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斯坦聚焦“高情商组织”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vis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管理中,“组织情商”其实是个较新的概念。23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个体情商的价值,并为大家展示情商怎样能在个人层面提高绩效。但我发现:即便有大量高情商的人,也不足以带来组织的成功。从组织的层面看,成功还需要其他因素,例如:勇气、对他人的尊重、社会责任感、公平竞争等。这时候,我决定着手研究“组织情商”。
  “组织情商”正在北美播种
  组织情商的概念在北美还处于前沿位置,但是它的部分元素已越来越受到众多进取型企业的关注。例如:在北美,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正快速上升。不少企业正在重新自我定义,不再通过利润和收入,或者员工数量来衡量自己,而是看自己对所属社区和社会的影响。在这方面,“高情商组织”都做得非常成功。这一趋势首先开始于西部像Body Shop、Timberland这样的企业,现如今已扩展到北美各地的进取型企业。
  除了社会责任感之外,我所提倡的高情商组织七大关键中的其他要素,也分散地在各种公司中被重视和应用。但很少有公司系统地提升所有七大要素(这七大关键因素,今后将详细介绍)。
  高情商组织带来激情
  一个提高了组织情商的企业,从中收获的最大价值就是员工的敬业和激情。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不管经济繁荣还是萧条,员工保留率都不是大问题。我确信,善于留住好员工,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营效益。
  如果一个公司的CEO对情商不感兴趣,我会首先请他看一看企业的员工流失率,以及公司的现状——你是不是本行业的领军者?人们来为你工作时是不是感到兴奋?当你带队向前时,你组织内的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感受到了公司的成功?或在公司遇到困境时乐于主动为公司做点儿什么?如果这些对于CEO都无所谓,那组织情商很可能对这个公司不怎么重要。但是,你得当心,一旦竞争对手在这些方面有所行动,你连维持现状都会感到困难!
  是道更是“术”
  为了最大化地提高情商,北美企业正在应用许多新的理念和工具。例如:测量职业情商和情商领导力的EQ-i测评,以及测量组织情商的BOEI测评系统。EQ-i系统针对的是个体员工和管理者,BOEI针对的是整个组织,它对组织中的每一个部门,从管理者到一线员工都进行考察。它要诊断的是:在组织的所有成员眼里,组织的情商优劣势在哪里?这是实施情商干预的重要一步。
  例如:如果人们感到组织的勇气是个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常错过机会,不善于主动挑战。那么,公司可以引入一些新举措来帮助高层管理者乃至整个组织,使他们拥有更多勇气去行动。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写的《Make Your Workplace Great》一书中还介绍了大量的案例。我最近的兴趣是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这在北美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户外服装制造商Timberland,根据它对社区所作出的贡献重新进行了自我定义。每天主要忙于缝制衣服的工人,也根据企业的使命来定义自己是谁?工作目的是什么?在卡特琳娜飓风来袭时,Timberland派出大量员工,利用公司的资源救助了众多受灾的人。虽然是户外服装制造商,但员工谈起公司时,会兴奋地讲述他们是如何雪中送炭地帮助那些困难的人。自从“自我定义”改变后,公司的员工保留率和敬业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开展情商“手术”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案例,这是一个快速成长的高科技企业,每一位高管都感觉一切顺利。我们为这个企业做了个BOEI测试,很多方面看上去不错:企业适应力强,内部竞争公平,人们对高层领导者心存敬意。
  但是,一个方面的得分却很低,那就是中层管理者的素质。员工因为对自己直接面对的主管缺乏信心,而越来越缺少积极性。因为公司在快速扩张,高管更倾向于从内部提拔员工。其结果是:不少优秀的一线员工忽然发现自己当上了中层。他们虽然为此兴奋不已,却没有什么准备,也没受到新岗位的培训。
  幸运的是,因为这个系统调查,在不少相当优秀的一线员工离职之前,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我们在公司里建立了一个管理培训项目,用其核心价值观,以及这个公司里对成功管理至关重要的情商素质,首先在现有中层管理者中开展培训,然后扩展到所有有潜力成为管理者的员工。这个方式大大缩减了新管理者的入职培训期,也缓解了公司的中层危机。公司更成功地成长起来,之后员工流失率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中国企业的情商优劣
  对于中国企业的情商状况,我算不上是研究亚洲公司的专家,但注意到亚洲组织有强烈的团队或公司忠诚意识,以及更少的个体意识。人们工作得非常努力,这对成长初期的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但另一方面,如果过于强调努力工作,就有可能出问题,因为这可能导致压力过大或精力耗尽。在北美,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
  另外,面对西方世界,中国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还有必要更加欣赏个体之间的差异。比如:提高员工创造性时,就要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因为创造性往往属于个体素质。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中国雇员会越来越多地接触西方的商业实践,这对中国企业建立对个体认可机制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本文采访、翻译支持者系情智东方(北京)公司创始人)
  责任编辑:焦 晶
其他文献
我们强大了吗?自信了吗?  欧美在没落,中国在强大,这看似已无悬疑。但刚从博鳌归来的我,依然要问:至少在精神层面,欧美真的没落吗了?中国真的强大了吗?  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全球视角的舞台。而这个舞台远不止在话筒后,远不止在簇拥中,而是在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  甚至,这远远超越了博鳌的地理范畴。  赵小兰的“普通”  登机,一件普通到不值得说的事。4月5日,首都机场,当我们站在廊桥排队
期刊
“安倍经济学”外强中干  日本央行新行长黑田东彦上台后,加倍实施超级量化宽松的“安倍经济学”,将每月购买国债的规模提高一倍到7万亿日元,东京股市暴涨,日本国民积极入市,日经指数重回13000点。但有评论指出:日本经济早已外强中干,还自以为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能力模仿美国的政策来拯救其呆滞经济,结果恐怕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朱文晖:经过15年的通缩困扰,安倍的2%通胀目标趋势短期内能够改善日本的宏
期刊
雅安地震:“企业成为慈善主体力量”  雅安地震发生当日,企业的反应最为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当日向震区捐助的科技公司近40家,这些企业第一时间向灾区承诺的善款金额超过1.4亿元。而且随后企业捐款以加速度的态势上升。中国企业在巨灾面前的捐赠行为,延承了五年前汶川地震所激发的爱心能量,成为中国慈善的主体力量。  虽然人们不应以捐款数量衡量爱心——决定是否捐款和捐款多少是财产所有者的权利,但是也正因为
期刊
随着近几个月雅虎停止了在中国的邮箱服务,很多人以为雅虎已经式微,但来自美国的雅虎数据却让人看到了一个新雅虎正在重生之中。  根据美国知名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的数据,截至2013年11月,雅虎旗下网站的独立访问人数,已经连续第5个月超越谷歌旗下网站,成为全美第一大上网目的地!  而不久前,雅虎与美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库瑞尔签订了协议,雅虎CEO梅耶尔将其称为“雅虎新闻的门面”。而之前雅虎已
期刊
当赞美的力量被无数管理者深信不疑,将其视为激励法宝时,作为管理者,也一定要小心它的负作用。  适逢年底,正值进行年底总结、开始新年激励之际,但是当管理者面对在赞美声中长大的新生代员工时,显然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在新一代员工中,你会发现他们的沟通更为真实和坦承,甚至以“挤兑你就是帮助你”的方针与人交流,认为“损友”才是最亲密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新生代员工中有相当一批人的特质便是内心强大,有良好的
期刊
先驱有可能会成为先烈,但如果面对梦想一直踯躅不前,不敢放手一搏,害怕付出代价,那就不仅仅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自我放弃。  韩小红显然认同这样的行事逻辑。创业10年,慈铭体检无论从品牌效应还是市场份额,以及商业模式都称得上佼佼者。但这10年创业路却充满艰辛,既在生活中经历过亲人与自己罹患严重疾病及各种失败和挫折,也在工作中经历过连一台核磁共振仪器也要申请多次才能购买的困难。成为慈铭的当家人,韩小红所
期刊
“后浪”正成为团队主流,既难以控制,又难以取悦。  我有一个朋友,管理一家文化出版公司,该公司由几十位80后和85后知识型员工组成,而仅有的70后就是公司高管。朋友作为公司负责人,业务能力非常强,沟通风格也很强势,为了凝聚团队,她安排HR部门经常组织各种团队建设活动。  但“软硬兼施”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彪悍的工作风格,让公司效率很高,但员工对上级十分依赖和畏惧,甚至有员工说进总经理办公室得在门口绕
期刊
加多宝是个谜一样的存在。  尽管加多宝的产品和广告随处可见,近期围绕红罐之争“422呼唤公平”活动也搞得如火如荼。但是,如果仔细想一下:你了解加多宝吗?它是如何运作的?无所不在的加多宝渠道在怎样管理?它又在如何决策?估计很少有人能给出答案。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抛给一些营销精英时,发现平时总是拿加多宝说事的人们,竟然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谈一谈,甚至谁是加多宝的渠道商,都没人说得出来。  原来,大量关
期刊
“人单合一”让海尔所向披靡 《封面文章:海尔亚洲造》2013年4期  海尔是国内生命力特别旺盛的优质企业之一,从十多年前以“激活休克鱼”和“赛马不相马”及“日清日结”等理论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榜样开始,海尔似乎从没离开过公众的视线,期间也经受过质疑,人们担心企业文化到底能支撑海尔走多远?而这篇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强势的、国际化的海尔,看到了“人单合一”核心经营理念落地创造的又一奇迹。  “人单合一”
期刊
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设置,最大气而且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就是经济学家针对当前形势,向企业家提出的“六问”。  这类似于“天问”般的“六问”,从创新到国际化,从经营多元化到企业社会责任,一系列当前环境下对企业最重头的课题,被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普斯这样的经济学家,和盘托到了面前。  但值得玩味的是:随着“经济学家‘六问’论坛”上产学两界的持续讨论,最终所有话题都归结到一个有关创新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