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推进,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主要以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入手,并就学困生的有效转化策略进行了分析,望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原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5-0006-01
语文这一学科作为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将重点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学困生的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影响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就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以及有效转化策略进行了探究。
1.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对学困生的印象较差,认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没有认真听讲。对这部分学困生的态度不是嘲讽,就是挖苦打击。而对于一些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相对比较偏心,教师会经常鼓励与奖励。由于学困生成绩差很难受到教师的鼓励与赞赏,再加上与同学相处不恰,极易降低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甚至不愿学习语文知识。
(2)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影响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其实不是他们自身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比其他同学差,而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且学习热情较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不感兴趣,便不会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且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极易会产生退缩的念头。此外,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有严重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信心,他们不愿与其他同学、教师交流。长此以往,会使其学习效果低下,学生更不愿学习语文知识。
(3)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使得部分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太过于溺爱孩子,常常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进而使其逐渐养成衣来伸手、饭开张口的坏习惯,致使他们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且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玩手机、玩电脑等行为视而不见、不管不顾,这样在增加他们的网瘾的同时,会导致学生遗忘教师所布置的语文作业,进而使其更不愿进行初中语文的学习活动。此外,有部分学生的父母工作繁忙,导致这部分学生严重缺乏温暖、缺失父爱母爱。那么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便会产生躲避心理,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
2.初中语文学困生有效转化策略
(1)保持耐心、爱心,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学困生必定有原因,那么便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愿意俯下身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后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班级实际的教学进度,采取因材施教的手段并为其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分层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在制訂学习计划、布置作业等方面都借助分层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确保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困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初中语文课堂是转化学困生的最佳场所。因此教师应抓住机会,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即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从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增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依据学困生的实际水平调整问题,尽可能提问一些开放性问题,并鼓励学困生回答问题,以便可以有效的提高其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要清楚爱护孩子与溺爱孩子差别,同时还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学生在家写作业时,家长规定学生不能看电视,不能玩手机,那么也需要家长自己以身作则,做到也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以便可以为孩子做一个表率。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专心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从而可以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的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足够的信心,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对语文学困生多一些爱心与耐心,并不断寻找与总结转化学困生的办法,以便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燕杰.基于学习能力培养视角的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付桥生.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业情绪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
[3]陆小燕.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2)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原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5-0006-01
语文这一学科作为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将重点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学困生的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影响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就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以及有效转化策略进行了探究。
1.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对学困生的印象较差,认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没有认真听讲。对这部分学困生的态度不是嘲讽,就是挖苦打击。而对于一些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相对比较偏心,教师会经常鼓励与奖励。由于学困生成绩差很难受到教师的鼓励与赞赏,再加上与同学相处不恰,极易降低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甚至不愿学习语文知识。
(2)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影响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其实不是他们自身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比其他同学差,而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且学习热情较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不感兴趣,便不会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且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极易会产生退缩的念头。此外,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有严重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信心,他们不愿与其他同学、教师交流。长此以往,会使其学习效果低下,学生更不愿学习语文知识。
(3)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使得部分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太过于溺爱孩子,常常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进而使其逐渐养成衣来伸手、饭开张口的坏习惯,致使他们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且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玩手机、玩电脑等行为视而不见、不管不顾,这样在增加他们的网瘾的同时,会导致学生遗忘教师所布置的语文作业,进而使其更不愿进行初中语文的学习活动。此外,有部分学生的父母工作繁忙,导致这部分学生严重缺乏温暖、缺失父爱母爱。那么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便会产生躲避心理,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
2.初中语文学困生有效转化策略
(1)保持耐心、爱心,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学困生必定有原因,那么便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愿意俯下身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后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班级实际的教学进度,采取因材施教的手段并为其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分层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在制訂学习计划、布置作业等方面都借助分层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确保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困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初中语文课堂是转化学困生的最佳场所。因此教师应抓住机会,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即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从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增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依据学困生的实际水平调整问题,尽可能提问一些开放性问题,并鼓励学困生回答问题,以便可以有效的提高其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要清楚爱护孩子与溺爱孩子差别,同时还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学生在家写作业时,家长规定学生不能看电视,不能玩手机,那么也需要家长自己以身作则,做到也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以便可以为孩子做一个表率。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专心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从而可以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的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足够的信心,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对语文学困生多一些爱心与耐心,并不断寻找与总结转化学困生的办法,以便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燕杰.基于学习能力培养视角的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付桥生.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业情绪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
[3]陆小燕.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