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标准答案”的辨析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ei411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有多少是下意识地延续了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于外界影响的?其实,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热点,那些众口一词的“教育理念”,有问题的、不适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有段时间,我们家孩子画小猴子,都把身体画得很细、很细。他说:这是老师教的,老师说小猴子的身体就是细细的。小家伙一边背“画小猴子的口诀”,一边示范给我看:“月亮弯弯加个5,就是小猴子的脑袋。我画的是侧面的猴子,老师说我侧面的猴子画得好。”我心里对这种“美术教育”颇有微词:就让小朋友记个口诀、照样画个葫芦,真的好吗?猴子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画法啊!猴子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大大小小、胖胖瘦瘦……就算是同一种猴子,又哪能一刀切地,全部都是瘦瘦的呢?
  但是,见孩子画得那么认真,又把“老师教的”那么当真,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才好……
  所谓“标准答案”


  我们的学校教育是“标准答案”式的教育。前不久有个朋友家的孩子来找我辅导语文,我一看那些题目: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了什么……背后全部都挂着“标准答案”。老师自己就是从这个传统教育中学出来的,转过头教学生,用的还是同一套方法。但是,“标准答案”真的存在吗?猴子真的只有一种体型、文章中的那个词真是因为那个理由才存在吗?
  显然并不是。“标准答案”是个很偷懒的做法,把复杂的、变化多端的、微妙的、含混的、模棱两可的……全部剔除,只留下简单、清楚、明白无误的。而这种简单清楚与明白无误,又能带来某种安全感:没有任何分岔的确定性。原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寻求的是确定性。
  的确,拥有基本的确定性与安全感非常重要。但那是只有在小婴儿时期、认为妈妈与自己是一体的时期,才会有对全然确定性的追求!稍微长大些,2~3岁起,孩子就开始走向外部世界,去追求变化。即便是同一件事,他也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虽然经常弄得一团糟,但他的确在努力触及世界的真相:没有标准答案,世界是多元的、充满可能性的。
  扩展可能性,体会多元化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让孩子去学这种公式化的简笔画:事实上整个幼儿园在那段时间挂满了猴子画,而且那些猴子都长得一模一样!
  我能做的、最简单的就是,什么都不说,找个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玩一趟,给他看看各种不同品种、不同形态的猴子,跟他一起观察它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点……哪怕孩子的造型能力还不足以把这些表现在画面上,至少他对“猴子”这种生物能有更丰富的理解。
  我想要让孩子理解的是:世界万物是多元的,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而非只有唯一的一种;衍生开来,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方法也可以有多种多样。我们要让孩子看到、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即便近期没时间去动物园,尽力找图片资料、影像资料拓展孩子对这个物种的认知也行。
  爸爸妈妈可以把自己变成幼儿园的课外扩展材料库:幼儿园带孩子参观了消防队,那我们回家就来研究消防车里都装着些什么、消防员的工作服有哪几种、除了灭火消防员还做些什么……课堂上教画花瓶和鲜花,那我们来看看画家们曾经画出过多少种不同样子、不同风格,但都很好看很吸引人的花卉静物……
  常问问:“还有吗?”
  我还有一个经常用到的简便法门:当孩子画出一种花儿时,我会问他,还有其他样子的花儿吗?他说有,又画了一种。再问他:还有吗……直到他画完了所有自己知道的。这时,我就陪他走出门,到处去看看,找找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花儿?结果很显然,就在我们住的小区附近,我们就又找出了好几种。
  遇到问题想解决方法,我也是在他想出一种后,会问他:还有吗?有时候他能想到新的、更好的办法;有时候他想出来的几种办法结合在一起效果更好;有时候还是回到最初的方案,但这也是很好的思维锻炼。
  “还有吗?”这个问题也很容易变成亲子间的日常游戏。我跟孩子就经常在外出旅行的路上,随时拿出来玩。比如,在火车上一通乱跑之后,想想:怎样才能找回自己的座位?我们曾经想出过6种方法,你也不妨和孩子一起来想想,说不定还有更多呢!
  允许孩子独立思考
  我一直觉得“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个伪命题:能正常地建立和发展独立性的孩子一般都会“独立思考”——以自己的方式去想问题!只不过是家长、老师可能经常向他灌输“标准答案”:某事必定是如何如何、某事必须要怎样怎样做。渐渐地,孩子就不再相信、也不再使用自己的思维。
  事实上,我们家孩子以前在课外水粉绘画班上,曾经画过一张非常生动的“猴子妈妈抱着猴子宝宝”的画。这个班的老师在每次开启绘画主题时都会先给他们看许多不同的造型、画面,然后他们可以挑选自己最喜爱几张的作为参考,老师也会鼓励他们自由发挥画出自己的作品,不允许完全照抄模仿。但在幼儿园全班同学都照着一个样子画的压力之下,孩子很快就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用过的其他方法……
  但这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我也常常发现自己把想法、经验强加给孩子——比如,在玩拼图的时候,我总习惯于先拼角和边,也把这方法教给他;但他却习惯于先拼画面中最醒目的部分,比如作为画面主体的一只小猪,再延伸开去。好在我们家孩子已经比较有主见:他不理我,用自己的方法,很快就拼完了。
  其实,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补救措施:在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妈妈不一定是对的,所以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妈妈所了解的也不过只是这世界的很小一部分,而你需要自己去探寻其他的部分。
其他文献
巧手妈妈有空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揉揉面团,做做面点,然后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感受做美食乐趣的同时,还能学会分享和感恩,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蘑菇馒头  材料:  中筋面粉300克,清水150克,酵母粉4克,白糖10克,盐2克,可可粉、豆沙馅适量。  做法:  1.水里加入酵母粉溶化,然后加入面粉、盐、白糖,揉成光滑的面团后,盖上湿布发酵约1.5小时,当面团发到原来的2倍大就可以了。  2.取
期刊
专栏作者的话: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古人曰:“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旅行,也许是孩子成长了解世界最生动的教育方式了。爸爸妈妈们,让我们一起牵起孩子的小手,一起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走遍世界的千山万水。  荀子在《劝学》中曾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古人的这种“走出去”感受自然的学习方式,一直是我推崇的。  深秋的周末,来一次“寻古探幽”的亲子之旅,再棒不过了。离
期刊
步行是日常出行方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平均约30%的日常出行是步行。但是,步行安全却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道路空间被优先分配给机动车,许多城市的小汽车甚至允许停靠在人行道上,导致行人需要在非机动车道甚至是机动车道上行走;许多街道甚至没有人行道,道路空间被其他活动占据;很多幼儿园、小学在上学、放学期间,园门口被接送孩子的私家车占用了校园门口本来就不宽敞的道路的两侧,再加上电瓶车、电动车,使得校门前的
期刊
维罗尼可·拉班(法国)(配专家照片)  法国造型艺术家,在法国波尔多当代艺术博物馆(CAPC)专职负责儿童艺术工作室及夏季工作坊活动。  维罗尼可作为一位造型艺术家,从事当代艺术教育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她认为艺术教育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不过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艺术,学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将自己展现给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那么爸爸妈妈可以如何引导孩子步入神
期刊
提姆·布登  英国剪纸艺术家、台北当代艺术馆首席讲师。  抽象艺术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提姆用了一个巧妙的方式开启了我们的抽象艺术之门——他在报纸中间捅个洞,把手伸进去,握住笔,让报纸挡住自己的视线,看不到笔尖,然后用眼睛观察桌上剪刀的轮廓,凭着感觉,用手画剪刀。这样画出的东西,一半是自己看到的,而另一半则是你头脑中的影像。卸去报纸,画纸上的“剪刀”虽然看上去有点奇怪,但它的确还是有剪刀的大致模样
期刊
傅军(中国)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近年来,独立或参与策划许多大型学术性展览并且非常关注儿童艺术教育。  傅军有一个现年10岁的儿子。从儿子3岁左右开始,逢年过节或者出国旅行,她都是一有机会就带他去参观美术馆。如今的儿子在老师和周围很多人眼里已经俨然成了不折不扣的“小艺术家”了,这跟平时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  傅军认为美育不同于一般性的知识教育,是一种长时间的文化熏陶,不可一蹴而就,更不
期刊
小孩子在一起玩,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这些行为,我们只是说“欺负”或者“被欺负”,但若放任不管,变成大孩子之间的“欺凌”现象就严重了。上一期,我们讲了怎样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在同伴交往中,孩子要是受欺负了,该不该还手呢?爸爸妈妈需要介入吗?怎样避免孩子受欺负呢?这一期,集中讲讲3~7岁孩子面对同伴欺负时的一些应对方法。  避免两件事  孩子需要在与人交往中理解和建立社会规则,了解人际关系,认
期刊
艾琳·欧  纽约青少年艺术教育组织Arts Connection教学艺术家,主张利用说故事、音乐、偶戏、形体等艺术形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多方面的技能。  艾琳与偶戏的渊源,还得从她的童年说起。艾琳从小是由母亲一个人带大的,家里没有很多钱,自然没有很多玩具,母亲就想方设法给小艾琳找来了一些绘画工具,让她自娱自乐。念小学的时候,艾琳就喜欢和小伙伴们讲奇幻的故事,故事里有海盗、龙,有时候,艾琳还会用自
期刊
教养总是在生活之中,但因为过于日常化的“外貌”,很容易就被我们忽视。作为一个有学前教育学背景的妈妈,管倚把教育学的理论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贯彻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很愿意和妈妈们一起分享生活中就能轻松实践的育儿法则……  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大家现在都很重视,到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绘本馆,微信里也都是各种绘本的推荐。儿童阅读得到这样的礼遇,当然是很应该的,喜欢阅读、善于阅读,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期刊
作者简介:毕家妈妈,亲子作家,主张理性、自然的育儿观。育有二子,著有《毕家妈妈育儿经》和《跟着直觉做妈妈》。曾旅居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并先后在上海包玉刚学校和蕃茄田艺术担任过教育推广工作。  儿子上小学后的第一次公开课上,老师给我们家长展示孩子们做的环保海报,人家都五颜六色、有模有样,只有他满是各种涂鸦式的简笔线条,完全看不出所以然来,我正失落时,老师却过来跟我说:小朋友很有创意哦。她指给我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