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四种模式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om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包括“双元制”双师培养理论和“产教融合”双师培养理论,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应遵循协同一致、优先保障、分级实施、激励等原则,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构建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研发、集团合作四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支素质良好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职业院校 “双师型”教师 理论和原则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83-03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积极探索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升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和原则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
  1.“双元制”双师培养理论。“双元制”双师培养理论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是跨越教育界和职业界的教育。职业教育教师的本质是一种既具有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又具有所授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类型。因此,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当是由教育界(一元)和职业界(另一元)共同完成。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按照这一理论进行培养的,即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这一理论重点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
  2.“产教融合”双师培养理论。本研究的“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双师培养理论认为,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既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也可以培养、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将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这一理论重点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原则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包括教育行业和多种行业,不仅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协同,更需要职业院校长期坚持遵循以下培养原则。
  1.协同一致。这是指在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制定培养的长期、中期、年度计划。在制订计划时,要将学校发展、企业发展、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协同一致。如此,方能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达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
  2.优先保障。在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三个优先”:一是优先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开展实践锻炼计划;二是优先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等;三是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搭建与企业对接的教师发展平台,开展研修和教改等。
  3.分级实施。根据专业、行业领域不同的特点和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的不同要求,精准制定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行动计划,实现科学配置校内外资源,确保科学、高效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
  4.激励原则。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了人的行为是受需要满足程度影响的,需求的欲望越强烈,驱动力越大。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不同的人对需要的追求有所差异。一般而言,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驱动力量大于精神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因此,要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实现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职业院校需要制定“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运用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方法,激励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四种模式
  在“双元制”和“产教融合”双师培养理论指导下,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四种模式。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高职学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广西林业学校。长期以来,学校对如何培养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探索,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
  (一)探索阶段:“企业实践”模式
  1956—1993年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比较单一,主要是林业、森林保护、会计和采伐运输4个专业。因此,主要探索如何利用学校林场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当年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在林场通过建立劳动生产基地,安排教师、学生参加林业生产劳动的形式培养专业技能,并制定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任职方式,即安排到学校林场担任管理或技术人员,如担任一届场长、生产科长和销售科长,直接参与林场的管理和生产,或者担任林场技术人员指导一线生产1~2年;二是参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即通过营造轮伐期为22年的湿地松“法正林学生劳动基地建设”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基地从1991年初开始实施,2012年建成,现已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基地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施工。一年级的进行整地、挖坑、种树、施肥,二、三年级的林地和林木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直到毕业时交还林场管理。这一阶段充分利用校、场合作培养教师专业技能,形成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特色和“企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二)成型阶段:“社会服务”培养模式和“科技研发”培养模式
  1994—2010年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成型阶段。这一阶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双师型”教师国家级标准,教师有“企业实践经歷一年以上”才达到“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制定了新入职教师必须到校办企业进行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的规定,完善了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随着学校专业规模扩大,新教师逐年增多,仅依靠教学实验林场不能满足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为此,学校成立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广西艺景园林有限公司等7家校办公司、企业,逐步形成了“社会服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承包“生产项目”方式。如利用具有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完成广西林业企事业单位的森林经营方案设计、森林资源调查、森林采伐设计、荒山荒地和采伐迹地的造林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病虫害防治和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生产项目。社会服务采用承包责任制,通过签订承包合同、项目施工、项目验收等一系列工作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工作能力,也提升了教师与企业、事业单位的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全面地培养和提升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0年,學校共开展对外技术项目50多项。二是担任“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为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在科技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广西科技厅、农业厅、林业厅、教育厅等自治区政府职能厅、局等都积极鼓励高校教师积极申报并担任广西林业科技特派员或广西农村科技特派员,至今,已有50多位教师担任广西科技(林业)特派员。
  为了提升学校的科技实力,实现建成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这一阶段,学校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科技研发,教师积极参与科技研发活动,提升研究能力和专业技能,形成了“科技研发”的“双师”培养模式。教师利用学校教学实验林场、学校木材研究所等平台,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原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等科研单位、高校单位联合开展生物碳汇、桉树材性改良、西南桦和油茶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培养和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例如,2003—2010年“西南桦人工林丰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广西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研究”两个项目,有18位教师参与研究,现已全部成长为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至今学校取得了自治区级科技成果10多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6项。
  在成型阶段,学校在完善“企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基础上,又逐步形成了“社会服务”“科技研发”两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并形成了依托校办产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色。
  (三)发展阶段:“集团合作”培养模式
  2010年至今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发展阶段。2010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入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步入高职发展新阶段。这一阶段,学校专业数量达到40多个,仅依靠校办产业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需要。为此,学校在完善原有三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基础上,拓展合作企业,成立由学校牵头组建,有26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广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创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种新模式——“集团合作”培养模式。2007年,学校就开始牵头组建了广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2012年,受原国家林业局指派又牵头组建中国(南方)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共有41家单位(其中省外15家)参与。到2014年,教育集团扩大到165家单位(其中,11所高职和24所中职、17个政府部门和13家科研机构、10个行业协会和90家企业)。教育集团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行合作、校研合作,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校企、校际、校行和校研的合作,而且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提供了更加稳定、广阔的平台。一是校企合作更加广泛,通过学校与教育集团内企业互派教师(专业人员)、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形成了由校内企业拓展到校外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模式,避免了原来与校办企业合作接受教师人数少、专业面窄的问题;二是校际合作,通过互派教师,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是通过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交流,教师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倒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自我提升,进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即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四是拓展了学校与科研单位合作,为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研发”“集团合作”四种模式,解决了学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不足的难题,提升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占比。到2019年底,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校级“双师型”教师149名,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41.74%,高于广西平均值(39.40%)两个多百分点;培养了自治区级“双师型”教师132名,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6.97%,高于广西高职院校平均值(22.14%)近15个百分点。同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校办产业,开展产教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大批“双师型”教师,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2]刘传熙.中德职业教育差异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
  [3]麦可思研究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EB/OL].https://www.tech.net.cn/column_rcpy/info.aspx?nd=2019&sf=%E5%B9%BF%E8%A5%BF%E5%A3%AE%E6%97%8F%E8%87%AA%E6%B2%BB%E5%8C%BA&lx=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际职业教育学”赴德长期研修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基金项目(201408450030);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德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来源渠道和成长途径比较研究”(GXGZJG2017B211);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德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比较研究”(2017KY0938)
  【作者简介】王汉奇(1964— ),男,广西贵港人,研究生,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何红娟(1966— ),广西灵山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林业职业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刘传熙(1986— ),男,通讯作者,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不深、课程设计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动态机制等问题,提出创新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创建“产教融合、五方联动”育人模式,形成多元协同运行机制;创新“项目引入、赛训融通”实训课程体系,提升跨境电商人才核心技能;组建“双师素质、双元结构”教学团队,保障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动态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阶段性螺旋式提
期刊
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培养一大批质量高、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尤其对边远、贫穷、落后的上林而言,更是加快推进科教强县,全面提升上林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    一、我县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
期刊
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有编不补    本刊讯教育部3月20日下发通知,严禁中小学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  通知要求针对城镇学校大量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不同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省级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调整和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同一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要注意保证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
期刊
如何引导我们的教师都能做到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让高尚的师德师风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标杆,这是每个学校在管理教师队伍时首要的职责。我校试图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培育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但是收效甚微。2008年年初,我校经过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决定把2008年定为“师德师风建设年”。创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推手,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三看三讲”、
期刊
近年来,贺州市高级中学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提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实现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师发展为基础,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发展教育”,贺州高中着力建设教师合作文化,构建“自主性德育”办学特色,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建设教师合作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贺州高中始终坚持以教师合作文化建设为抓手,引导教
期刊
【摘 要】本文将4C/ID模型和PBL融合为“4C/ID+PBL”教学设计模式,并设计“4C/ID+PBL”模式课程设计与实施流程,以该模式应用于房地产估价课程为例,论述“4C/ID+PBL”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评价“4C/ID+PBL”模式应用效果。  【关键词】4C/ID PBL 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 三教 房地产估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经类高职学生初次就业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针对2019年、2020年财经类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匹配情况、就业偏好、就业岗位、就业单位性质及所属行业等信息,提出提升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加强产业对接,优化专业布局;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应国家职业发展需要,推行职业教育
期刊
德育中如何利用道德高标    华东师大教育系孙勇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长期以采,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很多论者认为是追求一种“高标德育”所致。我国在道德教育中人为地树立了一个个“绝对的道德偶像,至高无上的圣人”,这种榜样因其“高”、“大”、“全”的“完人”形象,难为常人所效仿,最后导致道德教育陷入“假”、“大”、“空”的境地,以致推广了“不道德”,甚至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分析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产教融合教育机制缺乏有效融入、教师结构与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忽视实践型专业课程的具体落实、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基于社会需求,打造共建学科专业;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践行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教师结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例论述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实践,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职业教育合作育人经验,针对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中忽视合作育人平台搭建、合作企业类型偏离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作企业达不到双主体育人要求等问题,提出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引入先进企业标准、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等措施,推进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为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