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a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但很多课都侧重于形式或模式探索,出现了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倾向,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物理教学效率,笔者就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1有效整合的概念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创设、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有效整合功能体现为建构学习环境,提高认知范围,促进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培养高层次的创新思维.
  2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关键在于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行,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本文从建构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思维、感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化解学习难点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2.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和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建构起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实现促进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2.1.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疑问、激发情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况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交流,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问题素材,即问题素材有序的与媒体整合,冲击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的动机,展示物理现象,引发思考,“下一步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有什么样的道理”,促进学生探究新的知识.一堂成功的课,很关键的一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创造性地设置生动、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总之,技术让思想和教学变得完美.如高中物理《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人教版)教学,播放“过山车视频”、“水流星视频”,引出“为什么物体运动到最高点而不落下来”的问题情境,播放电影《生死时速》中的汽车转弯的片断,火车转弯的片断,引出“什么力提供向心力”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从而实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物理问题情境,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2.1.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
  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载体.教学情境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交互性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及时反馈,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自主学习成为“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自我管理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学习品质.
  2.1.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迁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还远远不够,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迁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高中物理《动量定理》(人教版)的课堂教学迁移,让学生上网搜索视频“神州6号”返回舱的回收过程,分析“降落伞的作用”、“落地前反冲火箭的作用”,估算“返回舱与地面的作用力”等.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了解降落伞的材料、返回舱的材料,跨越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知识重组;了解飞船的运行轨迹,飞船的设计等知识,提高认知范围,促进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能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培养高层次的创新思维.
  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的时代背景和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物理与历史,物理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如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人教版)教学,以网页的形式展现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时代背景和落体定律的研究过程,提出“落体佯谬”,揭示了亚里士多德落体定律的谬误,通过观察思考,借助于简单性原则提出一种可能的、简单的运动——匀加速运动的定义,并假设自然界发生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为使实验检验可能进行,伽利略运用数学手段和逻辑手段,从前述基础假设引出可检验的逻辑推论(物体做匀加速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接着运用真实的或理想的物理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用几何画板模拟“缓冲下落”的斜面实验,不断改变斜面的倾斜角直到竖直,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展示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用flash软件模拟实验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略前辈大师的科学思想、精神、作风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以便借鉴.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揭示物理本质,化解学习难点
  2.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验效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在实验的直观感知上.但是,由于实验器材和环境的局限,有的现象可见度小,致使有的现象瞬间即逝,实验效果不佳,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如多媒体实物投影技术在保证实验真实性的情况下,将微小的变化或因太小不便于观察的物体进行放大,增大可见度;运用摄像、剪辑等技术将实验加工,能呈现由于时间短难以观察或者无法观察(如碰撞)的现象,当地无法看到(如“神州6号”飞船绕地运行)的现象,难以成功(如光的衍射)的实验现象,极危险、大污染的(如核爆炸)实验现象,不失实验的真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动态软件,建立形象化的实验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概念,如用软件flash模拟a粒子的散射实验;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开展探索性实验,《仿真物理实验室》提供了一个设备较为齐全的模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实验室中自己选取所需器材,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3.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真实过程”再现课堂
  物理问题的难易,取决于学生遇到问题时,大脑能否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件,能定性或定量地演示物理过程及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学生通过亲自感受“实际”动态过程,建立物理图景,理解物理过程.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人教版)一节中,船渡河问题“水速大于船速时,船头沿什么方向,船渡河位移最小”是学习难点,原因是学生头脑中没有清晰的物理图景,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用速度合成的知识,通过不断地改变船速的方向寻找渡河位移最小的条件:船速和合速度垂直,寻找条件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图景的过程.像这样将分析性信息和某些思考过程以形象方式呈现,“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了桥”,解决学生思考、理解的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统一的能力,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和转化,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把教育技术相关的要素(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等)和课堂教学的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以及参与教与学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通过多维互动的方式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建构过程.从而实现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课题解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的课题是《工业革命影响下中国社会的变化》,时间范围为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根据时间范围,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一工业革命指的是哪一次工业革命?  生:第一次。  师:是的,这一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  生:变化。  师:正确。那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中国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呢?  生:鸦片战争之后。  师:为了全面感受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
1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其接触表面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尚保持相对静止时,彼此作用着阻碍相对滑动的力;静摩擦力与一般约束反力不同,它并不随外力的增大而无限制地增大,当外力的大小达到一定数值时,物体处于将要滑动,但又未开始滑动的临界状态,此时,只要外力再大一点,物体就开始滑动,当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即为最大静摩擦力;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期刊
若将生活看作一架天平,人文、科学分处两端,各有各的重要意义.简单概括,先进的科学也罢,高尚的人文也罢,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灿烂的明天.rn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铁犁牛耕的推广,到
期刊
在教科版必修二的53页中对于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有这样一段描述:“人造卫星进入地面附近轨道,如果它发射时的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s,它仍将绕地球运转,但这时运动的轨道不再是一个圆,而是偏心率不同的椭圆.”为什么是椭圆呢?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下面是笔者的证明过程,望前辈指点.
期刊
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高考五大能力之一.该能力是指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求解.试题求解中比较常见的数学问题就是求物理现象中的极值问题.有的极值问题通过物理情景分析,容易求解;有的极值问题需要建立物理量的函数关系,通过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得出物理结论.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高考物理考试说明提出要把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并列举了要求考查的五个方面的能力,其中第四个方面是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即能够根据具体的问题找出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数学的特点、规律进行推导、求解和合理外推,并根据结果做出物理判断,进行物理解释或得出物理结论.能够根据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所给的条件,恰当的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等形式和方法进行分析、表达.能
期刊
英语姓的来源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由地名或地貌变成的姓英美人半数以上的姓都由此而来。1.来自地名本身的姓名。London,Middleton(Milton),Washington,Kingstiom
近几年无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竞赛中利用微元法进行解答的题目出现的几率在增大,有的老师可能说这些问题可以用高等数学中的积分进行求解.但是在各地区的数学教学中积分不是作为必修的知识点,有的地区不进行积分的教学的.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还是应该多注重“微元”这种思维方式的教学,“微元”法是指在处理问题时,从对事物的极小部分(微元)分析入手,达到解决事物整体的方法.这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法,是先分
期刊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了,通过参与教学视导、校本研究和对优质课展评的指导等一系列活动了解到老师们的实际教学情况,比较令人失望.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与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所了解的情况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中学教育学校在工作汇报上说的跟实际做的常常不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学教育研究者和中学教育管理者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归罪于高考与高校招生,只要高考和高校招生改了,这种情况就会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