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方法绝大部分在课内阅读中习得。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外阅读 现状 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
一、阅读面临的困境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无趣。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图书室藏书有限,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得不到保证,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指导以及阅读评价上还缺乏适当的手段,致使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许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教学乏味。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有些教师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教师可怜的功利心,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本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变得索然无味,代之以机械讲授、大量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小学生谈“课”色变,“讲”、“练”式教学把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3、评价失衡。农村不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强调结果,忽视过程;过分强调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往往以一张期末试卷作为对学生的评定标准和对教师的评价依据。单一的知识线形测定忽视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挫伤了教师教学、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评价严重失衡。
二、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如何从根本上迅速改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自流”的现状,笔者以为应亟待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策略之一激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所培养的阅读兴趣,则可迁移为学习兴趣。教师要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阅读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1、榜样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学者等,无不是从童年大量阅读引起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吃墨水”的故事、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无不激励着一代人孜孜以求、刻苦攻读。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简单的几句话,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读书兴趣。
2、好书推荐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得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及时推荐。如语文课学习了《黄果树瀑布》推荐读《镜泊湖奇观》、《迷人的张家界》;学习了《早》推荐《朝花夕拾》;学习了《莫泊桑拜师》推荐《项链》或《羊脂球》;自然课学习了《探索宇宙》推荐《时代科技速递》、《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品德与社会课学习了《文化巨人孔子》推荐《论语》;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向学生推荐《雷锋的故事》、《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推荐《小学生语文学习》等等。
策略之二指导
阅读是指通过作者的文字符号获取并反映它所表达的信息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的引导、点拨、朗读、渗透、讲解等对学生正确、个性化地解读课外阅读文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购书指导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多方面的书。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家访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帮助家长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类型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
2、阅读指导
客观地,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了阅读的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增加课外阅读积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要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策略之三积累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层提出具体阅读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图文结合,了解故事情节,读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把学到的优美词语摘抄下来,侧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边读边积累,除摘抄优美词语外还要摘录好句、好片断,可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第三学段着重阅读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读书笔记可适当增加品评和感想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此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天还可以记两个成语,一则名言或警句,每周写一篇日记。
当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但选读书目必须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现状 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
一、阅读面临的困境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无趣。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图书室藏书有限,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得不到保证,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指导以及阅读评价上还缺乏适当的手段,致使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许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教学乏味。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有些教师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教师可怜的功利心,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本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变得索然无味,代之以机械讲授、大量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小学生谈“课”色变,“讲”、“练”式教学把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3、评价失衡。农村不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强调结果,忽视过程;过分强调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往往以一张期末试卷作为对学生的评定标准和对教师的评价依据。单一的知识线形测定忽视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挫伤了教师教学、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评价严重失衡。
二、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如何从根本上迅速改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自流”的现状,笔者以为应亟待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策略之一激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所培养的阅读兴趣,则可迁移为学习兴趣。教师要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阅读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1、榜样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学者等,无不是从童年大量阅读引起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吃墨水”的故事、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无不激励着一代人孜孜以求、刻苦攻读。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简单的几句话,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读书兴趣。
2、好书推荐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得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及时推荐。如语文课学习了《黄果树瀑布》推荐读《镜泊湖奇观》、《迷人的张家界》;学习了《早》推荐《朝花夕拾》;学习了《莫泊桑拜师》推荐《项链》或《羊脂球》;自然课学习了《探索宇宙》推荐《时代科技速递》、《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品德与社会课学习了《文化巨人孔子》推荐《论语》;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向学生推荐《雷锋的故事》、《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推荐《小学生语文学习》等等。
策略之二指导
阅读是指通过作者的文字符号获取并反映它所表达的信息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的引导、点拨、朗读、渗透、讲解等对学生正确、个性化地解读课外阅读文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购书指导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多方面的书。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家访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帮助家长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类型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
2、阅读指导
客观地,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了阅读的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增加课外阅读积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要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策略之三积累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层提出具体阅读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图文结合,了解故事情节,读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把学到的优美词语摘抄下来,侧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边读边积累,除摘抄优美词语外还要摘录好句、好片断,可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第三学段着重阅读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读书笔记可适当增加品评和感想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此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天还可以记两个成语,一则名言或警句,每周写一篇日记。
当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但选读书目必须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