有着“天下第一石”的美誉。安徽自古就是苦地方,它地处江淮之间,自然灾害不断,每次战乱都绕不开安徽。安徽人有着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过渡性格,这里的人刚柔相济、平凡、恬淡、沉静、犹如沉默是金的灵璧石。
  《灵璧志略》记载:“灵璧有七十峰,产有磬石、巧石、黑白石、透花石、菜玉石、五彩石等,山川灵秀,石磬如碧。”因石质坚硬厚重,结构致密,体态瘦、透,故“击之金声”(敲击灵璧石会发出金属般声音),懂音乐的人可以敲打出八个音符,所以灵璧石又叫做“八音石”。
  灵璧石因长年累月裸露在山野之上,饱吸天地之精华,其表皮颜色古朴自然,晴天一般为灰色或灰青色,风霜雨雪后颜色发生深浅不同的变化,多呈深青色或青黑色,特别是久玩的奇石比起人为清洗后的墨黑色,光泽更加多姿多味儿。
  比较多的灵碧青黑色磬石在表皮多具有深浅不一的凸凹纹理。主要有胡桃纹、蜜枣纹、黄沙纹、树皮纹、鸡爪纹、线纹、螺旋纹、龟纹、金线脉纹、银丝脉纹,大自然造物就是如此奇妙。多色的彩石,图文石等,其纹理生长在不同底色的实体中,分为平纹和突纹,纹理颜色丰富。如今彩色的灵璧石在市场上已很难见到。
  灵璧石经过了亿万年的自然风化,自然形成了瘦、皱、漏、透等特点,还有怪、灵、巧、秀、奇之独特魅力。有的灵璧石,像一处独立的风景,妙不可言。有的气韵生动,震撼人心。也有的惟妙惟肖,像极了一幅抽象图案,逼真有趣。诗赋:游目驰骋灵璧山,忽见佛祖立山间,道是壁石通灵性,只因山中有如来。   有的太湖石形态与灵璧石类似,叩打也有脆声,有人就将太湖石染黑冒充灵璧石。灵璧石硬度比太湖石要高,可以用小刀刮一下石头的底座,若是刮出石磨磨,即为假灵璧。另外,太湖石虽也有白筋,但远不如灵璧石黑中嵌白的条纹清晰而众多,这也是一种分辨方法。
  奇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都是孤品。奇石,不但是物质上的财富,更是精神上的财富。人们在赏石品石中,享受到生活的美好,也可以提高和丰沛情感曲张的力量。寓意好的作品代表着人们的思想境界,鉴赏把玩一件精美的奇石,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人生风景。
  葡萄玛瑙石也是奇石里造型石的一种。在历届的奇石博览会上,葡萄玛瑙石较为罕见,价格奇高。
  葡萄玛瑙石是戈壁石中的珍品,在通体玛瑙上布满色彩斑斓大小不一的球状造型的圆珠,如串串葡萄,色泽柔和润泽,颜色多淡红和淡紫,是戈壁石中的稀罕宝物,产于内蒙古阿拉善盟一带,与风棱石、沙漠漆一起并称为“大漠三奇”。
  在内蒙遇到一个店铺老板,颇有学识。他很自豪地告訴我葡萄玛瑙石的形成和火山有着密切的联系。看着我一脸的惊讶表情,健谈的老板娓娓道来:1亿多年前海底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骤然降低,所含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等冷凝成岩石,后便在岩石中留下许多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气孔和空洞。并且在频繁的火山活动中,饱含二氧化硅胶体的热液,从岩浆的尾部喷发出来,无孔不入,一旦钻入岩石的气孔之中变冷之后,便凝固成了后来的玛瑙、碧玉、蛋白石等奇石珍品。
  内蒙葡萄玛瑙石,大部分形成于远古时期火山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阿拉善盟苏红图一带,类似喀斯特溶洞的成岩环境。无论是悬于洞顶,还是长于洞底,或是悬挂于洞壁之上,葡萄石玛瑙会越长越大,成为神奇的串串葡萄形状。
  有葡萄玛瑙石一带的岩洞周围粘土都为红色,地下的岩洞大部分都被红色黏土包裹着保护起来,所以人们看到的葡萄玛瑙石,都有完整的造型,非常贵重。曾经一块儿一米多高的大葡萄玛瑙成交价23万。抚摸着和地球共同见证世纪历史惊心动魄变迁的葡萄玛瑙石,它如珍珠一般通体晶莹,恍若置身于童话般的世界!
  在南京夫子庙的东市和西市古玩街,有一家经营许多年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辽宁岫玉的专卖店。店铺的中央放着一块儿巨大玉雕,玉雕里面的水里几条红色的金鱼在戏水。老板是辽宁人,对玉文化很了解。
  岫玉产地,在辽宁半岛腹地北部,千山山脉东段。辽宁岫玉形成于1.8亿年至1.5亿年前,属蛇纹石。也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所用玉材。
  岫玉是中国最早被发现和使用的玉种,且为历代所重视,堪称“古玉之光,万年瑰宝”。从中国最早的玉制品到世界最大的玉制品,以及当代许多被誉为国宝的玉雕精品,都出自岫玉,其质地细腻温润,堪称“天地之灵,华夏奇珍”。在传统习惯上,蛇纹石玉又称岫玉,是以产地命名。
  河磨玉为辽宁岫岩玉中的极品,属于稀缺品种。辽宁岫岩玉,以历史悠久、质地温润细腻而闻名世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但现在提到的岫玉,已不是以前的概念了。自从在岫岩一带发现河磨玉之后,岫玉就分成了两大类别:一类是传统的晶莹剔透的岫玉;另一类指岫岩偏岭一带为主的河磨玉和老玉,这种玉的结构成分与和田玉基本一样。
  从河磨玉的发现到现在,它的升值速度比和田玉还快(增值指数)。从玉文化历史来讲,岫玉、河磨玉要比和田玉历史悠久的多。
  河磨玉也是辽宁岫玉籽料的一种,产地分布于岫岩偏岭镇,因其出产于当地的河中或河附近的河床而得名。经过如同新疆和田玉一般使用挖掘机的野蛮开采后,如今已很难再在河床中找寻到了。
  河磨玉就是岫玉这种透闪石质玉的老玉,老玉分为山料与河磨玉两大种类。其玉体打光结构很少,肉质细嫩油润,原石部分或全部都由玉经土浸风化等原因形成的石状物包裹。河磨玉原石的外壳多为褐色、亚麻白色等,跟普通石头区别并不是很大。岫岩偏岭产的河磨玉一般颜色分为黄白、墨绿、青色等多种颜色,以墨青色肉质细腻油润者为上等玉种。
  后来发现辽宁海城孤山镇的析木河也出产绿色的上等河磨玉。主要有浅绿和墨绿等颜色,这种河磨玉质地干净温润,也是玉石中的极品。业内俗称“析木料”,河磨的硬度鉴别方法也很简单,拿钥匙一划,不带划痕的自然够了河磨的硬度,反之就是新料,不够老。所以,河磨玉其实有两个产地——岫岩偏岭镇和海城孤山。
  几年以前,一位老战友为了风水和文化生活多样化,拿到手了一块儿河磨玉的原石,现如今价值已达到五十万,河磨玉的稀缺确定了它的价值。
  记得曾在斯里兰卡的海水里欣喜若狂地发现了几块雪白的菊花石,一朵朵石花在饱满坚硬的石头绽放。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的石头,我宝一样藏在袋子里,可惜心思白费,菊花石不给过海关,只有一块儿不带花纹的乳白色的“透闪石”,在机场海关人员翻来覆去地检查下侥幸涉险过关。它看起来很普通,但当你对着太阳高高举起时,就会发现石头与众不同的熠熠生辉。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奇石可以说拥有极高的地位。所以,对于大自然的馈赠,我们都得以诚挚的情感抱有一种敬重之心。奇石作为山峦的缩影,具有万古不移的坚定品格。人类面对任何袭来的艰难险阻,都将和奇石坚强不屈的精神融为一体!
  正所谓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
  南京味道
  人生之奇妙,在于无法预测未来,无法能掐会算这一辈子都会相遇到什么样的事情。相遇爱情,那是掉进了酒缸,醉的不知东南西北。相遇钞票,那是掉进了米箩,美的夜里搂着金砖都会笑醒。2020的春天,顶数沉醉了千年的鸭,依然独领着南京味道
  如诗如梦的江南春早,桃红柳绿,一群群毛色油润带着油画绿一般妖艳的野鸭子,凌空而起,骄傲的飞过江边芦苇丛,向着古城金陵的方向,迷醉在了粉墙黛瓦的千古风情中。
  八十年代末有中国最早的室内情景剧,也是最早走出国门的电视剧《秦淮人家》里面的“蒋宁生”就是卖鸭子的。这部戏选址在老城南颜料坊49号实地拍摄。那里也称“牛市64号”,里面还有“跑马楼”,建于清朝典型城南大杂院。老城南改建以后,很多原址的背景都已经难以找寻,不能不说这是古城历史文明的损失。   一个大院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端着饭碗串门子,搭個凉床吹大牛,哪家来个亲戚、出了什么大事,院子里面个个都晓得。《秦淮人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老南京生活。剧中的人物都有南京籍演员扮演,偶尔冒出来一句南京话很有感觉。
  “朱雀楼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就是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古城南京,最具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和民居大多位于老城南一带。这里古迹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老城南旧事里的人们对吃也是颇为讲究挑剔,传统店铺能够在老城南一带常年招摇的买卖,不用说,一定是口味最为正宗。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文字中的鸭很嗲,被赋予了江南春早的意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古到今,大文豪自对美食情有钟!“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后面两句诗里应该说鸭子在当时餐桌还没有被纳入诗人的眼帘,只惦记着了河豚鱼之鲜美。河豚用蒌蒿和芦芽一炖,应和东坡肉一般的曼妙。
  在计划经济时代,南京的大街小巷并没有多少鸭子摊档,也没有麻鸭和樱谷鸭的价格区分。印象中大约盐水鸭是三块钱一斤,现在工资涨了,物价自然跟着水涨船高,盐水鸭22.9一斤。逢年过节,南京长江南北货商店买只咸板鸭,浸泡过之后,下锅煮个整鸭子端上桌,算得是一道特色硬菜,和北方的冰糖肘子地位相当。
  “硬腿子”的南京人饭桌上离不开鸭,“马祥兴”鸭子、“绿柳居”鸭子、“韩复兴”子、“裴家鸭子”和水西门鸭子等等,在城南城北城中各不相同的鸭子品牌中,最富盛名的当属“章云板鸭”。
  要想得知章云板鸭店位居老评事街哪一段,中国最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私人宅邸,别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后人,也是如今还坚守在甘熙开着店铺的玉石老板小陈总告诉我,升州路路口右拐,顺着升州路122号民国建筑秦淮区文化局所在地往前两三百米,当看到评事街上男男女女排着队伸着脖子一个角度向前张望,那不起眼儿的店铺,就是久负盛名百年老店“章云板鸭”。
  有人统计过,南京人每天要消灭近十万只鸭子,可以说爱之入骨。鸭子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最早时期,老南京人的毛脚女婿上门,都必定会拎着两只盐水鸭。据说女方家长辈如果相中了女婿。就把“鸭腚”端上桌,婚事就算是定了。如果没看上男方,则端上桌的盘子里放个鸭腿,意思是男方可以抬腿走人了。
  任何一种食物的兴旺发达和历代传承,自然缘于人们热爱而创造了饮食文化中的辉煌,一切皆缘。明代南京就有这样一种说法:,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盐水鸭。
  古书院堪称明代时期的国立大学,琉璃塔是指南京著名寺庙大报恩寺,而玄色缎子,就是南京非遗保护项目已有1500多年的手工织造历史,在中国4700多年的丝绸织造史中,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云锦。吃喝拉撒睡,最终还是鸭子呼风唤雨,坐上了头号交椅,拔得头筹,漂洋过海,被爱好美食的人们宠爱有加。鸭子的品种中,咸板鸭、盐水鸭、烤鸭、酱鸭和酱板鸭等各品种中,资格最老要当属咸板鸭。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后,为了保证当时军队的伙食质量,下令于南京湖熟一带大量饲养肉质鲜嫩肥美的鸭子。鸭子养殖过多时,来不及吃的鸭即采用大盐腌制,便于存放,就此在南京城诞生了咸板鸭,后来朱元璋儿子朱棣迁都北京,又把鸭子带到京城,就是今天名扬四海的“北京烤鸭”。
  鸭的营养及功效,在中医看来,鸭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养胃、消水肿等作用。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老南京本地人,一般买鸭子都老道的喊着:老板,来个软边。听起来像一句黑话。其实,软边就是同样都是半只鸭子,但是骨头会少一点儿,不打秤的那半边鸭子。在夏天,精明能干的南京主妇,还擅长用剔除鸭肉后的鸭架配上冬瓜条做上一盆营养降暑又除湿的冬瓜汤。
  在南京坊间传说着这样的一首歌谣:《金陵美食谣》鸭油烧饼酥又香,吃了以后好过江。鸭血粉丝汤,如意回卤干,秦淮茶饊脆脆香。腊八粥,豌豆糕,荷叶乌饭炒元宵。糖粥藕糖芋苗,松子茶糕满街跑。豆腐脑鸭浣汤,五香驴肉老卤干。什锦煲三丁包,鸭肫烧麦加火烧。桂花糖芋苗,养颜豆腐脑,猪油年糕要煎滴。生煎包素菜包,桂花拉糕小笼包,越臭越香是臭豆腐。情丝丝雨丝丝,鸡汁汤里豆干丝,糯米蜜汁属于藕。状元巷状元蛋,状元豆吃不够,金陵凉粉加辣油。金陵春天吃春卷,牛肉锅贴七家湾,雨花汤圆四色馅,章云板鸭要酱滴。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亲爱的哥哥:  你好!  你在北京过的好吗?那里的饭吃的习惯吗?这几天你们那里也下雪了吧?外面天气冷,要多穿点衣服,千万别感冒了。聽说北京那边最近流感比较严重,出门时别忘了带好口罩。平时也不要乱花钱了,节省下钱可以买饭吃,还可以买一些生活用品。摄影好学吗?难不难?回来记得给我们全家照一张合影,我们准备珍藏起来。  我们这里一切都很好,你不用担心。我们都非常想念你,你能在过年之前回来吗?要是能回来的
期刊
我给大家推荐的是《首届全国紫云山杯获奖散文集》,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中有许多获奖散文值得我们一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是诗人杜甫的名言,所以我们得多读书。《首届全国紫云山杯获奖散文集》这本书的主编是我的作文老师刘志成。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大气,以深紫色为主色调,显得特别庄重,给人一种典雅厚实的感觉。  这本书主要分为六单,分别是神韵紫云、老祖有约、乡土情深、大千世界、静美
期刊
明松是我的一位老友,现供职于上海书画出版社。他有许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朋友,他无疑是多情的,用情的,洒向朋友都是爱。他要出一本书,问我能写点什么,掐指算来,我们相识近三十年,从不曾在彼此的视线中消失,那亮亮的飘逸长发和深色圆型镜框的眼镜,成了他很长时间内的标志性、年代性的艺术家形象。  一个更深人静的午夜,独坐书房,把玩明松高产的手机摄影,眼前是一幅静物摄影:一只杯子的局部和杯子长长的拖影,整幅
期刊
县曰神木,是因为山上的故城之南曾有三株枝柯相连的松树,人们视之为神灵之木,遂以之名县。  来神木的时候,本来是走不完的沙原、河沟、土山,使人甚感寂寥;但一接近县城,视野中,茫茫黄土里突然矗起一片新异,一个奇袭,使人心跳加快,精神亢奋,每个神经细胞都激动得闪闪发亮。定睛看时,一道连天的别致屏风横在眼前,好像瀛洲天姥之于李白。那是山吗?是的。但那山绝不同于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堆成的土山,而是彻头彻尾的石
期刊
穿峡而过,横贯西东,春秋潺潺淙淙,夏日莽莽滔滔,入冬则静谧如处子。揽群山于怀,绕巨石延绵,昼夜不息者,硝厂河也。  ——题记  一  每次要虚构一个地方的时候,我脑海里就出现了硝厂河,出现了田湾村。这是一种本能,是我对硝厂河边的一切太过于熟悉,太过于亲切,太过于热爱的缘故。她在我脑袋里烙刻下深深的印象,就像我脸上的一颗痣,是与生俱来的,是终身携带的,是融入血液里的。就像我永远不会认错母亲一样,我永
期刊
一位农民的不小心,或者一阵风的恶作剧,一粒青稞种子长在了它不该长的地方,它脱离了田地长在了地边的塄坎上野草丛里,于是它经历了别的青稞不曾经历的一种经历。  ——题记  春  春天,一棵新绿的青稞成长在一丛杂草丛里。这时候杂草还没有成型,青稞也没有扬穗,几乎分不出彼此,于是她們相依为命,她们没有白天鹅或丑小鸭的妒忌和争论。  这个季节,一切都欣欣向荣。远处有哲学家根据几个大国领导人的电视亮相率正忙于
期刊
我的家乡在互助,那里是出了名的酒乡,香满全国的八大作坊和永庆河就出在那里。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的有多远,只要提到家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醇香浓厚的青稞美酒。尤其是在饭桌上,只要有人听说我是互助人,就会意味深长地说:“互助的麻雀都能喝四两,何况是人。”言外之意是不喝酒是不行的,就是喝少了都不行,他们的话说的很明白,连麻雀都能喝四两,何况是人。让你不得不舍命陪君子,喝他个一塌糊涂。看来互助人喝酒的
期刊
自走进校门那天起,故乡离我越来越远,到终被遗忘。在家乡人眼中我已不再是故乡的一粒青稞了。青稞的故事已抛下我,又在孕育新的一季收获……  我的故乡在祁连余脉的群山里,属于高海拔浅脑山山区,早先大量种植青稞、小油菜,青稞是活命的作物,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背着干粮上学,是学生们骄傲的记忆。每走进教室,学生们的背包里总会拿出各式面做的馍,更多的是青稞面干粮。咬一口干粮,喝一口冷水,一天的日子就打发过
期刊
先民们自从移居门源这片故土,就以吃青稞面为主,青稞面养育门源人几百年,门源人与青稞相依为命数代人。  门源的主要农作物是青稞、油莱,还有东部地区种的小麦和豌豆。早年青稞占主要地位,后来比例逐渐下降,现在跟油菜种植面积差不多,各占总面积的一半。青稞品种比较多,早年是小亮兰、白浪散、黑老鸦、红六棱,后来增添了肚里黄、莫多吉,上世纪末推广门农一号、北青一号、二号、三号。为了提高青稞产量,早年主要靠烧野灰
期刊
周日无聊,街道闲游时突然被一缕梦中几度出现的青稞香所吸引,寻香四探,发现高架桥下水果摊旁,真有一处卖鲜青稞的,简易的小推车上放着两大盆绿茵茵的熟青稞,还有一架手工小推磨,这是每年七八月份街头常见的绿青稞销售标配。磨盘缓缓转动,上面磨盘上的青稞一点一点地进入磨眼,又被磨盘碾成一条条细长的条索状纷纷落在磨盘下的塑料布上,这就是青海人爱吃的青稞“麦索儿”。正在一边推磨一边招徕顾客的是一对回族老夫妻。这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