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山下访“三花”,历久弥香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8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起江南,脑海里就响起耳熟能详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茉莉花是江南的代表,也是苏州人的骄傲,更是虎丘的荣光。
  古城街巷间,卖花谣唤起从前记忆
  对于苏州人而言,茉莉花首先是童年的记忆。尤对当年的“小娘鱼”,唯有听到“阿要买栀子花、白兰花”的卖花谣,从卖花阿婆手中接过白兰花别在包上,或将一串茉莉花手串美滋滋地戴上,才算是真正到了姑苏的夏季。穿梭在市井街巷里的卖花阿婆身影,是苏州城里最别致的文化风景线。
  卖花其实很辛苦,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卖花阿婆很早起来拿花,再坐着最早一班的公交车甚至手摇船进城。
  她们的花,都来自于虎丘。对于虎丘人来说,种花、卖花是最为传统的行业。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二中记载,每逢游船云集、游人如织的节会,花农就会携带摆满数层不同品种鲜花、总名为“茉莉花篮”的篮蝶,乘小艇到虎丘山浜或专门停泊游船的野芳浜,拦舱售卖给游人,“一篮一蝶,动索千钱”。茶花社区的老花农钱雪梅曾听祖母讲过,以前每天清晨,从虎丘斟酌桥东堍向西直至正山门,卖花的村民能排满一整条街。
  花农们卖的花,多为香花。虎丘的香花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229年的宋朝,到了明清时期,虎丘花农名声更是日显,附近一带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香花产区之一,更成为了江南花木贸易的中心。
  虎丘香花除了用来观赏,还可用来制茶,伴随着苏州茶叶手工作坊的发展,用于制作花茶的原材料精简为茉莉、白兰、玳玳花三种,统一并称“三花”。
  虎丘大院里,传承人坚守“三花”种植
  “三花”的种植需要土地和产业依托,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收购途径的消失,虎丘地区种植香花的人越来越少。
  但其中亦仍有人在坚持,茶花村大普济桥旁的一个院子里,从事花木栽培已有二十多年,身为“三花栽培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黄剑正在悉心种植“三花”。他儿时起就跟着父辈们一起种花,技校毕业后更是选择了回家传承技艺。
  “三花”的季节性很强,栽培技艺要求很高,可谓环环相扣。其中白兰花最为娇贵,养护管理颇有难度。黄剑说,种花最累时是入冬时分,要将3米多高的白兰花树搬进花厢房。土法进厢是两个花农一前一后合力抬搬,后面再跟一个花农抬扶好花树枝干。“这么壮观的白兰花进花厢房的场面只有在我们这里才能看到了。”他说。
  潜心“三花”种植以外,黄剑还致力于分享虎丘地区“三花”种植的变迁史、栽培技巧,以此种方式传承传统,延续情怀。不独有他一人在努力,为传承“三花”种植技艺,虎丘街道专门编写了一部种植指导手册,包括《三花发展史》《茉莉花种植技艺》《白兰花种植技艺》和《玳玳花種植技艺》四册,让“三花”文化的传承有“标准”、有“参考”。街道还组织志愿者与花农结对,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走访,挖掘与虎丘“三花”有关的点位及历史遗迹,征集“三花”老物件、老照片,保留、整理原始素材,为传承发扬江南传统文化注入力量。今年五四青年节,更有20多位青年志愿者跟随黄剑开始学习种“三花”。
  几日前,钱雪梅报名加入了姑苏区虎丘街道的“三花”文化志愿者队伍。她将定期徜徉于山塘街上叫卖“三花”,让“三花”的缕缕幽香与卖花谣的婉转歌声再次回到苏州人的生活里。
  山塘运河边,芬芳茶香飘走大江南北
  近日,虎丘“三花”文化推广活动之一的“苏作花茶”交流会在山塘街玉涵堂举行。活动参与者吴婷婷是民国时期苏州著名茶商吴子平的后人,对茉莉花茶颇有研究,更是一名花茶从业者。当天,她向大家介绍了虎丘茉莉花茶及其产业的渊源与发展。
  “苏州对茉莉花的栽培从宋朝时就开始了。明末清初,用香花窨制茶叶制成花茶的风尚逐渐兴起。”她说。在1860年至1900年期间,各地茶商采购毛茶后运至苏州,委托茶行、茶栈加工窨制花茶,然后运往北方销售,出现了“代客加工”的茶行和茶栈。1903年前后,在苏州经营花茶的行、栈、庄、号,以及东北、华北的客商达五十多户,吴子平经营的茶叶店就是其中的知名字号。
  各地茶商选在苏州制作茉莉花茶,除了此处种植业发达、产业基础好、交通便利,更是因为看重“苏作花茶”的制作手法。“苏州特色的制作手法是‘徽坯苏窨’,选择安徽的茶叶,先烘青以制作茶坯,再用优质珠兰花打底香、茉莉伏天花窨制,最后用茉莉秋花提花。”吴婷婷说。
  其中最顶尖的“苏作花茶”莫过于“苏萌毫”,曾在全国花茶比赛中获得银奖。“制作这款茶需要‘九窨一提’,窨的次数越多越耗费精力,但成茶十分惊艳。”吴婷婷表示,以“苏萌毫”为首的苏州茉莉花茶可以达到花香不盖茶香、茶香不掩花香的效果。
  遗憾的是,现在花茶中的茉莉花基本不是苏州本地产的。本地老花农表示,如果能继续用本地茉莉花来做花茶,一定能使苏州花茶更受欢迎。
  好消息是,虎丘街道积极致力于“三花”文化的推广、传承和保护。今年,街道更是推出以“三花”为主题的文化推广活动,“以花为媒”,依托辖区非遗、园艺、文旅等特色资源和项目,传承和弘扬具有虎丘独特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加速推动文化产业的落地。
  除了吴子平的后人吴婷婷将在虎丘山下发挥专业能力外,苏作花茶工艺第三代传承人,原苏州茶厂生产厂长胡志斌也希望带着正宗的虎丘茉莉花茶制作工艺回归虎丘地区。
  这个春夏在虎丘寻访“三花”,循着阵阵幽香,恍然已知,“三花”文化将经久不衰,经年不断。
其他文献
嘉兴南湖,有一座湖心岛,在800亩水波涟漪的南湖上,静谧如一片绿叶,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湖红船,就停泊在一旁。慕名而来的人们瞻仰红船,聆听红船故事。吴门桥街道南环第三社区的93岁老党员邹家其,在一次南湖红色路线的参观途中,他与这艘红船不期而遇,从此结下一生之缘,在不断学习与研讨中践行着老党员的信念与毅力。  好学乐记,“红船精神”透彻领悟  邹家其1956年6月入党,已经有着65年党龄。邹老岁数大
期刊
城市活力,关键在人。人才是城市最大的动能,也是城市发展最深厚的底蕴。姑苏区人社部门正紧密围绕姑苏古城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结合企业实际,主动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各类人才政策的社会知晓度,努力为人才创造最優条件、最有力保障、最全面服务,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助力各类人才在姑苏城内成长、成才、成功。  场景一:“才”到苏州感知古城美丽  4月10日,“看姑苏·2021年首届姑苏人才古城健步
期刊
社区工作虽平凡,却关系到每一位居民的衣食住行;社区虽是自治组织,却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社区工作者是社区活力的“加油站”,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对破解基层服务力量薄弱、提升困难群众服务水平、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工的能力和素质,白洋湾街道着力推进社工职业体系建设,在充分考虑社工成长规律、特点、需求后,创立“百创学院”社工培训项目,将逐步打造出一支讲政治、守规矩、
期刊
自孔夫子始,“学而优则仕”是古代有识之士的奋斗之路,“金榜题名”亦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状元及第”更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姑苏自古文运昌盛,文士众多,吴宽、钱棨、潘世恩、翁同龢、洪钧等一个个苏州状元,青史留名。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苏州出了51位状元,数量之多、文才之名、家国之义,成为中国古代科举史上的一道文化奇观。  高中状元红袍加身,驾马回乡,好不得意,想不想来面对
期刊
5月9日,虎丘山景区西溪环翠内,茉莉花、白兰花和玳玳花正在美丽夜景中散发着迷人香气,虎丘街道、虎丘山风景区联合开展的“三花”文化推广活动开幕式正在此举行。开幕式上,启动仪式、情景演出、体验互动市集通过“夜花园”沉浸式体验的形式,拉开了“三花”文化推广活动的序幕。  赏景,在虎丘夜色中品“三花”  在虎丘赏“三花”,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体验,也是苏州人的传统。姑苏的春天,自古便是从虎丘和山塘赏花开始的。
期刊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也是一座红色资源丰厚、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文化熠熠生辉,红色,象征着革命和胜利,这份力量永远是那么坚实,那么掷地有声。而最好的怀念,一定是铭记,在这建党百年之际,不妨沿着红色足迹,重温峥嵘岁月,拜谒、瞻仰、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打卡点:苏州革命博物馆  【对话历史】革命文物来“说话”  4月27日是苏州解放72周年纪念日。在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展
期刊
中街路102号附近的紫藤长廊,近日成了辖区居民交流沟通和开展社区活动的最爱公共空间。通过“清—美—护”三步计划,中街路社区党委让这个街心小公园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期间,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通过持续不断的 “我为群众办实事”问题的解决,金阊街道党工委构筑出社区治理的新空间新格局。  “全域”整合资源,思想教育“基础面”打牢  近日,在一场主题为“铁铃关下话运河,红色文化振精神
期刊
“看到这里换上了73个360度高清监控设备,监控室的屏幕上呈现清晰的实景,改善了老旧小区安防设施瘫痪的状况,心里感到无比欣慰。”姑苏区人大代表张海菁说道。她的一条建议惠及了吴门桥街道三个社区上万居民的生活安宁。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老百姓。这两年来,吴门桥街道为了让代表们真正走到百姓身边,让倾听的耳朵凑得更近些,让履职的步伐迈得更有力些,研究探索了各种接访方案。2021年更是围绕民生
期刊
多年前,我沉迷于吴中山水访古探幽,每逢周末,必去山里,风雨无阻。尤其热衷于摩崖石刻,常常发动一群人进山寻找,大有找不到一方誓不罢休之势。差不多五年间,共找到600多方古摩崖,其中最多的当属民国元老李根源,不过还有一个黄安涛,居然有12方之多。  黄安涛(1777-1847),浙江嘉善人,字凝舆,号霁青,医家黄凯均之子。嘉庆十四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广东潮州知府,护理广东惠潮嘉道。  黄安涛旅游好留“
期刊
“这是2012年韩雪来苏州拍戏的场景,这是侯勇主演的《下辈子你还是我的父亲》……”近日,家住同益里12号的马建平向人们展示了众多与明星的合照,说起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他笑着表示,作为古城内的民国时期建筑,他家曾接待过十几个剧组的拍摄。  同益里内风情足,老宅颇受剧组“宠”  走进姑苏区双塔街道锦帆路社区的同益里,精美的雕花门头极具民国特色,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两个铜制的把手,在清水砖墙和石板路的映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