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社会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发展;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形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他对实践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萌芽是在1841年开始创作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首次提及了“实践的观点”,但此时他所讲的“实践”是脱离开客观物质的精神上的实践。在创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观得到了深化,此时他看到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理论的决定作用,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最终确定是在创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此时马克思明确了实践的内涵,从而确立了实践在马克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正是由于社会实践对于“改变世界”是直接而现实的实务,所以它才能那么强烈而大量地吸纳思想家的时间和心智。作为思想家的革命家,他不同于一般的革命家,其目标不在于夺权坐天下,而是要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革命家的思想家,又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家,其目标不是要解决思想史上遗留的问题,从而填补思想史的一个环节,而是要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探求改变世界的原则和机理。作为思想家和作为革命家的这种互相规定,导致了马克思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改变世界的实践思维,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那么,这种特定类型的任务就必然要求特定类型的思路来解决。“改变世界”这个任务的实现最终要取决于实践,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因此,这里的思路,这里的唯一有效思路,只能是实践性的思路,只能是切合实践、服务于实践、解决实践认识问题的思路。迄今为止的思维科学未能提供这种思路的名称,我们且称之为“实践思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的科学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概括和吸收近现代科学的一切成就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不是什么宗教教义,它严格地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先验的概念、原则、公式出发来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论观点。其三,它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不同,也有别于现代西方一些自命不凡的哲学,它从来都不主张自己已经结束了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诚然有它的体系,但这个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为后人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确证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马克思实践哲学从劳动这一基本实践观出发,提出了人类实践发展的终极意义就是关心人的生存,关怀人的发展,实现劳动的自由与自觉,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由于人类实践的历史变革,形成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以及人对人的真正占有。人成为历史的本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物,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决定了人的劳动实践的历史必然性。因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首先就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肯定人的主体创造性价值,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關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邓纯东. 新发展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N]. 人民日报,2016.2.26.
[2]庄忠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26.
[3]石仲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N]. 解放日报,2006.6.12.
[4]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N]. 湖南日报,2002.7.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社会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发展;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形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他对实践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萌芽是在1841年开始创作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首次提及了“实践的观点”,但此时他所讲的“实践”是脱离开客观物质的精神上的实践。在创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观得到了深化,此时他看到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理论的决定作用,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最终确定是在创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此时马克思明确了实践的内涵,从而确立了实践在马克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正是由于社会实践对于“改变世界”是直接而现实的实务,所以它才能那么强烈而大量地吸纳思想家的时间和心智。作为思想家的革命家,他不同于一般的革命家,其目标不在于夺权坐天下,而是要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革命家的思想家,又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家,其目标不是要解决思想史上遗留的问题,从而填补思想史的一个环节,而是要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探求改变世界的原则和机理。作为思想家和作为革命家的这种互相规定,导致了马克思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改变世界的实践思维,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那么,这种特定类型的任务就必然要求特定类型的思路来解决。“改变世界”这个任务的实现最终要取决于实践,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因此,这里的思路,这里的唯一有效思路,只能是实践性的思路,只能是切合实践、服务于实践、解决实践认识问题的思路。迄今为止的思维科学未能提供这种思路的名称,我们且称之为“实践思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的科学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概括和吸收近现代科学的一切成就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不是什么宗教教义,它严格地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先验的概念、原则、公式出发来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论观点。其三,它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不同,也有别于现代西方一些自命不凡的哲学,它从来都不主张自己已经结束了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诚然有它的体系,但这个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为后人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确证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马克思实践哲学从劳动这一基本实践观出发,提出了人类实践发展的终极意义就是关心人的生存,关怀人的发展,实现劳动的自由与自觉,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由于人类实践的历史变革,形成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以及人对人的真正占有。人成为历史的本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物,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决定了人的劳动实践的历史必然性。因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首先就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肯定人的主体创造性价值,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關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邓纯东. 新发展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N]. 人民日报,2016.2.26.
[2]庄忠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26.
[3]石仲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N]. 解放日报,2006.6.12.
[4]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N]. 湖南日报,2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