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具有重大影响,小学是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阶段和时期,因而班主任要把握住时机,并找准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习惯养成。从目前来看,大多小学生的习惯意识较弱,随意性过强。为此,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获益终生。
【关键词】 小学生;习惯养成;培养途径
陶行知先生曾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深远,并且具有重大价值。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班主任更要挑起学生习惯养成的重担。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学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长期的、细心的引导与启发。为此,班主任要做好长期的努力工作,以科学到位的方法,促进学生习惯养成,让学生获益终生。
一、从细处入手,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做到细心、耐心。小学生虽然活泼好动,但是模仿力极强。如果在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味地以规则、守则等枯燥、理论性的东西约束学生,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为此,班主任要改变策略,从细处入手,并且长期关注学生、训练学生,以小见大,逐渐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要求学生从坐姿做起,端正坐姿。小学生生性好动,并且坐得东扭西歪的。为此,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班主任则要以自身示范,要求学生端正坐姿,长期提醒、反复训练,学生的坐姿习惯会养成。如果在这过程中,班主任只是利用语言,苛刻要求学生如何坐,可能会适得其反。除了坐姿,对于书包的整理、存放,交作业的细节,回答问题应该先举手,再回答等,教师都一一严格规范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班级教室卫生也从严要求,如门、窗要擦干净,地面要干净卫生,每一位学生的桌子也要保持卫生整洁,不乱涂乱画等。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时,班主任要考虑周全,一一引导,并且耐心地引导学生。为了让学生参与进来,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课堂中、生活中应该养成的行为习惯,从而充实内容,让这些行为习惯内容更全面、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以细处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时,班主任不能太过着急,前期需要的是反复训练、反复提醒,从而促进学生习惯养成。作为班主任,也要起到榜样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除此之外,为了形成良好的氛围,班主任还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要求学生相互监督,从而促进学生遵守规则,养成习惯,使自身受益终身。
二、从尊重入心,情感引导行为习惯
班主任做任何事情,关键是要“走心”。只有“走心”,学生才会打开心扉,愿意与教师交谈;只有“走心”,班主任才能更好地以情感感染学生,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发生改变。而这其中的大前提就是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即使是学生在犯错,或者长期不遵守规则时,教师也要饱含一颗爱心,倾注情感,以情感引导学生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发生变化。
例如:我班有一名调皮的男孩子,每次在做值日时都喜欢偷懒,与其一起值日的怨声连篇。此外,除了在自己值日时偷懒,这名调皮的小男生在别人值日时还经常捣乱,如扫完后故意再扔垃圾到地上,引进众人公愤。在接到学生投诉反映时,我并没有直接“批评”或者“呵责”这名男生,而是给予他十足的尊重,并耐心询问原因。经过多次交心交流,这名小男生终于道出原因,原来是他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经常调皮被打,因而形成逆反心理,对于班级的事情不关心、不上心,想以“捣乱”赢得老师的关注,并且有“洋洋得意”心理。了解情况后,我首先让这名学生意识到这样的引起关注方式不对,其行为对于他人也造成影响、伤害等,然后引导他试着融入集体,按照要求,做好卫生工作,并且不乱丢垃圾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名学生行为有所改变,不再偷懒、乱丢垃圾。
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认真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一定的情感,争取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尤其是在对待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时,班主任不能放弃对于学生的引导,而应以极大的包容心包容学生的“错”,并以尊重为前提,与学生沟通,耐心引导,从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发生改变,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三、家校共合作,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学生习惯的养成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小学生年龄小,又有极强的表现心理,在班主任面前,为了讨得班主任的喜欢,很有可能给足班主任“面子”,各种行为习惯都非常好。但是,这类学生在回到家后,很有可能“原形毕露”,坏习惯又“蜂拥而出”。为此,班主任还必须与家长共同合作,经常以电话、QQ、微信、邮件等为载体,一起沟通,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情况,而家长也向班主任反映其在家的情况。通过双向沟通,班主任能够掌握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共同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例如:我班有一名女生,在学校和家里简直就是“双面人”。在学校里,规规矩矩写作业,但一回到家中,以散漫的态度对待作业,经常拖拉不完成。尤其在写书面作业时,还经常有写了又撕作业本的情况。经过与家长沟通,掌握了真实情况后,我对这名学生进行了开导:“良好的写作业习惯对于你们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哦。老师看到你在学校时能够非常认真地写作业,写字也非常好,得到很多老师的表扬呢,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不过,回到家里,不知是不是你的父母有点忙,老师看到的作业情况又有了点‘变化’,什么原因呢?”此时,这名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通过老师细心的引导,并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点出其“坏习惯”,这名学生很快改变自我,作业习惯就此养成。
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为班主任提供了“一线信息”,从而让班主任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也只有家校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学生的习惯养成指日可待。
总之,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说习惯能够主宰人的一生。为此,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从多个方面入手,倾注爱心、情感等元素,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许昌良,黄冕.习惯养成:学生成长的重要引擎[J].思想理论教育.2011(04)
[2]潘满库.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之基[J].人民教育.2011(02)
[3]邸芬平.浅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7)
【关键词】 小学生;习惯养成;培养途径
陶行知先生曾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深远,并且具有重大价值。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班主任更要挑起学生习惯养成的重担。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学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长期的、细心的引导与启发。为此,班主任要做好长期的努力工作,以科学到位的方法,促进学生习惯养成,让学生获益终生。
一、从细处入手,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做到细心、耐心。小学生虽然活泼好动,但是模仿力极强。如果在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味地以规则、守则等枯燥、理论性的东西约束学生,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为此,班主任要改变策略,从细处入手,并且长期关注学生、训练学生,以小见大,逐渐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要求学生从坐姿做起,端正坐姿。小学生生性好动,并且坐得东扭西歪的。为此,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班主任则要以自身示范,要求学生端正坐姿,长期提醒、反复训练,学生的坐姿习惯会养成。如果在这过程中,班主任只是利用语言,苛刻要求学生如何坐,可能会适得其反。除了坐姿,对于书包的整理、存放,交作业的细节,回答问题应该先举手,再回答等,教师都一一严格规范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班级教室卫生也从严要求,如门、窗要擦干净,地面要干净卫生,每一位学生的桌子也要保持卫生整洁,不乱涂乱画等。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时,班主任要考虑周全,一一引导,并且耐心地引导学生。为了让学生参与进来,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课堂中、生活中应该养成的行为习惯,从而充实内容,让这些行为习惯内容更全面、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以细处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时,班主任不能太过着急,前期需要的是反复训练、反复提醒,从而促进学生习惯养成。作为班主任,也要起到榜样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除此之外,为了形成良好的氛围,班主任还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要求学生相互监督,从而促进学生遵守规则,养成习惯,使自身受益终身。
二、从尊重入心,情感引导行为习惯
班主任做任何事情,关键是要“走心”。只有“走心”,学生才会打开心扉,愿意与教师交谈;只有“走心”,班主任才能更好地以情感感染学生,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发生改变。而这其中的大前提就是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即使是学生在犯错,或者长期不遵守规则时,教师也要饱含一颗爱心,倾注情感,以情感引导学生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发生变化。
例如:我班有一名调皮的男孩子,每次在做值日时都喜欢偷懒,与其一起值日的怨声连篇。此外,除了在自己值日时偷懒,这名调皮的小男生在别人值日时还经常捣乱,如扫完后故意再扔垃圾到地上,引进众人公愤。在接到学生投诉反映时,我并没有直接“批评”或者“呵责”这名男生,而是给予他十足的尊重,并耐心询问原因。经过多次交心交流,这名小男生终于道出原因,原来是他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经常调皮被打,因而形成逆反心理,对于班级的事情不关心、不上心,想以“捣乱”赢得老师的关注,并且有“洋洋得意”心理。了解情况后,我首先让这名学生意识到这样的引起关注方式不对,其行为对于他人也造成影响、伤害等,然后引导他试着融入集体,按照要求,做好卫生工作,并且不乱丢垃圾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名学生行为有所改变,不再偷懒、乱丢垃圾。
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认真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一定的情感,争取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尤其是在对待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时,班主任不能放弃对于学生的引导,而应以极大的包容心包容学生的“错”,并以尊重为前提,与学生沟通,耐心引导,从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发生改变,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三、家校共合作,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学生习惯的养成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小学生年龄小,又有极强的表现心理,在班主任面前,为了讨得班主任的喜欢,很有可能给足班主任“面子”,各种行为习惯都非常好。但是,这类学生在回到家后,很有可能“原形毕露”,坏习惯又“蜂拥而出”。为此,班主任还必须与家长共同合作,经常以电话、QQ、微信、邮件等为载体,一起沟通,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情况,而家长也向班主任反映其在家的情况。通过双向沟通,班主任能够掌握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共同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例如:我班有一名女生,在学校和家里简直就是“双面人”。在学校里,规规矩矩写作业,但一回到家中,以散漫的态度对待作业,经常拖拉不完成。尤其在写书面作业时,还经常有写了又撕作业本的情况。经过与家长沟通,掌握了真实情况后,我对这名学生进行了开导:“良好的写作业习惯对于你们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哦。老师看到你在学校时能够非常认真地写作业,写字也非常好,得到很多老师的表扬呢,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不过,回到家里,不知是不是你的父母有点忙,老师看到的作业情况又有了点‘变化’,什么原因呢?”此时,这名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通过老师细心的引导,并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点出其“坏习惯”,这名学生很快改变自我,作业习惯就此养成。
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为班主任提供了“一线信息”,从而让班主任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也只有家校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学生的习惯养成指日可待。
总之,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说习惯能够主宰人的一生。为此,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从多个方面入手,倾注爱心、情感等元素,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许昌良,黄冕.习惯养成:学生成长的重要引擎[J].思想理论教育.2011(04)
[2]潘满库.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之基[J].人民教育.2011(02)
[3]邸芬平.浅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