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中渗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价值观,对当代军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唐代;邊塞诗;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TU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012-01
唐代的边塞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歌颂广大士兵英勇抗敌精神和他们高昂斗志的诗歌,赞美了士兵们追求功名,舍身报国的高尚品格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一种尚武精神的再现,对于激发当代士兵的战斗精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边塞诗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
唐朝初年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唤起了当时戍边诗人高涨的进取之心和爱国情怀。比如高适的《送兵到蓟北》:“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北国边塞情景:广袤无垠,极目远眺,冰雪连天,军营中充满了忧苦的气氛和厚重的愁绪。然而诗人到千里之外送兵,并不为个人的立功封侯,而是有意贡献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安边之策。高适的边塞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待同样热切。
(二)激昂雄劲的尚武精神
边塞诗之所以在唐代空前繁荣、达到巅峰,与整个朝代断断续续的边塞战争有很大关系。作为唐代诗歌的不朽之作,盛唐边塞诗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其体现出的尚武情怀、武以载道精神,更是盛唐诗人心灵的写照。边塞诗所独特具有的文化意义不仅为唐代诗歌及后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中国文人注入了精神。唐代边塞诗的武以载道不是赤裸裸地夺取,也不是血淋淋地杀戮,而是一种执著地守护。武以载道的边塞诗对唐代和后代的诗歌及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期的军人,我们要深入体会盛唐边塞诗人的尚武精神,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三)哀怨深沉的忧患意识
边塞诗中的忧伤情绪和爱国情怀是统一的,我们从边塞诗忧伤的情绪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和力量,激起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例如:高适的《自蓟北归》:“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诗一开始就营造出沉重的“哀”气,“边马哀”实际是驱马人心里之哀。自己有“王霸大略”和安边良策,却无人理睬,最后失意而归。开始的“哀”变成最后的忧,那种忧国忧边忧兵的心情,至今读来仍令人伤感。
(四)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边塞诗有很大一部分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的进取精神。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两句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它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后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表现了将士在大漠风沙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壮士的豪壮誓言。后两句读来给人一种豪迈的进取精神。
二、唐代边塞诗对培养当代士兵的战斗精神的积极意义
(一)培养当代士兵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旗帜,要培育具有祖国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始终坚信正义在我,优势在我,胜利在我,誓死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作为新时期的士兵要坚信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梦,要有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中,那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坚定的戍边必胜的信念,作为当代士兵,我们必须要有“拉得出,打的赢”的信心和斗志。我们必须摒弃那种天下太平,不可能打仗的消极思想,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
(二)培养当代士兵严格的作风纪律
边塞诗中,大唐士兵那种义无反顾奔赴战场,和快捷迅猛的战斗力至今仍是我们重要的精神食粮。那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迅捷和极强的战斗力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任何时候,部队严谨的作风和战斗力,都是取胜的必然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保证。严格的作风纪律表现在组织严密、指挥协调,有绝对的服从意识,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当代士兵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要有坚决听从党中央领导的决心和严格的作风纪律。
(三)培养当代士兵顽强的战斗意志
战斗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要培育具有忠贞不渝、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诱惑不动摇,面对险恶不退缩,面对危险不惊慌,面对威胁不怯弱的人格魅力。随时准备以无畏的气概和牺牲的决心,坚决彻底地完成任务。要有王昌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顽强战斗意志,不完成任务不罢休的精神。坚决不允许得过且过的思想存在。
(四)培养当代士兵高尚的军人道德
军人道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这就要求军人不仅勇武和忠信,而且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军人气概以及以新军事科技知识为底蕴、智勇兼备的精神素养,有面对先进武器的自信,有建立在精通各种最新军事技术基础上的勇敢与胆识。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战略和战术,培养对先进武器钻研的兴趣,有“会操作使用,会检查,会维护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
(五)培养当代士兵高昂的战斗士气
战斗士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战斗士气是战争过程中支配和影响军人行为的一种精神心理状况,是军人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要培育高昂的战斗士气,就应该多学习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的只用士气就能杀退敌人的决心。只有具备了以上几种道德修养,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了边塞诗的内涵,才能真正体现了边塞诗对当代士兵的战斗精神培育的价值。
[关键词]唐代;邊塞诗;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TU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012-01
唐代的边塞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歌颂广大士兵英勇抗敌精神和他们高昂斗志的诗歌,赞美了士兵们追求功名,舍身报国的高尚品格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一种尚武精神的再现,对于激发当代士兵的战斗精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边塞诗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
唐朝初年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唤起了当时戍边诗人高涨的进取之心和爱国情怀。比如高适的《送兵到蓟北》:“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北国边塞情景:广袤无垠,极目远眺,冰雪连天,军营中充满了忧苦的气氛和厚重的愁绪。然而诗人到千里之外送兵,并不为个人的立功封侯,而是有意贡献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安边之策。高适的边塞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待同样热切。
(二)激昂雄劲的尚武精神
边塞诗之所以在唐代空前繁荣、达到巅峰,与整个朝代断断续续的边塞战争有很大关系。作为唐代诗歌的不朽之作,盛唐边塞诗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其体现出的尚武情怀、武以载道精神,更是盛唐诗人心灵的写照。边塞诗所独特具有的文化意义不仅为唐代诗歌及后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中国文人注入了精神。唐代边塞诗的武以载道不是赤裸裸地夺取,也不是血淋淋地杀戮,而是一种执著地守护。武以载道的边塞诗对唐代和后代的诗歌及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期的军人,我们要深入体会盛唐边塞诗人的尚武精神,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三)哀怨深沉的忧患意识
边塞诗中的忧伤情绪和爱国情怀是统一的,我们从边塞诗忧伤的情绪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和力量,激起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例如:高适的《自蓟北归》:“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诗一开始就营造出沉重的“哀”气,“边马哀”实际是驱马人心里之哀。自己有“王霸大略”和安边良策,却无人理睬,最后失意而归。开始的“哀”变成最后的忧,那种忧国忧边忧兵的心情,至今读来仍令人伤感。
(四)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边塞诗有很大一部分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的进取精神。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两句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它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后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表现了将士在大漠风沙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壮士的豪壮誓言。后两句读来给人一种豪迈的进取精神。
二、唐代边塞诗对培养当代士兵的战斗精神的积极意义
(一)培养当代士兵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旗帜,要培育具有祖国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始终坚信正义在我,优势在我,胜利在我,誓死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作为新时期的士兵要坚信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梦,要有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中,那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坚定的戍边必胜的信念,作为当代士兵,我们必须要有“拉得出,打的赢”的信心和斗志。我们必须摒弃那种天下太平,不可能打仗的消极思想,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
(二)培养当代士兵严格的作风纪律
边塞诗中,大唐士兵那种义无反顾奔赴战场,和快捷迅猛的战斗力至今仍是我们重要的精神食粮。那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迅捷和极强的战斗力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任何时候,部队严谨的作风和战斗力,都是取胜的必然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保证。严格的作风纪律表现在组织严密、指挥协调,有绝对的服从意识,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当代士兵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要有坚决听从党中央领导的决心和严格的作风纪律。
(三)培养当代士兵顽强的战斗意志
战斗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要培育具有忠贞不渝、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诱惑不动摇,面对险恶不退缩,面对危险不惊慌,面对威胁不怯弱的人格魅力。随时准备以无畏的气概和牺牲的决心,坚决彻底地完成任务。要有王昌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顽强战斗意志,不完成任务不罢休的精神。坚决不允许得过且过的思想存在。
(四)培养当代士兵高尚的军人道德
军人道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这就要求军人不仅勇武和忠信,而且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军人气概以及以新军事科技知识为底蕴、智勇兼备的精神素养,有面对先进武器的自信,有建立在精通各种最新军事技术基础上的勇敢与胆识。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战略和战术,培养对先进武器钻研的兴趣,有“会操作使用,会检查,会维护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
(五)培养当代士兵高昂的战斗士气
战斗士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战斗士气是战争过程中支配和影响军人行为的一种精神心理状况,是军人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要培育高昂的战斗士气,就应该多学习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的只用士气就能杀退敌人的决心。只有具备了以上几种道德修养,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了边塞诗的内涵,才能真正体现了边塞诗对当代士兵的战斗精神培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